教育孩子不能太「急功近利」,這3種做法要不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莉蓮·凱茨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而喪失自信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些孩子「越學越笨」。

其實,有一種「笨」是學來的。

而吸走他們自信心的是以下三種教育方式。

第一、過高的學習目標。

有些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和智商發展情況,一味分派學習任務,又不做任何講解,結果孩子永遠不知道該怎麼學,每次嘗試都失敗,很少能體驗到「贏」的感覺。

這樣,不用家長說,他都會覺得自己很笨。

第二、過早的知識傳授。

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過早對幼小的孩子進行讀、寫、算訓練。

其實這些知識並不符合幼兒認知特點,孩子雖然能鸚鵡學舌地死記硬背一些,卻不理解,所以並不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反而給他們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

第三、過多的負面暗示。

心理學研究發現,外界言語和行為暗示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影響巨大。

一些父母的口頭禪就是說孩子「真笨」,有時是火冒三丈地批評、責罵;有時是發揚謙虛的優良傳統,比如說「我兒子就是沒腦子」;還有時不是批評,而是暱稱,比如說「小笨蛋,不能這樣做」。

無論本意如何,孩子接受到的都是「自己很笨」的信息,久而久之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開始自我懷疑,潛意識會拒絕新的知識進入記憶庫,從而真的「變笨」。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於他人的長處。

就算學習成績差,也不該被貼上「笨孩子」的標籤。

家長要認識孩子的弱點,更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潛能,帶著欣賞和鼓勵的眼光,孩子會變自信。

首先,要讓孩子經常體驗成功的喜悅。

人在成功時,大腦會釋放快樂激素「內啡肽」,驅使孩子重複這一體驗。

從這個角度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所以,做遊戲、做手工、做家務時,不妨鼓勵孩子大膽嘗試,適度引導。

比如,當孩子參加手工比賽,但捏出來的老虎像兔子,家長切不可嘲笑甚至羞辱,而要指導孩子重新認識兩者的區別,並協助做好。

其次,鼓勵孩子探索。

每一次探索都是學習的機會。

但不要給孩子設定太高的目標,而要「為孩子找一棵矮點的蘋果樹,讓孩子踮起腳就可以摘到蘋果」。

再次,保護孩子的興趣。

前蘇聯一位教育家給孩子上課,準備了一個「發言球」,一邊往下扔,一邊提問,誰接到球就回答。

有人表示不解,認為這是多此一舉。

但教育家回答說,沒有「發言球」,孩子就可能沒有了發言的興趣。

最後,允許孩子失敗。

發展心理學家指出,孩子還不具備自我評價能力,大多是靠他人的態度來認識自我。

父母對孩子的失敗經歷要給予足夠的包容,不要用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也不要劈頭蓋臉地責罵,而要讓他明白,失敗人人都會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我是嘟嘟媽,在育兒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智商?孩子吃什麼水果最有益?或者你有問題和我討論?

歡迎添加我微信號:918702004(長按複製粘貼),大家一起交流討論,我將免費贈送給您一本精品育兒書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種教育方式讓孩子「越學越笨」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莉蓮·凱茨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而喪失自信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些孩子「越學越笨」。其實,有一種「笨」是學來的。而吸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