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語」,把情緒打成靜音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里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 懦弱,沒主見;

●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在親子關係中不知道怎麼和家人相處。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孩子呢?

​ 1、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2、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3、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

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 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請慈悲地放過那個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和孩子和解,和心中的那個「小孩」和解,做個「不吼」不叫的文明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