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熱播劇《虎媽貓爸》中的教育迷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熱播劇《虎媽貓爸》

天津北方網訊:(編輯張靜怡、周曉宇)近日,在天津衛視播出的親子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網友們對劇中採用不同教育方式的角色討論熱烈。

編輯在《虎媽貓爸》百度貼吧中看到支持「虎媽」的粉絲占到大多數,與「虎媽」教育理念相對的「白天鵝教育專家唐琳」和寵溺孩子的「貓爸」支持者寥寥無幾。

通過網友的態度可以看出,嚴厲棍棒式教育的代表「虎媽」和「獅姥爺」深得民心,「棍棒下出孝子」的老話在實踐性上有一定成就。

然而劇中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如「虎媽」式教育、隔輩親、虎媽貓爸式互補教育等也是現實中的父母面臨的教育迷思。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劇中的這些教育迷思,或許得不到具體結論,但希望父母可以因這篇文章而自省深思,不要讓眼前的錯誤成為家庭教育的「燈下黑」。

教育迷思1:「虎媽」「狼爸」式嚴厲教育對孩子真的好嗎?

趙薇在劇中飾演的「虎媽」在事業上是女強人,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不容別人說個不字。

為了讓孩子上第一小學,強行讓兔妞學習各種知識,上興趣班,急了上手打兩下也是時有發生的。

這種教育確實可以讓孩子專注,改掉壞習慣。

但它不能培養孩子的多元化,更沒有做到根本的尊重。

在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陶西平看來,「所有家長只能給孩子打基礎,而不能決定他未來的發展」。

他認為,在中小學階段,家長應該給孩子打兩個基礎:一個是身體的基礎;一個是習慣的基礎。

「當孩子們把學校受到的教育都忘記後,剩下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剩下的東西其實就是身體和習慣」。

關於體罰為主導教育方式的「狼爸」也是備受爭議。

「中國狼爸」之稱的蕭百佑育有1子3女,其中三人考進北大,他的教育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

面對外界對他教育方式的質疑,他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朱強:蕭百佑用「打」的體罰方式,讓孩子懂得服從。

本質上是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

用這樣的方式培養的孩子,只會成為唯唯諾諾,沒有獨立思想的人。

「狼爸」培養出來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質是一種「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會受到扭曲。

蕭百佑打孩子與孩子考上北大,這兩者之間並非存在必然聯繫,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廣。

教育迷思2:「虎媽貓爸」剛好互補?

趙薇飾演的「虎媽」自信強勢,對孩子期望過重。

而相反,佟大為飾演的「貓爸」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聽之任之。

那麼這一文一武,一強一弱的組合真的互補,有利孩子成長嗎?

廣州腦科醫院和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通過對臨床患兒的觀察和心理諮詢的匯總發現,家庭中母親過於強勢,父親過於弱勢,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障礙、強迫症等問題。

這是因為,在健康關係的家庭里,妻子與丈夫、孩子與母親、孩子與父親之間的距離應該相同,呈現等邊三角形的狀態。

這種均衡的家庭力量是孩子成長的最佳土壤。

但父親過於弱勢,在孩子心理成長中的角色就是「模糊」的,母親占據統御和支配的絕對主導,會導致母子間關係過近,父子間相對較遠。

「貓爸」要多在育兒方面投入精力,不能對家庭事務及孩子的教育採取消極迴避的態度。

孩子過生日、有重要活動或比賽等,父親一定要出席。

在活動中給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樹立起自己的正面形象。

另外,劇中虎媽和貓爸因教育理念不合常常在孩子面前鬧矛盾,這樣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

父母雙方無論理念如何,在孩子面前要口徑一致,以相同的目標和方向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和是非觀。

教育迷思3:因為「隔輩親」,所以老人不能帶孩子?

在一定層面上,長輩帶孩子確實會多一些溺愛,讓原則退步,這樣不利於孩子樹立規矩和規範。

「爸爸回來了」節目裡,Jason唐志中說:長輩看小朋友和父母看小朋友的心態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把小朋友完全寄託給長輩。

其實,在我國有許多特殊兒童是老人撫養長大,他們中大多堅強樂觀,並不會得劇中的「公主病」。

原因一方面是物質不夠充足,另一方面,長輩並不會把所有的精力投射在孩子身上。

在父母不能照看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可以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上尋求。

但這要求長輩要必須有原則,不能過多溺愛,在父母的立場上教育孩子,這樣孩子依舊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針對《虎媽貓爸》電視劇中的教育問題,記者採訪了天津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平台首席心理專家東玉林。

在隔輩帶孩子的問題上,他表示:「在家庭教育上,尤其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四個老人還有孩子父母一起教育孩子,很容易產生不同的教育想法,我認為,整個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尋求共識,在孩子開心快樂的基礎上,孩子能接受的合理範圍內,統一思想,尋求共識。

教育迷思4:給孩子尊重和自由就是放任?

編輯在《虎媽貓爸》的百度貼吧里看到,很多家長都支持虎媽的嚴格教育,認為唐琳所謂自由成長的美式教育不適用於中國。

在就業和生活壓力極大的中國,自由成長並不現實,有壓力才會讓孩子有動力。

但其實西方的自由教育真的是放任不管嗎?

在電影《少年時代》里,男孩的媽媽和爸爸離婚多年,而男孩和爸爸每周末都要見面,父子之情深厚。

當男孩第一次戀愛、失戀時,父親都在他身旁,給予意見,甚至交換自己的秘密,讓兒子度過人生重要的時刻。

這種平等的溝通和自由的交流,讓家長和孩子成為朋友,但又因父親的豐富閱歷使孩子對其產生安全感甚至崇拜,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聽從父親的教導,不存在隔膜和矛盾。

就像台灣著名編劇、作家、導演吳念真所說:兒子失戀的時候可以跑到他那裡哭,這樣在他心裡,他這位父親就算成功了。

自由教育不是放任,而是以平等的姿態對談,並加以合理的原則。

美國亞裔虎媽蔡美兒:傳統的美式教育法給予孩子過多自主選擇權

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都不盡相同,無論虎媽還是貓爸的教育都不能過於極端。

在東西方不同教育觀念中,取長補短是最理智的方式。

無論哪一種教育方式,都應從孩子出發,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權利,而非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和個人的期望。

曾經在美國亞裔圈掀起風浪的《虎媽戰歌》作者蔡美兒認為,傳統的美式教育法給予孩子過多自主選擇權,即所謂的「個人自由」。

理論上,聽起來很好。

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就表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自己決定吃什麼、玩多久的電子遊戲、看多久的電視。

「我反對這種做法,因為我相信,在孩子們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前,沒辦法自己做出明智、成熟的決定。

另一方面,她也提到,在許多東亞文化中,孩子的選擇權太少,「對於中國家長,包括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家長,我倒希望向他們強調一下給孩子放權的重要性」。

蔡美兒說: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心理專家東玉林稱:家庭教育更應該在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

心理專家東玉林認為劇中虎媽、貓爸的教育理念,對於孩子培養自己獨立的人格都是不利的,在教育中能力的培養與養成更加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將自己的期望或者壓力轉嫁給孩子,變得急躁、功利,家長沒有上過名校想讓孩子上名校,家長沒有學過鋼琴,想讓孩子學鋼琴,將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然而家庭教育更應該在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

家長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無壓舒適的環境,對孩子進行一些規範性的教育,但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過多的干預。

」東玉林在教育方法上提倡無壓教育,同時認為西方教育理念不完全適用於我國。

「現在很多教育理念在網上盛行,西方的教育理念並不能完全適用於我國,或者說沒有一套理念是可以完全拿來適用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要死搬硬套,尤其現在有媽媽群,很多媽媽們一起分享育兒經驗,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 百分之百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自身情況,採取合適的教育方法。

北方網教育頻道 新聞糾錯、投訴及爆料熱線:022-2360175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