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教育誤區:寶寶跌倒不用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要]從眾是大部分個體都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對於大部分家長而言,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上,長久以來也有從眾的「傳統」。

小孩子跌倒了父母怎麼辦?扶還是不扶?這原本應該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卻在中國的父母之中引發了很多爭論。

扶的一方認為,這是關心、是愛、是孩子需要的心理安慰,況且孩子真的要是摔疼了,不扶便是冷漠,扶則是在給孩子以身作則,否則將來孩子長大了遇見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他會想「反正他自己能挺過去。

爸爸媽媽小時候就是這麼對我的」,於是持這種觀點的人找到了道德的制高點:如果大家都不去幫助別人,那世界將會變得多麼可怕!

而不扶的人則認為,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堅強、獨立,摔倒了要靠自己重新站起來,因為父母是不會跟著孩子一輩子的。

對孩子的愛未必是寵愛,有時候需要放手。

如果家長素來對小磕小碰泰然處之,孩子多半會自己爬起來接著去玩,這不僅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利於培養處事的自信和自主能力,也不會變相縱容孩子的依賴和嬌氣。

而且,持不扶觀點的家長祭出了一個最有力的佐證:你看,美國的家長就是這樣做的。

一時間,不扶的觀點好像占了上風,因為在幼兒教育領域,美國不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在世界上的確占據著領先的地位。

那麼美國家長真的憑任孩子摔倒而不管不顧嗎?

我不知道是誰最先開始宣傳這是美國家長的做法的,我也看過一些沒有第一手養育經驗的海外華人隔靴搔癢地介紹所謂的美國育兒經驗,我不知道大肆宣揚這類理念的目的是什麼,或者僅僅是無知或想當然,我非常不贊成認為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培養孩子獨立和勇敢精神的猜測,我只是覺得這件事情和很多事情一樣,割裂了發生的背景和前提孤立地去做猜測,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孩子摔到扶與不扶這件事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美國養育孩子最突出的特點是竭盡全力去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把安全設施作足,然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玩。

美國的幼兒園、家裡、遊樂場、公共場合等都非常重視為小孩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例如電源插座都用塑料插頭封上,地上鋪軟墊,尖銳的桌子角包好,樓梯口裝門等,所有的兒童用品從吃的到用的都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細緻和嚴格的監測。

比如在幼兒園的嬰兒班,總會辟出一個特定鋪有厚墊的區域讓孩子爬,四周有安全的隔離物,那個地方只有家長和保育員才能進入,還必需脫鞋才行;在幼兒班,房間裡除了厚厚的墊子和必要的設施(兒童小桌椅)玩具外,幾乎空無一物,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走路還不穩、易摔倒。

美國兒童的遊樂場也是按年齡分的,1-3歲的地上全部鋪了塑膠,滑梯什麼的都很矮小,孩子玩的時候即使摔下來也不會受傷。

4歲以後的遊樂場也會鋪上厚厚軟軟的碎木屑,滑梯的高度也得嚴格遵守兒童建築設施的安全規定。

寫到這裡我想你一定明白了吧,美國小孩子摔倒了的話,美國家長不去扶不是因為要去鍛鍊孩子的勇敢精神,根本是因為安全設施做足了根本不大可能受傷的緣故罷了。

但百密一疏,偶爾也會有意外發生,孩子真的摔倒受了傷,美國家長肯定比誰跑得都快,抱起孩子趕緊自己處理或上醫院,若是發生在學校或幼兒園還要追究責任人,而更重要的是去分析發生的原因,堵住在安全設施和制度上可能的隱患。

譬如丫丫學校曾有一個孩子從體育館前台的舞台上跳下來把腳扭傷了,雖然是孩子頑皮,但孩子的家長則反問:既然存在掉下來摔壞的風險,為什麼孩子會被允許到舞台上玩?從那以後在舞台前面醒目的位置上便立起了一個警示牌子,告訴孩子不准上去玩、可能受傷之類的。

只有把安全隱患都消滅掉,小孩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保證了,美國的家長才會看到孩子摔倒了任他們自己去爬起來,所以我們在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經驗的時候,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那背後的原因才是我們最應該去學習的精華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無動力樂園竟也有IP,還可以講故事

隨著中國新生代父母育兒消費理念的進步,提供兒童專屬娛樂空間的需求被不斷放大,但目前我國多數的兒童樂園千篇一律,皆為承載著幾代人童年記憶的市政公園一角,區域內僅僅是簡單的遊樂設施拼湊,不分年齡、不...

遊樂場裡的隱形殺手,他們傷害過你的孩子嗎?

還有幾天就是正月十五了,眼看著今年的年就快要過完了,辛苦了一年的爸爸媽媽們肯定會趁著年節帶著小朋友們到處玩玩以彌補這一年來因為忙碌而缺少的陪伴,遠的去不了,近的總可以——走親訪友逛商場,而商場裡...

震驚 | 自貢一歲兒童血濺麥當勞?是誰的過失

想必很多父母都會帶自己的小孩去快餐店吃漢堡、啃雞腿,小孩子天生愛玩,吃飽喝足都會到兒童園玩耍,每當小孩子一多,其安全保障又是誰的責任,是父母應該看管,還是餐飲方應該有相應的保護措施,雙方又都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