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要上幼兒園」——入園焦慮,你準備好了嗎?(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理解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

初入幼兒園,看到孩子在情緒上這樣一前一後、截然相反的反差,跟很多媽媽一樣,我的心裡自然也是百般難受、糾結,甚至是愧疚。

但是思前想後,還是覺得既然已經邁出了這一步,既然已經做好了要送幼兒園的打算,當下能做的就是從心態上好好調整。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方法千千萬,未必所有的都適合你家孩子,但是養育孩子的心法卻是一致而相通的。

既然要幫助孩子平順地接納幼兒園,那麼,第一步就要保證我們家長自己能夠進入孩子的溝通頻道。

而這個途徑就是你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所有情緒(當然也包括媽媽第六感揣測出來的隱性情緒)的理解與接納

很多時候,當孩子一說「我不要去幼兒園」的時候,做家長的往往第一反應就是說教,講道理,可是,你知道嗎?就算你說得再天花亂墜,再打動人心,對問題的解決仍然於事無濟。


要知道,你面對的小人,還僅僅是一個年幼的學齡前的孩子,儘管平日裡他能靈活自如地跟你溝通,但是對於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還尚不具備能夠清晰地向家人描述自己的情緒,以及講述情緒發生原因的能力。

所以,這也常常導致昨天你看到的還是一個笑眯眼兒,但是轉天就成了梨花帶雨的小淚人兒,一天到晚,只會哭哭啼啼地嚷嚷也好,懇求也好,反正就是「我不要去幼兒園」的那個小人兒。

因為,孩子是簡單的,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新事物,或是新環境,他們最本能,也是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脫口而出的,「我不要」、「我不想」。

這也意味著,在這種時候,就算你有三寸不爛之舌,就算你有balabala唱獨角戲的本事,對孩子真的是一點用都不起,而你的「文不對題」完全就是忽視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情緒。

我們常說,做家長的要懂得並善於理解、接納孩子,可是,這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幾個詞,卻深藏大意。

孩子每天鬧得生離死別,於是,你也跟著腸斷心疼。

雖然很多時候,你也知道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你卻常常難以自控。


孩子表現出來的任何狀態往往都是我們大人內心狀態的一種鏡像,就是說,你的內心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你忍受不了與孩子分離,孩子就會哭哭鬧鬧。

因為孩子的哭鬧恰好滿足了你的內心需求,給你一個理由不與孩子分離。

事實上呢,大多數孩子在與家人分離後,往往跟看護人或是老師玩得好著呢。

而你要做的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就是在孩子情緒不好,甚至是很糟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說出自己心裡的不快、困擾,或是難題。

比如,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你可以這麼問,「寶貝,你不想去幼兒園啊,那你可不可以告訴媽媽,你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呢?」「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不想去幼兒園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當你有了這種邀請式的發問,就算你的孩子還不能夠很好的表達,但終究還是能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

很多時候,當父母真心地認同孩子的情緒,並表現出願意聆聽的態度,孩子是很願意和你分享TA的心情、困惑,或是苦惱的。

後來,當我這麼問豆豆的時候,她會告訴我,「我不想和媽媽分開那麼長時間」。


當我聽到這個回答的時候,一是欣慰她已經在接受幼兒園了,只是在與我分離的時間上,還尚且不能接受,畢竟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我一個人在撫養她。

突然要跟媽媽——曾經最最親密最最信賴的人,要分開這麼長的時間(三頓飯加一個午覺),對如此小的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我在欣慰的同時,又從結合老師跟我反饋的豆豆在幼兒園的信息來看,我認為,孩子現階段很可能是在幼兒園遇到障礙了,而在克服這個障礙的過程中,又得她獨自一個人(雖然有老師在身邊,但畢竟習慣了有媽媽的介入)面對,這著實是挑戰加挑戰。

我分析了一下,覺得這些障礙很可能是初次近距離地面對外教老師(純黑人,男老師);大小便後自理能力還不夠好,需要老師幫助,可能有那麼幾次老師處理的方式或是及時度讓孩子覺得不夠溫暖了;在和小朋友的互動上,雖然有一起玩的意願,但還是不會表現的很主動,看到別的小朋友玩的很好,自己心裡不舒服了。

其實,孩子一句「我不想去幼兒園」的背後,往往傳達著很多比我們所想像的要豐富得多的信息,也許是生活自理能力,也許是社交能力……

然而,正是這些一個個不起眼的小事,小插曲,需要我們做家長的給予足夠多的重視和認可。

當你找到了探詢孩子負面情緒背後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與孩子進行下一步良性溝通的頻道


謹記,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做到先聽再說,而且在孩子說完之前,別急著打斷他,通過提問來一點點地澄清孩子的疑惑

02

幫助孩子克服困

好了,問題來了,當我們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的時候,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一點點的克服困難。

想必很多父母最擅長、也是最慣用的就是講道理,不斷地說服。

誰叫我們從小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也就習得了父母一輩的育兒方法。

這麼說好不好?未必,相信你也深有同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上了一天班,身心疲憊不說,臨下班還因一個急茬兒被領導給叫了回來。

回到家,一屁股攤在沙發上,像個老佛爺一樣,揮揮衣袖說,「我不想去上班了。

此時,你那豬一樣的隊友聽了,傻裡傻氣地來了一句,「說什麼胡話,不上班怎麼行?」「哪家公司,哪個老闆不都是這樣。

」你是不是分分鐘都有撞牆的衝動。

可是,如果你的另一半是這樣說的,「哦,親愛的,看樣子今天你的狀態不夠好啊,是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了嗎?需要我的幫助嗎?」

想想看,哪一種回應會讓你覺得更舒服一些呢?

所以,要想真正幫助孩子克服困難,還得孩子自我使勁才有用。

也就是說,做家長的要用外力去喚醒孩子內在的力量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也很欣賞,這樣一句話,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如是!
現在,我再加上一句,孩子亦如此!

柏拉圖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

那麼,又是轉向哪裡呢?不是我們很多父母功利的分數、才幹、特長、本事,而是心靈的轉向。

只有孩子自己的心靈是由內而外地打開了,才能喚醒成長中的正能量

都說養育孩子,一如養花養草,你若靜待花開,自有枝繁葉茂的一天。

當然,這靜待花開,並非只是讓你靜靜地、悄悄地、慢慢地等。

  • 而是真心地給予孩子陪伴、呵護。

    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更熱情、更樂於探索未知和新鮮的環境;而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會萎縮在狹小的空間裡,木訥暴躁不說,也很難專注地做一件事。

  • 讓孩子擁有自由的生活,自主的選擇。

    一個從小有目標感、責任感的孩子,到了陌生環境中,往往會表現得自如而輕鬆


  • 做父母的,要放得下架子,放下心理負擔,真心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瘋玩

    玩耍是孩子
    獲得滿足感、精神力量的最好途徑,也是培養孩子社交、情商,以及判斷力、反應能力的最佳訓練方法

  • 談。

    但凡不與孩子談心的父母都不是一個好父母。

    而且如果你一張口就是指責、追問、訓斥,很少有心與心之間放鬆平等的交流,只會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孩子內在的力量雖然是一個空泛的概念,但卻是一個莊嚴而重要的概念,做父母的要時刻帶著一顆敬畏的心來看待。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有足夠的行動、耐力來喚醒孩子的內力。

它就如生命一樣,需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呵護。


養孩子無難事,只怕有大愛。

能夠做到陪伴孩子、自由玩耍、用心交談,於點點滴滴、簡簡單單的小事中,自然能點燃和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

別喜歡羅振宇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成長是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的那條溝,跌進去叫挫折,爬出來才叫成長。

但願我們每個父母都擁有這樣的智慧,幫助孩子找到爬出來、從內打破的能力

既然裂痕,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那麼,我們就要相信,孩子成長路上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光照進來的地方,也是成長的機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