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也別做這6種家庭的孩子,不然長大後會自卑到骨子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的性格與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家庭環境有著絕對的關聯,不同的成長環境,會養育出不同性格的孩子。

在童年時沒有感受到父母正確關愛和陪伴成長的孩子,往往在童年就會表現的怯懦、膽小、沒有安全感。

這些性格上的缺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會逐漸演變成更嚴重的心理疾病——自卑!

據統計,孩子性格上的自卑,與這6種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有著極大的關係:

1.用錯誤的關愛方式剝奪孩子探索周邊世界的天性的家長:

孩子從能夠蹣跚學步開始,就對周邊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都想看一看,動一動。

往往父母們從孩子安全的角度,會採取錯誤的限制孩子活動的空間等方式,使孩子失去了第一個鍛鍊和探索的黃金階段。

而不是陪伴在旁,時刻呵護。

當孩子再長大一些,很多父母更是對孩子「關愛有加」從吃飯、穿衣服、疊被子、整理小書包到戶外與小朋友玩耍,事事包辦、處處限制。

導致孩子自理能

2.習慣用否定的方式指正孩子,而不是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的家長:

孩子的天性是喜歡肯定和鼓勵,如果父母總是以家長自居,對孩子所做的事情總是不滿意,採取「這樣做不對,應該……才對」的方式,或者用肯定別的孩子來否定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孩子就會在這種否定和比較中逐漸喪失自信,認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

長此以往越來越自卑,對自己失去希望,從而表現會越來越差。

3.習慣於對孩子發號施令,牴觸與孩子平等溝通的家長:

在家庭中強勢的父母,往往會使孩子成為弱勢的一方,長此以往,會使孩子習慣於聽從別人的指令,喪失溝通交流以及自己判斷和決斷的能力。

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變成只會順從和依賴別人的「木頭人」

4.對孩子太過苛責的家長:

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是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實心理體現。

這種心理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在孩子無法達到自己期望時,不是鼓勵和肯定,而是對孩子表露出失望和否定的情緒。

對孩子來說,就會失去自信和動力,覺得自己無能。

孩子本該有個幸福的童年,無憂快樂的成長。

而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常常會無緣無故的鬱鬱寡歡,情緒低落,不敢和別人打交道。

他們感覺自己不夠好,不配跟其他的孩子做朋友,自閉、內斂,躲在角落羨慕別人。

5.對孩子「哭窮」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哭窮」,往往並不是家庭真的不寬裕,而是想用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優良品格。

這種做法不僅無法達到父母的目的,還會使孩子認為自己家庭不如別人家庭而產生自卑心理。

即使看到想玩的玩具,或者想吃,也不敢告訴我的父母,擔心父母會說他們是奢侈的。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地,什麼樣的土地就會長出什麼樣的小苗,家庭的氛圍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相反,氛圍良好的家庭環境將使孩子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長條件。

6.經常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父母:

如果孩子在媽媽和爸爸的暴力語言環境下長大,那麼他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因為擔心他會做錯事導致父母責罵。

他們變得不會說話,喜歡獨處、不沉默寡言、長此以往,自卑就會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副本,這足以看出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如何深遠影響孩子的生活。

如果父母是充滿積極的能量,樂觀的人,孩子的性格就不會懦弱自卑;如果父母天天抱怨生活和對周圍人的不滿,那麼孩子也會用一種消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世界和人生。

父母特定的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將培養具有不同個性的孩子。

這六種家庭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感。

希望你和我不是這樣的父母。

願我們的孩子永遠陽光燦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怎樣正確的教育孩子

怎樣正確的教育孩子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