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自閉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一年來,我在「靜觀育兒」有限的線下見面會上,就遇到過兩位媽媽憂心地詢問我:
羅老師,我的孩子是否有自閉症?
兩個媽媽和孩子的情況各有不同,但是一個共同點是:媽媽們都神色黯淡,看起來心力交瘁,讓人心疼。
最近,微信上又收到一位媽媽的求助,希望我看看,她的孩子是否是自閉症。
所以,今日的文章,我想專門來聊聊自閉症。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又稱兒童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後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自閉症的表現
1.刻板行為
對於正常兒童所熱衷的遊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並且可以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
對玩具的主要特徵不感興趣,卻十分關注非主要特徵:患者固執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動程序不變,如上床睡覺的時間、所蓋的被子都要保持不變,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
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
患者可有重複刻板動作,如反覆拍手、轉圈、用舌舔牆壁、跺腳等。
對親人或生人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不懂得應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有所變化;對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擺放或擺弄方式;對於某些物品有依賴性。
往往表現在吃飯前後、睡覺前後,上廁所前後及出門前和剛回家時,會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這些都被稱做儀式性的行為。
很多孤獨症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腳尖,玩自己的聲音(叫、笑、自言自語)用手摸嘴唇、耳朵,玩手指、拍手、跺腳,身體前後搖晃,原地轉圈等。
2.對外界反應異常
很多孤獨症的父母形容孩子「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因而有過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經歷。
他們常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已,若無其事的樣子,好像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外界發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們。
也有很多孤獨症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變,以及一般人不以為然的小刺激,他們卻有很強烈的反應,如用雙手捂住耳朵,好像能聽到旁人感覺不到的聲音刺激,也有人對某些氣味、色彩、形狀、質感等反應過於興奮或恐懼。
3.人際關係障礙
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
年幼時即表現出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也無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父母和別人的擁抱、愛撫予以拒絕。
分不清親疏關係,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
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患者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夥伴關係,例如,在幼兒園多獨處,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看見一些兒童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做遊戲時,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願望。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會像一般孩子一樣纏著大人不放,喜歡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
有人形容他們把父母視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麼東西才去拉媽媽的手,(而不是「情感對象」)平常沒事就不理媽媽。
看到媽媽來了,爸爸下班了,不會表現出特別高興,常常是沒有什麼反應;看見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認生。
對團體遊戲活動不感興趣,很少主動找人玩,很少主動參與一群人的交談,隨年齡增長,有些會在人際關係上有所進步,但仍表現出對「人」不感興趣的特徵。
4.溝通障礙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孤獨症的重要症狀, 是大多數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
語言與交流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孤獨症兒童有語言發育延遲或障礙,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在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終身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
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和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許多家長之所以帶孩子到醫院,就是因為「幾歲了,還不會說話。
」主要表現還有:咬字不清,說話速度太快,音調太高或太低;說個別字詞、而不說完整的句子;仿說現象明顯,如背誦詩歌、廣告詞,或重複他人的問題;難以交談,如被動回答,答非所問,重複提問,話題單一;人稱代詞錯用,常常是不用人稱代詞,「我」與「你」混淆。
不使用眼神傳達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飄忽不定;不會用手勢、表情、身體動作與媽媽或其他人交流。
5.智能障礙
在孤獨症兒童中,智力水平表現很不一致,少數患者在正常範圍,大多數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
國內外研究表明,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發現5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於50),25%為輕度智力缺陷(智商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於70),智力正常的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症。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自閉症」的標籤
就在去年,知名育兒暢銷書作者尹建莉老師,因為一段涉及自閉症孩子的言論,引發過網友們的反駁和大量批判之聲。
她當時說:
清明節和自閉症日剛過去。
普通日子被賦予某種內涵,就變得不一般。
我喜歡前一個日子,反感後一個。
孤獨症到現在仍是空口無憑的一種猜測,即使真有該病,也是萬分之一的機率,可現在卻成為共公疾病。
西方的科學鴉片被拿來當圭臬,給小朋友亂貼標籤,弄得煞有介事,有多少健康孩子就此成了精神殘疾人!
也許這個病(自閉症)真的存在,但我懷疑現在它被大大地誇張了,至少我看到的幾個「患兒」都是假診斷下的犧牲品。
我認識一個孩子,他家長對他管制粗暴,又唯恐他外面吃虧,教育頗為不當。
他上幼兒園後,完全不會和小朋友或老師相處,整天處於孤立狀態。
然後這孩子就被診斷患了孤獨症。
我承認,尹建莉老師的表達的確偏激、武斷了些。
沒有一個父母,願意給自己的孩子扣上「自閉症」的帽子。
自閉症是一種源自基因的發育障礙,這也跟父母的教養方式得當與否,沒有必然的聯繫。
但我認為,尹建莉老師的言論,其實針對的是另外一種特殊情形:某些機構/測試,過於輕易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
我相信這是尹建莉所要表達的原意。
一旦某機構/測試,給孩子下了一個「自閉症」的評判,就一定會嚇到父母。
父母因此啟動的焦慮,會很快波及到孩子身上。
如果原本父母就因為陪伴少、教養失當而導致孩子某些發展的延緩,那麼這個新的論斷,無疑會雪上加霜。
換位思考下,每一個父母,都會很容易被這種結論嚇到。
前不久微信上一位媽媽就懷疑自己的孩子得了自閉症:
我兒子現在2.4歲,平時愛玩門,喜歡反覆開關,摔門。
之前喜歡玩圓形的物品,比如轉車輪。
別的玩具也都玩,平時精力旺盛,好動。
兩個月前因為上親子班坐不住,說話也只會說兩個字的稱呼類。
想給他報早教課時,早教老師讓我先帶他做了感統檢查,結果醫生說他語言發育遲緩中度的,因為愛玩門,輪子類的機械類有自閉傾向。
現在我們給他上了18節早教課了,兩個月了,他現在說話能說到4個字了,說的也很多了,啥都想學著說。
也給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了,就還是好動,愛玩門。
走到那,一看到門就想過去,推兩下,也愛車,一愛見車,就不走了,拿到車子就推著看輪子怎麼轉。
我現在特別焦慮,我兒子看著挺聰明的,我到底該怎樣引導他不要那麼痴迷玩門,圓形的東西呢。
從媽媽的描述來看,這是一個喜歡探索、有與人交流的慾望、且不斷在進步著的孩子。
所以,我並不認為孩子有自閉傾向。
至於孩子喜歡玩圓形的物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比較喜歡的遊戲或玩具,會對此表現出特殊的喜好。
所以,看得出,媽媽是被那個「早教老師」的暗示嚇到了。
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在一次父母沙龍上,一位媽媽曾緩緩地告訴我,她的女兒有怎樣的自閉傾向,講述的過程中,她的情緒狀態呈現出壓抑、抑鬱的狀態。
她說:
我的孩子快2歲了,還不會說話,經常喜歡用尖叫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
有什麼事情不能滿足她,就會歇斯底里的哭。
一直哭到沒有力氣為止。
很少跟我們有眼神交流。
喜歡圍著茶几轉圈兒跑。
不愛跟小朋友一起玩。
遊樂場裡,獨自玩可以,小朋友一來她就要走。
不僅自己不願意跟人交流,我和奶奶若是當著她的面跟別人說話,她也會哭,不同意。
帶女兒去看醫生,說女兒有自閉症的傾向,但是孩子還小,也不能確定。
醫生的話讓我很害怕……
說著說著,她就哽咽了。
後來我了解到,這位媽媽懷孕期間情感上遭受到過重創,情緒非常糟糕。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多是壓抑、冷漠、抑鬱的情緒。
這很容易「傳染」給孩子,並成為孩子的行為模式。
孩子爸爸很少在家,爸爸的陪伴少,直接導致孩子自控力差。
雖有姥姥幫忙帶孩子,但是孩子媽媽和姥姥相互照應、心疼著對方。
媽媽和姥姥幾乎是一體的,在孩子眼裡,她只看到一種非常單一的、封閉的人際互動模式。
所以,最後,我告訴那位媽媽:
你的孩子是有一些自閉傾向。
但是,不要因此陷入焦慮當中。
我能理解你的焦慮,但是仍然要告訴你,焦慮沒有用,你自己得要先改變。
尤其是你的情緒狀態,必須先要通過自我調節進行有效改善,從而才能逐步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
要知道,即使是確認孩子得了自閉症,也不是為了放棄孩子,而是為了更好地干預,幫孩子更好地成長。
可以尋求機構的幫助和支持,但是不要完全相信它們的論斷。
父母才是孩子最權威的專家,最好的藥。
這些話,今天我也一起送給所有其他有此憂慮的父母們。
兒童自閉症的早期特徵及治療
既然說,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那麼真正的自閉症到底有怎麼樣的早期特徵呢?大致說來,情況如下:
3天以前,沒有特徵。
3- 10 天:沒有明顯特徵。
4-6 周:常哭鬧,但並不是由於有需求,如:餓了。
3-4個月:不笑或對外界逗引沒有笑的反應,不認識父母。
6-7個月:對玩具不感興趣,別人要抱他時,不伸出手臂。
舉高時身體僵硬或鬆弛無力,不喜歡將頭依偎在成人身上,沒有喃喃自語。
10-12個月:對周圍環境缺乏興趣,獨處時呈滿足狀。
長時間哭叫,常刻板行為(搖晃身體、敲打物品等)。
拿著玩具不會玩,只是重複某一固定動作。
與母親缺乏目光對視。
對其他人不能分辨,對聲音刺激缺乏反應(象耳聾),不用手指人或物品,不模仿動作,語言發育遲緩(發音單調,或莫名其妙的聲音,不模仿發音,更沒有有意義發聲)。
21-24個月:睡覺不穩,有時甚至通宵不眠。
不嚼東西,只吃流食或粥樣食物。
喜歡看固定不變的東西,有刻板的手部動作(如;旋轉、翻動、敲打、抓撓等)。
肌肉鬆弛,常摔倒。
缺乏目光對視,看人時只是一掃而過即轉移別處。
沒有好奇感,對環境的變化感到不安或害怕。
可能出現學舌,但遲緩,對詞語理解。
原則上,自閉症孩子的治療,當然是越早發現越好,越早介入專業的校正和康復訓練越好,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雖然訓練不能讓孤獨症患兒徹底痊癒,但訓練對於孤獨症患者的矯治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
孤獨症兒童由於本身的發育障礙失去正常、健康發展的內在能力,但並不意味著只能眼看他們陷在自閉狀態中而無可奈何。
國內外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孤獨症兒童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教與不教,教得是否得當,他們的發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好的方向」就是他們能夠逐步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訓後從事某項工作而達到生活自立。
否則聽之任之,孤獨症兒童很難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好轉,相反往往會發展出愈加嚴重的情緒、心理、行為等障礙,使得他們周圍的社會甚至家人都感到越來越不能忍受他們。
而由於被他人排斥,孤獨症兒童的挫折經歷就會越來越多,這將進一步把他們推向更加自閉的狀態。
自閉症與天才的一牆之隔
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後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美國《新聞周刊》發表文章,對兒童孤獨症提出新見解。
文章指出,孤獨症可以理解為兒童智力的不平衡發展,他們理解事物的能力遠遠強於理解他人的能力,但由於欠缺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圖的能力,因此就像被迫生活在淡水中的海魚一樣,如果把他們放進適合的環境,他們會非常自如。
患孤獨症的男孩多過女孩,在美國100多萬孤獨症患者中男性占八成以上。
現年31歲的德雷克·帕拉維奇尼先天失明並患有嚴重自閉症,至今仍不會數數,不懂穿衣吃飯。
但他竟是一個四歲起就無師自通的鋼琴奇才,對所有樂章過耳不忘,被譽為「再世莫扎特」。
據悉,德雷克被公認是全球23名自閉症天才之一,不久將推出其首張個人音樂專輯。
據報導,英國小伙德雷克·帕拉維奇尼系卡米拉前夫安德魯·帕克·鮑爾斯的外甥。
雖然出身貴族家庭,但德雷克是早產兒,由於吸氧過量,落下失明等終身殘疾。
因為先天患有自閉症,他具有嚴重的語言學習障礙。
長到一歲半時,父母驚訝地發現,不會說話的他竟然對家中一台玩具管風琴情有獨鍾,而全家都對音樂一竅不通。
德雷克四歲那年初次展露了音樂天賦。
有一天,當他聽到一名鄰家女孩在彈鋼琴,便掙脫父母的懷抱直奔而去。
隨後,他二話不說就將鋼琴前的小女孩一把推開,獨自在琴凳上彈奏起來。
據德雷克後來的恩師、音樂心理學家奧克利福特回憶:「帕拉維奇尼擁有非凡才能,他彈琴時手腳並用,甚至鼻子和肘部一起幫忙。
他顯然從未學過彈鋼琴,但卻將整首音樂劇《貝隆夫人》的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彈了出來。
」正是從那一刻起,奧克利福特意識到眼前的這個傢伙是個音樂奇才,當場收其為徒。
據稱,無論什麼高難度旋律,只要德雷克聽過一遍,便可絲毫不差地復奏出來。
縱觀音樂史,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恐怕只有神童莫扎特,德雷克也因此被譽為「再世莫扎特」。
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則是,美國鹽湖城的基姆·皮克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天才,他精通從文學到歷史在內的15個不同領域,能一字不漏地背誦至少9000本書的內容,但他在其他方面卻有些「弱智」,如不會穿衣服等。
好萊塢電影《雨人》就是以他為原型。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稱,他們上周已經用研究太空旅行對人體影響的高科技設備,對基姆·皮克的腦部進行了掃描檢測,試圖了解他的大腦的秘密。
能記住9000本書
現年53歲的皮克是一個自閉症患者,但也被人稱做「超級天才」,因為他在歷史、文學、地理、體育、音樂等15個不同領域都有著超凡的天賦。
據為他進行腦部掃描的加州醫學中心主任理察·波爾利稱,皮克的大腦不僅具有獨特的能力,並且所有證據顯示,隨著時間流逝,他的大腦仿佛也變得越來越聰明。
皮克經常在下午來到鹽湖城公共圖書館看書,每看一本書他都幾乎能過目不忘,有時候他甚至無聊地看電話號碼簿,並能將一本號碼簿上的名字和電話號碼一字不差地記住。
據皮克的父親弗朗稱,當皮克還只有12到20個月大時,他就能記住父母向他朗讀的每一本書的內容,直到如今,皮克的大腦至少記住了9000本書的內容。
所以,如果你家寶寶不幸是自閉症寶寶中的一員,請一定不要絕望,嘗試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當下特有的興趣愛好。
雖然未必也能培養天才出來,但起碼能夠豐富一下自閉症寶寶的精神世界。
———————————————
靜觀育兒微信公眾號"jingguanyuer"原創文章。
想獲得免費專家答疑等更多育兒資源,請關注"jingguanyuer"!
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68個兒童中就有一個自閉症,不說話、害羞、膽小就是自閉症嗎?
以下為網友親述: 不會說話,說不清楚,喊他沒反應。喜歡所有轉圈的事物,自己也經常轉圈跑,會跑很長時間,對危險事物缺乏安全意識。只要有人帶他出去玩,誰都跟、不會認生,感情淡泊。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