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要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尹建莉

說到親子育兒讀物,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可能是眾多家長的必備讀物,這本書2009年出版,僅在中國大陸已銷售近700萬冊,讓尹建莉多次登上作家富豪榜。

7年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誕生,值此機會尹建莉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了她對「怎樣做一個在職媽媽」的看法。

澎湃新聞:《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問世後反響很好,能聊聊這本書的誕生以及理論基礎麼?

尹建莉:這本書的起源與我個人教育女兒過程有關係,雖然我是學教育的,大學畢業後也一直有在講台上教書,但大學裡那些課程並不足以指導具體的生活。

當我有了孩子,面對著女兒這個小小的人兒,我突然發現懂得不夠,到處尋找書充實自己。

遺憾的是我沒找到一本直接指導我如何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類的圖書。

女兒從小到大一直表現得很陽光,學習成績很好,自然有很多人來問我教育心得。

我一直喜歡寫作,也不時地投稿,我發現,凡聊教育的,就特別容易被採用,反應都不錯。

2007年,女兒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閒著沒事就寫了幾篇關於教育她的文章發到博客中,反響出乎預料的好,所以就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把我教育她的經驗寫出來。

從一個專業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我女兒的高考成績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是她整體優秀的一小部分,我很想把自己多年對教育的思考和實戰經驗告訴更多的人。

但當時市場上的家教書已經很多了,不確定我的書寫出來是否還有人看。

為此我特地跑到北京最大的兩家書店翻看家教書,翻完後就有了信心,我能看到那些書的缺陷,因為教育寫作必須具備幾方面素質,如專業見解、豐富的經驗、總結歸納能力、良好的文筆等。

雖然投稿過程不太順利,但我很感謝最後有人發現它是一部好書稿,而這本書的市場表現也確實沒讓出版社失望,到目前為止這本書被數個國家和地區引進出版發行。

從第一本書出版到現在,這七八年間我只出過三本書,很多人都覺得我寫太慢了,但我必須強調這種寫作節奏才是正常的。

專業寫作不同於小說創作,不可能太快也不可能太多。

現在家教書市場非常亂,有的人一年出幾本書,幾年出幾十本,這不說明作者水平高,恰說明作者不懂專業也不懂寫作,只是在胡編濫造一些文字垃圾。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澎湃新聞:你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觀察到的國人教育觀念有何變化?新式教育觀有沒有新問題?

尹建莉:1990年代以前中國的家庭教育是很粗放的,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態度是養大就好。

而現在,民眾文化水平普遍上升,大家意識到教育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都要把孩子培養成精英,這些家長發現養孩子還需要學習知識、要藉助他人思想。

但是現在的家長也有一個巨大問題是,理念到位了但認知不到位,體現在善於接受新觀念但沒很好消化。

比如「自由」的概念已開始被年輕家長接受,大家總認為自己給孩子自由了,實際上卻是事無巨細的控制,往往把孩子管得很嚴,擔心哪方面沒引導好,孩子就會變壞。

有文化的破壞者要比沒文化的破壞者更可怕,我看到很多用力過猛的情況,尤其一些精英的孩子,父母給孩子樹立太多規矩,反而打亂了孩子內在的心理成長秩序,使得孩子成長得很不如意。

現在人們說「熊孩子」這個詞,認為是家長不管孩子導致孩子「熊」。

其實這個判斷和歸因都是錯的。

首先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其次熊孩子絕不是因為父母不管所致,恰是過度管制所致。

舉一個例子,我見過一個在包廂里脫褲子撒尿的男孩,當時孩子已經六七歲。

平時他的家長管教很嚴,孩子平時在父母面前很乖,但只要有機會就會表現出「沒教養」。

那天隨父母出來吃飯,看大家吃得熱鬧,知道自己幹壞事家長也奈何不了他,就故意那樣挑釁。

事實上,兒童天性純潔善良,在家裡越是得到自由和尊重的孩子,在外面就越得體。

可以說,熊孩子背後都有個熊家長。

這裡說的「熊家長」不是說這些家長自身素質不好,往往相反,這些家長作為社會公民本身很得體,只是作為家長,他們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不對。

澎湃新聞:你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提出為人父母需要學習太多,何況不是學就能會,能不能給成為一個好家長一些關鍵性建議?

尹建莉:主要有三點:1、給孩子充分的充分自由、關懷,絕不要在小事上糾結,什麼吃飯、怎樣走路,這些都是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成熟起來的。

家長只要給孩子愛、關懷就夠了。

我建議父母,孩子要是不吃飯,你就讓他不吃好了,別找藉口說不管孩子也許他就更不會吃了,吃飯是天性,哪裡有孩子餓死的?還比如,孩子要是玩馬桶,不要打罵,把馬桶里里外外清洗乾淨,讓孩子玩去吧,即便是孩子喝口裡面的水,這也沒什麼,孩子也只是想知道這水與別的水有什麼區別,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在安全和道德底線之上,可以讓孩子做一切想做的事。

2、要信任孩子的天性,信任是最真摯的愛,不要過多侵害孩子的行為邊界,你變弱些孩子就開始強大,你收斂起來孩子的格局才能變大。

3、家長不要忽視自己的行為,大人的表率影響超過千萬句說教,我建議大家要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要做表率,要求孩子做到什麼自己先要做到。

澎湃新聞:你曾說過夫妻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底色,那麼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怎樣互相作用的呢?

尹建莉:應該說,夫妻關係的質量與兒童教育質量成正比,因為親子關係與婚姻關係一樣,都是人際關係。

很多情況下,一個完全不會跟配偶相處的人,多半不會跟孩子相處。

所以,有了孩子之後,學會跟孩子相處,對婚姻關係也有很大的益處,教育教給我們的,不僅是如何教育孩子,還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跟配偶相處,乃至如何跟同事、朋友相處。

人是生活在關係中,一種好的關係可以帶動另一種好的關係的建立。

可以說,好的夫妻感情本身就是好的教育一部分,但如果遇到教育衝突,第一不要覺得是壞事,要珍惜這個學習過程;第二,不要讓衝突一直存在,要尋求解決達成共識。

結婚時,每個人都是奔著白頭到老去的,但如果夫妻雙方實在處不來,矛盾長期不能解決,那麼以給孩子完整家庭為藉口讓婚姻苟延殘喘是不公平的,反而會讓孩子有負罪感,覺得父母的不幸福是自己造成的。

父母不如體面地分開。

解除一段冷漠的關係,反而可以讓孩子看到父母勇敢的一面,也是個好的表率。

澎湃新聞:你曾肯定過,在家庭、育兒過程中妻子、母親是主角,那男人的作用是什麼呢?

尹建莉:我說育兒過程中妻子、母親是主角,這不是在表達觀點,只是陳述一種現實。

我當然希望父親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但現實是,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正處於上升時期的社會中,職業競爭很激烈,男人們很累,父親在當下的家庭教育中更主要地是提供一種影響力。

當爸爸的,他可以一句說教都沒有,有時間就陪伴著孩子玩耍一會兒就好。

切忌平時不管孩子,只要跟孩子說話就是命令和指責孩子,這個不對那個應該如何。

比如一個父親,平時忙得顧不上管孩子,好不容易周日可以跟孩子相處一會兒,見到自己年僅三歲小孩玩開合窗簾,就沖孩子吼,不讓孩子那樣玩。

這位父親不肯想一下,孩子玩一下窗簾怎麼了,是突破安全底線了還是不道德了,為什麼要去管制呢,為什麼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下呢。

很多大人以為在「管」孩子時,其實只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超了他的想像,或是避免孩子給自己製造事端,有的只是維護自己的面子罷了。

澎湃新聞:現在的女性很少脫產回家當全職媽媽,一般都會兼顧工作與孩子,你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開始一個人帶女兒了,女兒的成績也非常好,有什麼經驗或者竅門分享麼?

尹建莉:我用整整一本書講了自己的「竅門」。

現在在職媽媽很普遍,很多人會選擇把孩子丟給老人看管,自己做甩手掌柜。

我一直建議家長儘量親自帶孩子。

不是說一定做全職媽媽,但要保證每天能見到孩子。

時間擠一擠就有了,只要你堅定自己的理由。

孩子真正完全依賴你的時間沒幾年,如果在他小的時候不耗費心血,長大倒可能會有更大多的麻煩去糾正。

澎湃新聞:說到溺愛,總覺得是老人的陋習,但事實上很多家長也會選擇事事順著孩子,這樣也最不費心思,這與你說的要給孩子自由怎樣區分呢?

尹建莉:詞語是有迷惑性的。

愛和溺愛就差一個字,所以溺愛被人誤解為愛得太多太深了,所以認為孩子應該少愛一些,要對他們嚴厲一些,但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

愛和溺愛不是一件事情,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在教育上,它恰恰是「反愛」的,也是反教育規律的,所以會阻礙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窩裡橫、沒有同理心等。

我一直強調要給孩子自由,但溺愛孩子恰恰是不給孩子自由的表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澎湃新聞:中國式教育雖然多年以來一直提倡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平衡,但落到實際上,沒有一個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怎麼看這種焦慮?你給孩子報過什麼補習班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