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讓孩子聽話,父母會聽孩子的話更重要!比打罵管用100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抱怨孩子不聽話,總是把自己的話當成「耳邊風」,越嘮叨,火藥味越濃,自己也就越生氣。

會出現這個情況,關鍵因素就在於為人父母還沒學會「聽話」,不是乖乖地按照孩子意願去做一件事,而是認真去聽孩子想說的話,並給出孩子正確的回應。

《媽媽是超人》裡面,霍思燕因起床晚了,正在手忙腳亂的化妝。

在客廳玩耍的嗯哼組裝出了一個小汽車,於是開心地喊著:「媽媽,你看我做的!」媽媽霍思燕回一句「來了!」立馬走過去觀看,並由衷地讚嘆道:「哇塞,這是兩種開法的車吧。

再對比黃聖依。

家裡停水了,黃聖依在水龍頭前糾結原因。

安迪發現了媽媽的發箍,好奇地問了句:「媽媽, 這不是你的嗎?」黃聖依沒有回答他。

安迪拿起發箍戴在自己頭上,一臉興奮的跟黃聖依說:「媽媽,你看我!」黃聖依還是沒有聽安迪講話。

安迪只好悻悻的取下發箍。

孩子曾經都是願意與爸爸媽媽溝通交流的,也很願意聽大人的話。

只可惜,現實里,很多家長沒有用心傾聽孩子講的話,當孩子覺得不被重視、不被關注、不被理解,那麼,等長大些,也就自然不願聽大人的話了。

如果你曾把孩子的話當做耳旁風,那麼遲早有一天,孩子也會把你的話當做耳旁風。

想要孩子聽話,我們父母應該先學會聽孩子的話。

讓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展現愛的絕佳方式。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美國心理治療師M·斯科特·派克說:「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用心傾聽孩子說的話,並給出孩子期待的回應,才能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

而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職場失意的媽媽傷心地回家,3歲的女兒看到媽媽在落淚,跑到她面前咯咯咯地笑。

媽媽心想自己怎麼養了這麼一個白眼狼,生氣地打了女兒,質問道:「看媽媽傷心,你為什麼那麼高興?」女兒委屈地回答:「每次我一笑,媽媽就笑,我想讓媽媽笑!」這個媽媽一時之間愧疚不已。

試想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次妄自揣測孩子的善意。

不妨多給他們一點說的時間,不要忙著打斷和斥責。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聽話,那麼還需要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

1.認真傾聽

在聽孩子說話時,你有沒有心不在焉?或者忙著做別的事?總是不好好地聽孩子說話,孩子自然就會失去和你交談的興趣。

試試關掉電視、放下手機,認真地聽孩子說話。

你會發現,孩子變得更願意表達,更願意和你分享自己的感受了。

2、及時回應,不隨意打斷

在孩子傾訴的過程中,隨意打斷,讓他們無法把話說完、說明白,甚至感覺自己被否定,最後就變成:「別管我!」了。

父母不妨試試用「嗯」、「哦?」、「然後呢?」這樣簡短的句子來回應孩子,引導孩子把話說完。

我們要參與但不打斷孩子的話,有時孩子自己就會找到解決辦法!

3、換位思考,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有時候給孩子提了一些建議,但他們不願意接受,甚至還提出一些更無禮的要求?

這時候的我們一心只想著如何解決問題,卻忽略了孩子此刻的感受,也始終是以大人的標準來做事情。

其實,我們應該換位思考下,比起幫孩子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接納、肯定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只有當自己的感受被理解時,孩子才能走出負面情緒,從而用正確的方式來面對困境。

記住,先處理心情,再處理問題。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孩子重在養心。

而養心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耐心、細心和愛心。

當我們掌握了「說」和「聽」的藝術,願意用耐心、細心和愛心,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做好了傾聽這件事,是不是教育孩子也變的沒那麼難了?

對孩子來說,這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也許不是「我愛你」,而是:「孩子,別急,你慢慢說,我在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