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失敗,別讓孩子毀在自己手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失敗, 別讓孩子毀在自己手上

文/許小美

中國的父母,大多數都是不合格的。

他們不懂變通,不懂和孩子交流,總是用逼迫的手段要求孩子順從自己。

他們要求孩子聽話、懂事,一旦孩子反駁就會被貼上「白眼狼」、「不孝子」等標籤。

在中國,很多孩子都被父母認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完全不顧孩子的內心感受。

他們操縱著孩子的生活、學業、婚姻和人生。

父母從不會自我反思,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強怕孩子妥協。

年幼的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終究會患上抑鬱症,嚴重點會以自殺去反抗。

1

「棍棒教育」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四川達州男孩小斯在高考結束後第二天傍晚自殺,在自殺前,他寫下2800餘字的遺書「控訴」父母。

他的自殺引起了很多的輿論,有人覺得這個孩子是白眼狼,辜負了父母對他的養育;也有人覺得是父母粗暴的方式導致孩子發生這樣的悲劇。

我看了小斯的遺書,非常心痛。

托爾斯泰說過: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小斯說在他很小的時候,成績非常好,是個學霸,很有優越感。

他表示,父親因為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心理有問題,總是愛抱怨愛發脾氣。

每次心情不好,就會一巴掌扇得他流鼻血。

平時只要一犯錯,就會引來一陣打罵、懲罰。

考試考到98份要被罵、吃飯打嗝要被打,飯桌上姿勢不對也要被打。

打完之後,他們覺得那是因為愛。

這種教育方式讓小斯有點委屈,難道就因為自己小所以活該被你們打嗎?父母總以愛的名義去教育孩子,真把孩子當做傻子,什麼都不懂嗎?

小時候,我也經常被父母挨打。

身邊的孩子幾乎沒有不挨打的,許多中國的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會採用「棍棒教育」,覺得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真正聽話。

他們不懂交流、只想控制和壓迫。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我愛你,只因我是你的父母。

人無完人,孩子身上有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作為孩子的領路人卻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的方法。

殊不知,用辱罵去懲治孩子,只是在璀璨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

正是因為這種「棍棒教育」才會導致我們的孩子心理健康嚴重惡化,最終會釀成悲劇的發生。

2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影子。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

現如今,很多家長總是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不顧孩子能不能承受,甚至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強加到孩子身上。

小斯在遺書里說初中的第一次月考他靠了全校的73名,當興高采烈地大地打電話告訴媽媽時,她卻簡單說了句:才73名啊。

這下小斯氣得都快哭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媽媽會說出這般諷刺的話。

後來因為特別反感自己的父親,心情變得非常抑鬱。

然後小斯就以故意不學習,考差成績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

可最後換來的不是爸爸的安慰和關心,而是責罵。

爸爸說:「你要是不想再這邊讀,就轉到別的學校去,被浪費老子的錢。

小斯感覺不到父母的疼愛,滿滿都是負能量。

他覺得以父母的思維和角度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他變得非常壓抑,甚至更加厭惡自己,覺得活著沒有任何意義。

他在遺書里表示,他自殺後,屍體別埋了,燒了或扔了怎麼都好,千萬別帶他回家去。

看到這裡,我早已經淚流滿面。

我們總拿自己的那一套教育方式去束縛孩子,從不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他的情感是多麼的脆弱和多變,他多麼需要父母的關愛和保護。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太過專制不懂尊重孩子,肆意打罵,不講民主。

孩子在家裡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幸福,長期在不良的家庭氛圍中,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還會影響他的身體健康。

孩子都想得到尊重、賞識、掌聲和認可。

進步的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稱讚和鼓勵;痛苦的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安慰;不安恐懼的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擁抱和愛撫。

想讓孩子發揮最大能力的唯一辦法就是讚美和鼓勵。

從現在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尊重他的人格,塑造健康的家庭環境,這樣他才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3

把控制當成愛對孩子是莫大的傷害

我有個朋友,當年考試每次都是全年組第一,大家都誇讚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他的父母臉上也有光。

儘管得到了那麼多的讚賞,可他卻活得並不開心。

他知道,不管自己考多好,得到多少榮譽,他的父親總是不滿足,總還是各種說教,對他各種不滿意。

有一次,他的父親在說教,和他的想法有點相悖,他只是發表了下自己的想法,這就被父親訓斥了一通。

父親覺得,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子不可以插嘴,我是你爸,你就得聽我的,你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一丁點都不行。

否則,你就是不孝,就是不懂事,就是白眼狼。

他也曾抑鬱過,也曾想過自殺,但都沒有勇氣。

有一次他離家出走了,父母找到他的時候都急瘋了。

眼眶紅了一圈,一夜之間媽媽的頭髮又白了許多。

那個時候,他才知道父母的愛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表達方式欠妥了些而已。

他沒辦法在反抗,只能一味地選擇接受,所以性格一直唯唯諾諾,很內向,也有點自卑。

中國的父母,總認為孩子學習最重要,考試分數最重要。

他們不懂和孩子交流,做任何事只會打擊,不懂鼓勵。

他們認為,養孩子就跟養豬一樣,給點吃的就行,不需要考慮他的情緒。

一旦反駁,就給點「顏色」立刻制止。

所以,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親子關係除了強迫就是控制。

家長認為,我們把你養這麼大,你就得學會順從和聽話;犯了錯就要接受懲罰,不管對錯,子女只能接受不允許反抗;到了結婚年齡你不結,就是不孝順,以死威脅孩子妥協。

不得不說,在中國有很多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結婚、生子等都在被父母安排著。

他們一旦反駁就會被貼上「白眼狼」、「沒良心」的標籤。

他們沒有獨立的人格,不被尊重,不被重視,任由父母干預著自己的生活,做父母心裡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不會正確的去教導孩子,缺乏溝通,從不去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總理所應當得以為,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

他們認為,我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還有什麼可不滿的?我只想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需要真正的尊重。

把控制當成愛,這只是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罷了。

4

家長要言行一致遵守對孩子的承諾

我們小時候的童年都是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我很乖,特別聽父母的話,幾乎沒有什麼自己的主見。

可長大之後,我開始掙扎,想脫離這樣的家庭環境。

於是我去了上海奮鬥,開始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想起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經常被罵,被鄙視。

媽媽也曾憤怒得罵我:你怎麼不去死啊?丟人現眼。

包括在我滿臉冒青春痘的時候,身邊的一些親戚也經常諷刺我:你怎麼變得這樣丑,以後估計很難找對象啊?

這些陰影偶爾也會在我腦海里出現,想想我內心還挺強大的,並沒有因為這些瑣事而放棄自己。

雖然有一段時間心情非常不好,也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那個時候經常會打電話給奶奶,和她交流。

她也會保持一顆傾聽的心,鼓勵我,開導我,讓我變得更有自信。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現如今很多物質的父母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了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他們甚至還抱怨,為什麼自己對孩子那麼好,他卻不領情?

對不起,因為你根本就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你總有你說不完的的大道理,你從沒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

就比如小斯說自己得了一等獎父母許諾說買電腦,可最後小斯考到了全校第五,父母又以買電腦影響學習為由,違背了承諾。

在中國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對孩子總是隨便許諾,從不做到。

甚至他們還不懂得反思,覺得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沒有一絲愧疚感。

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強,家庭教育中家長又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孩子模仿。

如果只是盲目去答應孩子的要求,最終自己又做不到,那麼很容易影響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別把教養孩子當成一場任務,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遵守對孩子的承諾,說到要做到,言行一致,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榜樣。

小美說:

愛默生說過,所謂幸福的家庭不是在物質上的豐富,乃是充滿「愛」、「了解」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的家庭。

為了不讓小斯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建議中國的父母改變固有的傳統教育方式,多去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不要用控制的愛壓迫孩子,讓孩子變得沒有人格,無法自主獨立。

在和孩子相處交流時,不要一味地指責和埋怨,傾聽孩子的需求,不要囉嗦,不要強迫,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個人介紹:許小美,育有一女小溫馨。

親子,家庭關係撰稿人。

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旅遊,孕期餵養,家庭情感等。

作品曾在《心理育兒》《 幼教365》 《幼兒教育》《親子》《中華家教》《城市商報》等雜誌及報刊發表。

育兒理念:陪孩子一起快樂成長大。

創立微信公眾號:MM愛BABY。

主要為爸爸媽媽們定期推廣原創的育兒心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