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mbo分享」這幾招學會,輕鬆帶娃逛街出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家長遇到問題:我家寶寶經常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在家裡還好,尤其外出商場或出行的時候,被那麼多人圍觀著,越哄越哭,到最後自己也近崩潰……

問題原因

寶寶為何會通過「哭鬧、耍賴」來爭取一些「不合理要求」,比如吃過多的零食、看過量的動畫片,尤其是和老人在一起的時候。

自我控制力太差

對寶寶溺愛,特別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很普遍。

因為家庭環境原因,一個寶寶和爸爸媽媽,四個老人,要什麼給什麼,寶寶很少遇到拒絕、延遲,所以導致你寶寶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制力。

家長不守原則

本來與寶寶約定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

尤其是有老人在的時候,隔代的愛而放棄原則。

這樣如何讓你的寶寶遵守你們出門前的約定規則。

解決辦法

穩住自己的情緒

我們都是有情緒的,當孩子已經情緒崩潰了,作為家長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就特別重要。

舉個栗子:走在商場中寶寶看到某個玩具想要,下面三個情況:

一:你給買了,孩子高興,你也很好——無問題;

二:被拒絕,產生不滿情緒開始哭鬧——孩子擁有問題;

三:被拒絕,不滿哭鬧,你為了儘快制止卻不成功,你控制不住生氣發火——你們雙方都有問題。

很多家長實際操作:通常在結果二的時候,一能耐住性子好說好勸,但隨著小傢伙的調子一聲比一聲高、一聲比一聲悽厲,怎麼說都不聽,媽媽的好脾氣也就用光了。

出現了情況三。

尤其在公共場所更讓人難堪,媽媽很容易為了速戰速決、擺脫丟臉的處境而點燃情緒。


怎麼辦?——很簡單,臉皮厚一點。

誰愛看誰看,愛怎麼想怎麼想,我在一個陌生路人眼中的形象,並沒有比你和寶寶的親子關係來得重要。

這樣就不會受外界壓力的影響,按部就班來疏通孩子的情緒。

疏通寶寶情緒

當年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育兒同樣。

不要著急制止孩子哭鬧、耍賴的行為。

這個時候的寶寶為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根本沒心思聽你的話,更不會照做。

腦海不是哭聲就是重複著:我想要那個玩具,媽媽/爸爸不給我買……

與其馬上採取行動,給寶寶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讓他覺得「使出這招我媽有反應了,管用啊!」,進而變本加厲,不如就讓他哭兩聲。

但是哭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共情」!

共情的目的: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的前提下,疏導寶寶的情緒,讓寶寶的沒有得到玩具的情緒得以發泄,而不是讓孩子得到錯誤的感受——媽媽不愛我了,不給我買玩具,不管我,扔下我不管……

共情的方法:對寶寶說:「你想要那個玩具,媽媽/爸爸不同意,你不開心嗎?」這時候寶寶往往會回應你,但是依然會伴隨著哭鬧(因為目的還沒達到)。

這時候就要告訴寶寶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你的做法是什麼:「媽媽/爸爸知道你得不到那個玩具會不開心,既然你想哭一會可以,但是儘量小聲一些不打擾別人,我在旁邊陪你。

然後站在旁邊等待,中間肢體安慰,如拉手、抱抱、拍後背等。

讓寶寶感受到你雖然拒絕對他的要求,但是仍然是愛ta的。


及時引導溝通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前面共情梳理寶寶的情緒之後,抓住寶寶情緒緩解進行溝通引導,說明原因。

如果還是繼續哭鬧,繼續梳理引導。


期間多試試用方法製造暫停,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有遊戲性質的,可以緩解情緒。

一旦孩子的情緒能從高峰迴歸到平穩,一切就好辦多了。

現實生活中,可能經歷「哭鬧——溝通——哭鬧——再溝通」的好幾輪反覆。

每一輪反覆可能讓你懷疑是不是又回到了原點,自己的努力被白費,「怎麼說都不管用呢」、「一點兒也聽不進去」、「嘴皮子都磨破了」……心煩意亂之下,爸爸媽媽很容易發脾氣。

因為這時候我們用的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寶寶——「我給你講了好幾遍了,怎麼還是不聽?」、「也太不懂事了吧?」、「公共場合能這樣嗎?」理解這點,我們就明白不能直接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完全符合成人準則,不是強人所難嗎?

在經歷過上面的問題之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把寶寶擺平了。

但是爸爸媽媽問道:你剛才說的輕鬆帶娃的方法在那裡?別急!

治標需治本

上面的方法只是治標,而問題的根源在哪?先看下面的實驗——斯金納的小白鼠實驗。


最初的實驗是這樣的:將一隻飢餓的小白鼠放入箱子。

箱子裡安裝了一個小槓桿,一旦小槓桿被壓動,一粒食物即可掉落。

開始的時候,小白鼠無意中壓到槓桿、吃到食物;但反覆幾次之後,它就將持續地按壓槓桿、獲得食物,直到吃飽為止。

小白鼠之所以會持續按壓槓桿,是因為它認識到了「按壓槓桿」和「獲得食物」之間的聯繫。

類似,寶寶最初並不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幾次無心的嘗試之後,偶然發現了兩者之間的聯繫,以後像小白鼠一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頻繁做出又哭又鬧撒潑的行為。

後來斯金納將槓桿連接的食物取走;數次之後,小白鼠就不再去按動槓桿了。

因為小白鼠明白了「按動槓桿」和「獲得食物」之間不再存在聯繫。

放在寶寶身上,改變孩子哭鬧行為的重點在於,取消後續的「獎勵」。

當孩子知道,通過哭鬧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會放棄做出那些無謂的行為了。

同理,寶寶大些時候知道說髒話可以刺激大人的反應;大人越是暴跳如雷,他越覺得自己厲害。

下次不如不做任何反應,之後就會沒有意思不在這樣了。

斯金納還對最初的實驗進行了如下的修正:小白鼠按動槓桿時,食物不是100%,而是有機率地掉落(有可能有、有可能沒有食物)。

實驗發現:小白鼠也學會了按槓桿,而且即使隨後取消了食物,它還會持續地按按鈕。

同樣寶寶哭鬧時,如果我們有時候滿足他的要求、有時候不滿足他的要求;因為不能明確結果,ta會繼續租下去,因為這樣是會有可能得到。

所以,如果想治本,一定要堅持統一的態度。

家裡所與人的態度,尤其是老人;家內戶外的態度,尤其是戶外公眾場合的態度。

溫馨提示

不要用獎勵的方式達到目的

許多家長會在育兒中採用獎賞的方式,譬如「你聽話這樣做,媽媽一會兒給你買個XXX」、「你現在別哭啦,一會兒媽媽給你買巧克力」……但其實獎賞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讓我們暫時獲得了對孩子的控制權。


孩子並沒能增進正確的認知,獲得成長,反而會對本來自己就應該做的事,要求代價和補償。

而且,獎賞會變成對哭鬧、耍賴的獎勵,讓孩子覺得他越不妥協、越堅持哭鬧,能獲得更多好處。

過激行為要糾正,不能暴力

家長採取打罵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不是因為講理沒用,而是因為嫌太慢,總想速戰速決。

這樣往往會對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造成以後的信任缺失,內向等心理缺陷。

3歲內的小孩子在情緒爆發時有過激肢體動作,通常是不知道,或者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覺得「手比嘴快」;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有可能是受「詛咒敏感期」的影響,感覺大髒話的「魅力」會對大人有這麼大的反應。

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孩子不擅長疏導情緒的表現。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做的是教給孩子如何面對自我、引導情緒的正確方法,而不是盲目用暴力制止。


有人說,但光講道理沒用啊,孩子根本不聽啊!——可這不是很正常嘛?不可能我們對孩子講一次道理就能奏效一輩子啊。

這是一個漫長的時間,需要我們陪同寶寶一起同長學習。

金寶貝早教始終用心了解孩子,教會爸爸媽媽們如何讓孩子成為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個例子告訴你,正面管教的小孩是什麼樣子?

我身邊有不少學習並實踐正面管教的家長,她們的孩子經常被人讚美,「你家孩子,好乖啊!真懂事。」那些正面管教的小孩,究竟是怎樣乖?怎樣懂事呢?正面管教育兒方式長大的小孩,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