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中國式」爸媽,正在親手毀掉自己的孩子,是時候停下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的是:搞定自己的焦慮,是送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作者:趙欣Ella


在一次家長課上,我遇到一位媽媽,她因為5歲的女兒特別「膽小、愛哭」來參加學習,我詳細了解了她女兒的情況。

帶她去陌生的地方,永遠都是躲在媽媽身後小心翼翼的,只要媽媽言語相勸,哭;帶孩子參加美術班試聽課,老師要求小朋友獨立在教室,哭;在家裡,媽媽去個廁所,時間一長,孩子看不到媽媽,哭;孩子參加快板比賽,不願意上台,哭。

聽這位媽媽說的情況,我也是很心塞,這個孩子到底承受了什麼?

後來才知道,這位媽媽是職場媽媽,給5歲的女兒報了四個興趣班,周末就在英語課、快板課、主持人課、情商課中間奔波,就這樣,還在繼續試聽美術課,到底是誰把孩子逼到哭的?

著名腦科學專家洪蘭博士在一次講座中提到,有家長把三歲的孩子送進輔導班,我想報警,把孩子救出來,我想說,5歲的孩子4個輔導班,我也想報警,把孩子救出來,我們的父母,到底在焦慮什麼?

根據這幾年育兒家長課的工作經驗,我發現很多家長都異常焦慮,我總結了中國父母四大焦慮的根源:

第一:因為無知,不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

孩子的成長是有不同敏感期的,比如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總吃手,是因為孩子最開始就是用嘴巴認識世界的,1歲多開始,什麼東西都往地上扔,是因為好奇,通過這些方式認識新的事物,而不是家長口中的「壞毛病」,每次看到孩子因為探索世界的天性被大人打罵,就覺得很心疼。

當孩子出現所謂的「問題行為」,哭鬧、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人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孩子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是在6歲以後才發展出來的,當孩子有了情緒,只能用這些負面的行為來表達,這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號,父母要懂得識別這些信號,幫助孩子面對和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孩子當問題來解決。

第二:因為社會評判標準和別人家的孩子帶來的壓力

我們的社會要求孩子是活潑大方的、外向的,適應速度快的,如果我們的孩子恰好是膽小慢熱的,內向的,適應速度慢的,家長的焦慮就來了。

另外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就產生了攀比心理,別人家的孩子都鋼琴幾級了,都能跟外教對話了,這些比較帶來的就是焦慮,恨鐵不成鋼,殊不知自己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給了自己的孩子多大的壓力。

但你只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表現多好,卻不知道別人家的父母付出了多少。

家長需要了解的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這如同你不可能用一顆豆子的種子種出花生一樣,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孩子,因材施教,順應孩子的天性,而不是要求孩子放棄真實的自己,就為了迎合家長和社會的需要。

我們要看到孩子的優點,當你把目光放到孩子85%的優點上時,孩子的優點會得到鼓勵和成長,但是當你總是盯著孩子15%的缺點不放,孩子的缺點會被放大,而他的優點也被掩蓋了。

第三 :將自己童年未滿足的期待轉嫁到了孩子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童年的成長經歷會給我們養育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我小時候就一直沒有機會學畫畫,自己很喜歡,就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學。

從孩子剛出生就提供各種繪畫材料,但期待中的塗鴉敏感期並沒有出現,甚至有些排斥,慢慢的我才意識到,畫畫這件事,是我的理想,是我的期待,我想學畫畫,自己去學就好了,孩子有自己的喜好,我需要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

第四:面對網絡上各種育兒信息,缺乏甄別判斷能力

如今網絡信息豐富,全球各地的各種育兒理念都傳播到了中國,各種育兒的小文章迅速傳播,家長遇到養育問題時在網上一搜,能找到好幾種建議,不同理念的建議,甚至有些相悖的說法,作為普通家長,就不知道如何選擇了。

甚至很多家長在上完父母課堂之後,對很多概念一知半解,在應對孩子的挑戰的時候,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舊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模式沒有形成,非常的糾結,處理方式也是反反覆復,傳遞給孩子的信息非常不統一,這也是焦慮的來源之一。

所謂越學越焦慮,就是這種情況,自我成長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反覆和倒退,這是很正常的,考驗的就是家長的耐心,如果可以找到同頻的學習群體,相互鼓勵支持、抱團成長,對家長是個很大的幫助。

不知道看完了這四點以後,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找到自己焦慮的根源,李辛老師在他的《兒童健康講記-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一書中提到,同樣的育兒課程,每位參與的家長收穫是不同的,這取決於你的打開程度,取決於你的覺察程度。


家長的狀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基礎穩定紮實了,孩子就不會有大問題。

反之,孩子出現任何問題,最好先問問自己,我是不是足夠穩定,我的焦慮來自哪裡,找到了自己的焦慮根源,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是解決養育問題的根本,否則,上再多的育兒課,也是沒用的。

作者簡介:趙欣Ella,3歲半男孩的媽媽,坐標青島,科恩親授遊戲力講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鼓勵諮詢師,頭條號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組漫畫,找到你的教育問題!

不同的父母都會有不同的方法教育孩子,只是,有些家長的教育方法比較正確,是聰明的父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而有些家長的教育方法卻差強人意,只算得上很普通的父母,也只能教育出非常普通的孩子。你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