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讀書是看世界的路,卻不知道孩子還需要引路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暑假走過四分之一,又一撥即將在今秋成為小一生的媽媽們開始了焦慮,如同去年此時的我一樣,大家都在想著,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到底應該怎樣展開?家長在其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1
2016年8月29日,我的孩子,一名將滿7歲的小男孩背上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了,而作為他的媽媽,我的內心是有些焦慮難安的,擔心孩子能否適應新環境,也擔心6年後,從這同一個校門裡走出來的,是一個失去了靈氣,缺乏想像力、創造力,千人一面的小書呆子。
我站在校門外,看著孩子小小的身影漸漸隱沒在學生群中,直到走過拐角,消失不見,我失神的樣子還被剛巧也來送孩子上學的老同事拍了下來,事後發來照片嘲笑了我一通。
可8月30日晚上的新生家長會,讓我這位忐忑的小一生媽媽將心放到了肚子裡。
從校長媽媽到班級老師,處處都在傳達著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無條件地去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尊重並敬畏每一個平等的小小生命個體,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給予因材施教的引導。
校長媽媽說的「讓孩子站在講台正中央,站在校園正中央,站在舞台正中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長媽媽還說,每年四月,都是學校的閱讀節,這更讓我深覺快樂與欣慰。
這裡,分明就是我理想中的學校的樣子,民主、平等、寬容,無處不在的愛和紙墨書香滋養著孩子們自由快樂的靈魂。
2
我和很多媽媽一樣,特別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因為我深深明白,閱讀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事情了。
從孩子還只有兩三歲起,我就有意無意地告訴他,愛看書的孩子長大了會長出翅膀來,能飛。
當時,他深信不疑,慢慢地喜歡上了有各種大圖的幼兒繪本。
五六歲時,他偶爾會將信將疑地問我,媽媽,愛看書的孩子真的會長翅膀嗎?我依然篤定地回答他,是的。
現在,他7歲了,他說,媽媽你騙我,人又不是鳥,怎麼可能長出翅膀來?我的回答是,孩子,媽媽沒有騙你,愛看書的孩子長大了真的會飛,只是,他(她)的翅膀別人看不見。
他似懂非懂,從上幼兒園大班能勉強自主閱讀開始,他就已經深愛讀書了,閱讀,已然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的閱讀方式就是我讀他聽,我從沒有刻意教過識字,可因為看的書多了,六歲的時候,他開始有了基礎的閱讀能力,我們的閱讀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自主閱讀和親子閱讀各占一半。
他讓我買了全套的《丁丁歷險記》,他每天帶去幼兒園一本,講給同學們聽。
書里的字他很多都不認識,老師說很多時候都會錯字跳字,可圍著他的一大堆孩子仍然會被他講的故事吸引,開心得哈哈大笑。
顯然,閱讀,讓他找到了樂趣和更多的自信,也建立了人生的基礎人際關係,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將收穫更多。
3
現在人們都說,生容易,活容易,唯生活不容易。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生活奔忙著,也許有的爸爸媽媽會說,學文化學知識的事交給老師就好了,該學的,老師都會教,我教得不好,還不如不教。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道理,但卻很片面。
親子閱讀,不完全等同於教知識;老師,不是父母,父母,卻是老師。
親子閱讀能增進親子感情,母子、父子共讀一本書,書中的某一個情節可能會讓你們相視大笑,或者某一個人物、事件牽動著你們的神經,你們的感情會因為共同的悲喜緊緊貼合在一起,你們甚至會根據書中的內容給對方起一個可愛的小綽號,我和孩子,我們互相稱呼對方「慢吞吞的企鵝」。
這種充滿了愛的親子互動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和自信,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親子閱讀的好習慣保持下去,孩子和父母的心會越貼越近,他會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所有情緒,尤其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孩子,他(她)讓你很省心,人到中年時,有一個不太讓人操心的孩子,我們的幸福指數會加分不少。
親子閱讀,還能分享彼此的心得感受,結合書本的內容和孩子當下的實際狀況,糾正他們的某些不良行為習慣,積極引導孩子的情智和思維發展,這比枯燥的說教讓人容易接受多了,寓教於「閱」、寓教於樂,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閱讀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寫作能力,拓寬他(她)的知識面,這些,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其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
世界那麼大,我們想讓孩子了解和探索的那麼多,可很多時候,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卻經常讓一些日常的簡單問題問住,只有暗自悔恨「書到用時方恨少」,但我們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水平不應該成為孩子求知的攔路石,他們長大後應該走更遠的路,去看更大的世界,而這種原動力就來源於他內心真正的好奇和渴求,而和他一起閱讀、學習,恰好能培養他(她)的好奇和渴求,他(她)會跟你說,媽媽,長大後我帶你去看真正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和吉力馬札羅山,我還要去看非洲動物大遷徙。
課堂文化決定著他(她)生命的深度,課外知識決定著他(她)生命的廣度和精彩程度。
4
閱讀,還能提高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他的批判性思維,不管你的孩子長大後從事什麼工作,這一點,都太重要了。
書,是最合算的老師,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到別人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和經驗。
如果你願意花時間陪你的孩子多多涉獵各類書籍,相比同齡人,他的獨立思考能力會出色很多,遇事他更容易有清醒客觀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這樣的孩子,說通俗點,更容易成事。
前陣子熱播的一部都市劇,其80後新銳編劇是我的同班同學,她就是這樣,我們普通同學高中才讀的課外書,她剛進初中就都讀完了,她一直是學校的最佳辯手,她觀點獨特犀利,思路清晰流暢,常常是幾個回合就讓對方辯手敗下陣來。
不得不說,她的家庭給了她至關重要的影響。
她的爸爸也是一名編劇,雖然來學校的次數不多,但每次見到,手上一定拿著一本書,她家裡最多的,也就是書。
這就是為什麼說老師不是父母,父母卻是老師的原因了,老師的家裡即便書堆成山,也不及父母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帶給孩子的影響。
孩子和老師在一起的時間比不上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況且,老師和學生是一對多的,父母和孩子是一對一的,耳濡目染、氣息相傳的作用不可估量。
如果我們只是要求甚至命令孩子閱讀,自己卻只會打遊戲、打麻將,孩子的內心一定是抗拒的,在他有了自我意識卻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之前,他會覺得打遊戲打麻將是輕鬆快樂的事,閱讀和學習卻是辛苦的事,要不然,你們大人為什麼不讀書不學習卻只要求我讀書學習?又或者,你不讀書也能輕鬆自在又快樂,我為什麼還要讀書?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愛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你還是做一位好老師吧,從陪他閱讀開始。
5
當然,我們都很忙,時間真的很有限,但我想,只要有心,總能想到辦法。
或者,可以將一天的安排製成表格,將某個時間節點作為親子閱讀的固定時間, 21天,就形成了你和孩子的共有習慣。
當時,我也面臨這個苦惱,於是我就做了「雷森媽媽講故事」這個公眾號,這樣,即便我很忙或者出差在外,孩子也一樣能聽到媽媽講的故事了。
興趣,一定是最好的老師。
閱讀,從孩子最喜歡的內容開始,首先,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判斷孩子的喜好。
很多父母一直不明白,一堆白沙子有什麼好玩的,可很多孩子就是可以玩得不亦樂乎,這種界線,就和孩子不明白媽媽為什麼那麼喜歡逛街買衣服一樣,一定是實實在在難以跨越的,這很簡單,尊重就好。
讓孩子看他(她)願意看的書,只要不是毀三觀的,大可放心讓他(她)去看,不要用你的選擇來替代他的。
其次,不要以別人家孩子的好惡來決定你家孩子的選擇取向。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喜歡的玩具不一樣,愛看的書自然也不一樣,開卷有益,不要和孩子糾結「你看小明小紅就愛看這種正經的學習書,你呢,只會看些亂七八糟的」類似問題。
當孩子對閱讀有了基本的興趣之後,可以嘗試對他(她)進行適度引導。
你想讓他多花時間的內容,你自己首先得多花時間鑽研其中,相關的活動或延伸探索也能間接引發孩子的興趣和關注。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些歷史小知識,可以帶他(她)去參觀博物館或身邊的古蹟,給他(她)講一些各朝代的歷史人物小故事或不同風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讓他(她)從心底真正愛上歷史。
在閱讀愛好的取向上,「尊重」是要一以貫之的。
即便你覺得孩子喜歡的某些書不太適合他(她)看,也要學會巧妙地應對,千萬不要粗暴干涉,否則容易適得其反。
有一陣,我的孩子瘋狂迷戀上了某套系列圖書《***上學*》,天天吵著要買,當時我給買了,翻看幾頁之後發現不太適合孩子閱讀,當時他正在興頭上,我就什麼都沒說。
幾天後的睡前談心時間,我和他認真討論了這套書,告訴他,我覺得書中主人公「*小*」的很多行為其實並不值得學習,我建議將這套書暫時收起來,並和他約定好,等到他三年級的時候再拿出來看,我覺得,等到孩子三年級的時候,他不會還對「*小*」的一年級學習生活感興趣了。
即算還有興趣,已經有了三年學習經驗的他,也更能客觀看待而不是迷之嚮往了。
讀書,是孩子去看這個世界的路,而我們做父母的,就是他們的引路人,希望,我們都能做好這個引路人,讓我們的孩子將來能走更遠的路,去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