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很有意義!中國的父母都來看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朱珠,今年二十三歲,是2004年參加了互惠生項目到德國的家庭里學習、生活了一年。
在互惠家庭中有兩個小男孩,一個兩歲,一個四歲,在一年的相互接觸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並深刻了解到德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的不同。
田芳憶女士是2000年到德國,並於2002年在那裡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由於德國十分重視母親的權利及兒童的教育,母親從懷孕到生子後,享有3年的「產假」,因此在德國做了近3年的專職媽媽。
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平等對待,相互尊重
在德國,大人都會對孩子說敬語,請,謝謝,非常感謝,而且在孩子說一些事情的時候不是很不耐煩的打斷他們,而是很安靜的聽完,然後再說自己的態度。
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半蹲著,眼睛相互對視。
孩子做錯了事,也必須讓他道歉,而大人自己做錯了,也會向孩子道歉。
在孩子做對了的時候,家長會很自豪的去表揚他們,有時會給他們一些小小的獎品,比如糖或者冰淇淋之類的。
朱珠說,「答應小孩的事,他們都會做到,如果做不到或者不能按時做到,他們會對小孩道歉並解釋。
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法。
早上吃早點的時候孩子說想吃什麼,來不及準備,那媽媽就會對孩子說,寶貝我們明天早上吃好嗎?第二天早上,就算孩子忘了,如果母親沒來的及準備也會自己對孩子說,對不起。
」
「我教了很久,才教會他們要拿東西去給父母吃,然後,那個一歲的小孩就會在吃飯的時候用手抓起東西,給一圈。
這時一定要謝謝他,然後吃下去,表揚對他們很重要。
」
傾聽孩子
孩子早上去幼兒園,中午或下午是由大人接回家的。
在接回家的路中,大人就會問他,今天幹什麼了,有沒有什麼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小孩在回答的時候,大人會很認真的去聽,然後會說上幾句。
晚餐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把有意思的事情說給父母聽。
遵守規則
田芳憶女士深有感觸的說,「如果在一起玩的時候小孩耍賴,也不會太縱容,而是很認真的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這不符合遊戲規則,這次我可以原諒你,如果有下次,我就沒興趣和你一起玩了。
一般晚上7點就應讓孩子做睡覺準備。
孩子晚上上床睡覺,都不會太聽話,大人會先說,還有五分鐘就去睡覺了,孩子說,好。
五分鐘過後,當然他不會去睡,這時大人又會說,那你還可以玩一小會兒,然後就必須睡了。
過了一會兒,大人就再叫一次。
如果這時孩子還是不干,那就告訴他,我已經問過你一次,你的回答是什麼,又問了一次,你的回答又是什麼,現在你必須怎麼做。
這時就已經是最後的回答了。
」
先到原則
朱珠舉例說,「如果兩個孩子在一起爭一個玩具,那大人就會問是誰先拿到的,誰先拿到就誰先玩,如果後來的那個不干,就問先拿到的那個,能不能請你給他也先玩一會兒呢?如果小孩說可以,就可以拿走了,如果小孩不同意,那第二個就不能玩。
哭,鬧都是沒用的。
如果兩個人都說是自己先拿到的,那麼,在爭執不下的時候這件玩具就會被大人拿走,兩人都沒得玩了。
給孩子自己做的權利,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吃飯
朱珠說,「我剛到德國的時候,家裡的小小孩是一歲,我看到他的第一天,他已經自己做在自己的兒單木椅上,用個塑料的小盤子在自己吃東西。
還不停的要這要那,我很驚訝。
而那個大一點的孩子,正是三歲,他已經坐在桌邊,和大人一起用正式的餐具用餐了,而在用餐過程中,父母還不斷的告訴他,用餐的注意事項。
吃晚餐的時候,必須等所有的人都吃完才能離開座位。
」
自己走路
「一歲的小孩一般都是自己走路,要出門的時候會用兒童車來推著他,我們一起去動物園的時候,他自己會在地上走手扶著兒童車,等走累了,再讓他坐在車上推他。
爬山或滑雪的時候也都是一起去的,大人都會和他一起走。
接小孩放學,小孩的小書包,一般都是自己背的,只有他在背不動的時候,他會告訴大人,能不能請你幫我拿,大人才會接過來。
」
多些時間陪孩子
「下午的時候,孩子都會到公共的遊戲場去玩沙子,水和玩具。
或者在家裡的院子裡或者玩具室里玩。
父母會陪他們一起玩。
星期六日一般都是陪孩子去騎自行車或者大人跑步小孩騎車。
父母會一起陪孩子去參加幼兒園的化妝舞會,和小孩們一起跳舞,化很搞笑的妝。
」
參加家庭勞動
德國的小孩也會幫大人做家務,如三歲的小孩經常會幫助大人擺放餐具,如果放的不正確,母親會告訴他正確的放法,再要求他重新放一遍,當然也會對他說謝謝。
在秋天的時候經常會一起收拾院,修剪自家的樹木或草坪,小孩們穿著膠鞋,戴著小手套和大人一起收拾院子裡的落葉。
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孩想聽什麼故事,是自己挑一本故事書,然後再由大人念給他聽,講完故事,互道晚安,他們就要睡覺了。
早上小孩想穿什麼衣服和襪子,也會問他們,如果小孩不願意就不會太勉強他們。
會再換一件。
小孩過生日,父母會幫他一起準備生日宴會的請貼,一般都是讓孩子自己在紙上按上小手印,由父母去寫地址和日期。
請一些小孩想請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當然也會準備好很多小孩愛吃的東西。
大人一起聊天,小孩一起玩。
幼兒園----不以教學,而以娛樂為主:
田女士比較說,「德國的幼兒園有教會的,當地政府的,和私人的。
大數時間孩子們是,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做手工,而幼兒園也會把今天孩子做好的小餅乾、圖畫之類的成品,寫上孩子的名字,給父母。
在幼兒園裡,小孩自己玩的玩具是要自己去收拾的,而且有一個自己專用的小柜子來放自己的東西。
德國的小孩下午比較空閒,所以他們會有一些有趣的課程,比如游泳,唱歌,跳舞,學英語,運動之類的,課程很活潑也很有意思。
而中國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和中國的競爭有關。
為了孩子,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回家就要做作業。
實在太可憐了。
三歲之前的教育的確是最重要的,但是這種教育只會禁錮他們的想像力。
」
最後,田芳憶女士呼籲到,「請給我們的孩子適當的自由,儘可能多的時間與完全的尊重!」
德國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
總體上,德國人給我的印象就是樸實與務實。
在德國社會,一個人是否受尊重,不僅僅是看他在事業上如何成功,開什麼樣的車,住什麼樣的房子,而是從各個方面來衡量。
從小學開始,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採用貼近生活和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孩子從小遵守社會秩序、具備公德心、愛心和同情心。
我的女兒現在德國念小學,我從發生在她身上的幾件小事情談起。
有一天,女兒放學回來,告訴我說,她的同學卡洛琳在課堂上哭了,我覺得奇怪,問為什麼。
女兒說,今天老師上課時一本正經地說,從明天開始,所有金色頭髮的孩子都不能來學校上課了,黑頭髮和棕色頭髮的孩子們則可以照常來上課,於是卡洛琳就哭了。
德國人中,一頭金髮的人為數最多。
原來這是老師在用一種感同身受的方式對孩子們進行種族教育,告訴孩子們不能對和自己膚色、發色不一樣的人種抱有偏見,如果你自己不想受到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對待與歧視,被排斥在外,那麼你自己首先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
還有一次,女兒回家來告訴我說,老師今天批評了班上的一個女孩子,因為這個女孩子大咧咧地對女兒說:你們中國人都喜歡吃魚,有魚腥味,很噁心。
如果這個孩子單指某個人或家庭,那麼老師不會上綱上線,但這個孩子可能受了家裡人的影響,出口傷害的是一個民族和群體,用詞不友善,態度里含著偏見與歧視,並且是對自己的同學,於是受到了老師的嚴肅批評。
第二天,這個小女孩主動寫了張紙條向女兒道歉,說以後再也不會講這種不禮貌和不友好的話了。
這件小事情,在德國學校是件大事情,因為這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包括德國人與外國人之間,如何相互尊重和和睦相處的問題。
這件中國人吃魚的事情,是女兒從一歲半在德國上幼兒園以來,我們所遇到的唯一一次她在學校被「歧視」的事件。
每天早晨,看著她背著書包,興高采烈地去上學,我都覺得開心和放心,因為在學校里,孩子們和平共處,沒有物質上的攀比,也沒有大的矛盾和衝突。
在德國學校里,孩子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和友好相處,明確地寫在了他們的校規班規里,沒有大話套話,都是一條條具體的行為準則,比如說下雪不許打雪仗,怕滋生暴力傾向和發生暴力事件。
就在一兩年前,在德國萊比錫就發生過成年人因為好玩打雪仗,而最後演變為打群架的惡性事件,網上都能查到。
德國所有的藥店免費提供一種針對小孩子的科普雜誌,每兩周一期,內容豐富多彩,淺顯易懂,圖文並茂,深受孩子喜愛。
每期都以一種動物做封面,這些動物可愛極了,萌死人不償命的感覺,別說孩子被吸引,就連成年人看了都忍不住樂呵。
雜誌里每期都會介紹一種動物的特性,和一些實用性很強的科普知識,比如如何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成年後肥胖和高血壓;如何對付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肚子疼、發燒、頭暈怎麼辦,怎麼預防和處理頭上長虱子等等;還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比如說如何與大自然和動物友好相處,如何愛護環境,如何與小夥伴一起變得強大等等。
其中一期有個「你有多誠實?」的小測驗,總共五個題目,都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第一個題目是:如果在超市里,收銀員多補給你5或者10歐元,你會怎麼辦?有三個選項:一是,我裝著不知道收下了。
如果他不會算數,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二是,我收下了錢,但事後心裡覺得內疚。
三是:我沒有把錢收起來,而是告訴了收銀員這個失誤。
每個問題的答案就倒著印在旁邊,供孩子們參考和學習。
而這個問題正確的答案是:利用收銀員的錯誤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晚上結帳時,會發現少了這些錢。
收銀員會因此受到責備,甚至需要自己從口袋裡掏錢補上。
另外的四個問題分別是:2. 我忘記了做家庭作業,該如何對老師解釋?3. 有個你不喜歡的女孩子,被大家誤解為偷了東西,而你知道不是她乾的,你會怎麼辦?4. 你的好朋友換了一種髮型和著裝風格,還很得意,而你覺得不好看,你該如何對他說?5.有個小孩子被兩個大孩子欺負,你看見他逃走,並藏在哪裡。
兩個大孩子問你看見他沒有,你該如何回答?
這五個問題,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碰到的,每個問題都有三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或者是明智的。
孩子們在興致勃勃解題的時候,要麼再一次確認了自己原本就正確的認知,要麼學到了正確的處理方法,在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生動的品德和素質教育課。
德國藥店,通過這樣一本小小的雜誌,傳遞出重視兒童的身心愉悅和身心健康的社會風氣,德國人對下一代的品德和素質教育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自然而樸實。
德國學校里沒有華而不實、誇誇其談的口號標語式的宣傳與灌輸,多的是貼近生活、樸實而務實的道理與行為規範,比如說如何遵守交通規則,如何正確分類處理可回收垃圾,如何節省能源和保護環境等等。
孩子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只有通過從小的品德與素質教育,才能造就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人人具有公德心、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以誠信為本。
一位德國兒科醫生的忠告
時間過得真快,女兒轉眼就滿10歲了,卻還記得她呱呱墜地的小模樣,記得那第一聲啼哭:清亮的嗓音,抑揚頓挫的哇哇大哭,對初為人母的我來講,好比天籟,有什麼比一個健康而結實的嬰兒更能給一位母親帶來快樂和滿足呢。
在德國,初產婦和嬰兒從醫院回家後,最初的一周,每天會有一位助產士上門來檢查母嬰的狀況,給嬰兒測量體重,指導母乳餵養,解答母親的疑問等等,這對於新手媽媽來講很有幫助。
我起初以為孩子啼哭才餵奶,就沒有定時喂,結果孩子體重一下子減輕了不少,助產士發現後告訴我,孩子也是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出生後因為體重偏輕的緣故,要上鬧鐘定時餵奶,等她稍微大一點兒,自己產生了餓感後,才能依照哭聲來餵養。
這位熱心的助產士給我推薦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據說這位醫生在德國南部的黑森林生活過一段時間,回到我們所居住的小鎮後開辦了一家只接受私人保險的孩子就醫的兒童診所,(因為接受國有保險公司病人的兒科醫生執照已經滿額了),而私人保險的人數相對較少,那麼醫生就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給新手媽媽更細緻的解答和指導。
我非常喜歡這位白髮蒼蒼、風度翩翩的兒科醫生,他和藹可親、有條不紊,對待孩子風趣幽默,講解道理深入淺出,特別是他崇尚自然、尊重科學的醫學理論深得我心。
每次去他那裡,不管是打預防針(兒童在9歲前需打9種預防針)、例行檢查(兒童在8歲前共有10次體檢)或者就診,他都逗得我和女兒哈哈大笑,既開心又放心地回家。
他的診所是我見過的最有田園風味的診所,每一個房間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候診室里有各種免費的科普醫學雜誌、五彩繽紛的兒童讀物、玩具和一家迷你型的兒童超市,媽媽們可以在這裡給孩子講故事,孩子們也可以自個兒在超市玩辦家家;接待室和兩間不大的診室總是插著時令的鮮花,是從他自家的花園裡採摘的;他特別喜歡河馬,到處都是與河馬有關的圖畫、飾品,連洗手間的香皂都是河馬造型,讓人不忍下手;書桌書架和座椅要麼是木製的、竹製的或者藤編的,有種返璞歸真的情調,房間裡擺滿了綠色植物和花卉;那些柔軟而舒適的靠墊,那些充滿了童趣的繪畫,讓整個診所沒有一丁點冷冰,只有滿滿的溫馨。
有一段時間,診所的一扇門上掛著女兒畫的一幅童稚的大象,那是當時四歲大的她應醫生要求交的「作業」,作為一次身體檢查的附加材料。
言歸正傳,我尤記得他曾經給過我的忠告和聊天的點點滴滴,雖然他在一兩年前就已經過世了。
到今天,女兒遇到什麼身體上的不適,我還在對她說,你還記得伯伯是怎麼教你的嗎?或者,伯伯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女兒總是很信服地點頭,並且照做。
有段時間,家裡長輩總說女兒太瘦,需要吃更多才好,我半信半疑,帶女兒去檢查身體時,順便提到這個問題。
醫生的解答有根有據,女兒的身高和體重比例非常標準,完全不存在太瘦的問題,而現在的兒童普遍吃得太多,並且搭配不科學,蔬菜水果太少,碳水化合物不均衡,肉類太多,造成營養過剩,再加上很多孩子缺乏足夠的運動,故小胖子和小胖妞都很多。
孩子從嬰兒期開始,就不要按照家長的意願去撐她的胃,每個孩子生來就有不同的飽腹感,最好不要破壞這種天生的飽腹感,否則成年後只會成為超重一族,甚至成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
這位醫生曾經給過的建議還有:孩子睡覺的房間溫度最好在18度,不能太熱,早晚都要通風透氣;孩子要多在戶外活動,嬰兒的時候就要每天推在童車裡,出門去多多地呼吸新鮮空氣,多照太陽,冬天也不例外,越是清冽的空氣,對孩子的成長和成人的肺部越好;他反對孩子斷奶後吃超市里賣的現成的、瓶瓶罐罐里裝的嬰兒食品,而是鼓勵和指導我用應季的新鮮食材給孩子做食物;孩子有皮外傷的時候,只要不再流血了,就應該儘量多地見光見風,不要捂著,這樣好得更快;孩子咳嗽時他開的都是植物製劑的止咳糖漿,所含的糖份來自天然水果;這種糖漿既好喝又見效,有時我咳嗽,懶得去看醫生,也喝它;他還曾經開過一種點鼻子的油,也是植物製劑,能夠保持鼻腔的濕潤和通暢,又不損害鼻粘膜,成了我們家父女倆不需要處方的必備藥,每次回國都要帶上,以抵禦北京的乾燥和風沙;在他看來,寧可喝自來水,也不要喝碳酸飲料,那些飲料不利於健康,而礦泉水對孩子大人來說都很好;他還建議自己在家鮮榨果汁,用一個蘋果、一個廣柑和一根胡蘿蔔,一杯下去,什麼維生素都有了;這位醫生給孩子推薦過的唯一的補藥是一種補碘的藥丸,還建議我也一起服用,一天一粒,他的理論是德國人吃海魚太少,所以需要補碘,我倒是去藥房拿了這種藥,但常常忘記給孩子吃,後來就作罷了。
他曾經建議在附近的一家農場訂購送貨上門的新鮮雞蛋、蔬果、肉製品等等,都是現殺現摘的,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價格比超市要貴一些,我卻貪圖方便沒有採納;他是個尊重傳統的人,有次建議我們開車去附近的古堡參觀聖誕市場,覺得那裡才是真正的、古色古香的、原滋原味的聖誕市場,既有傳統的手工製品,又有家常的聖誕薑餅和地道的熱紅葡萄酒,我們因為忙碌至今也沒去過。
如今,斯人已逝,少了一個應時應景地指點我健康風雅地去生活的師長。
他的這些樸素而簡單易行的養生觀念,還留在我的記憶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家裡從來不備薯片、薯條、罐頭和碳酸飲料,孩子從來不進補,一般的小病小痛僅靠睡一大覺來恢復,近10年來都如此,女兒自從上小學後幾乎沒請過病假,成績單上都是全勤,這在她班上並不多見。
有時候,簡單的就是好的,對孩子來說,吃好、喝好、睡好、運動好就足夠好
德國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愛》之幼兒篇
作者 楊悅
2010年10月,剛開博客不久,我寫過《最好的教育就是愛之嬰兒篇》。
如今女兒璐璐已經九歲了,念小學三年紀,在陪伴她成長的過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心得體會,在此,願意與各位父母分享。
今年三月,璐璐捷報頻傳,先是拿回來一張靚麗的中期成績單,所有8門功課中有6門得了最高分1分,這六門功課分別是:德語、數學、自然、美術、音樂和英語。
其中,主科德語下的三個單項:詞彙、閱讀和正確書寫的評分都是1。
另外兩門功課宗教和體育得了2分。
請假一欄為「全勤」。
老師對璐璐的學習和表現做出的書面鑑定也是好評如潮,尤其在發成績單後的一對一的家長與老師的交談中(主要是老師講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和情況),老師對璐璐的讚不絕口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就好比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專家和上級的肯定與表揚。
當我們謙虛地詢問女兒需要改進的地方時,老師和女兒的前任班主任一樣,只有短短的一句話:繼續保持。
另外一件讓我們高興的事情是,璐璐在今年班上改選班長前,突然對我說:「媽咪,這次我想當班長。
」她以前沒這麼說過,孩子大了,開始有自己想法了。
我當然鼓勵她的願望,同時也給她打預防針,就是全班有30個孩子,他們實行的是一人一票的民選,故她當得上當不上沒個準兒,希望落選她也不要難過。
沒想到,在經過初選和複選後,璐璐以最高票當上了班長。
我和先生都替她心想事成而高興,同時教育她當了班長就要有班長的樣兒,要繼續對每個同學都友好和謙讓,並且力所能及地幫助同學。
大人們對璐璐一直以來的誇獎,和璐璐被同學們選舉為班長,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我們對璐璐的教育總體來看是正確的。
我把我們認為教育孩子的重中之中總結如下,有針對家長的,也有針對孩子的:
1 只要條件許可,父母親不能兩個人都只顧事業而忽略陪伴、照顧和教育孩子。
有了璐璐之後,我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孩子和家庭,最初的時候遭到先生的反對,他認為我更適合做一個全職的事業女性,因為在他看來,我是一個很理智和具有親和力的Super Sales
(超級營銷人員),我不去和客戶與供貨商打交道是公司的一大損失。
但我告訴他,我希望自己親力親為來照顧和教育孩子,我不希望我們只有營業額,卻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
要生就要養。
2 學習要趁早。
璐璐課餘學的東西很多,但她上手都不難,幾乎樣樣都喜歡,比如芭蕾課,一周一次,一次一小時,對她來講就像玩兒一樣,每次高高興興去,興致勃勃回,有時在家聽見音樂就跳一段自娛自樂。
在她四歲多時,我給她報名參加了適合3到6歲孩子的舞蹈班,她懵懵懂懂地去了,牽著老師和同學們的手,跳得很開心。
一年之後,我覺得這種舞蹈簡單了,就換到了芭蕾舞學校,如今已學了4個年頭。
3 凡事貴在堅持。
無論是鋼琴、芭蕾、中文學校或者繪畫,璐璐幾乎從不缺課 (被邀請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除外)。
芭蕾和繪畫沒有課外作業,鋼琴和中文我們根據情況讓孩子儘量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不逼孩子,因為我們的觀念是:保持孩子的學習興趣更重要;持之以恆,堅持才是王道,不在乎一池一城的得失。
4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必須從小上規矩,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定要一清二楚。
對孩子來說,禮貌禮儀、紀律、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素質訓練,和學習專業知識同等重要。
一個健康、快樂、有愛心、有正義感、與人為善、懂得回愛的孩子,比一個光是學習成績好和會各種技能的孩子要走得遠和幸福。
5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懂得:書籍、音樂和藝術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在孩子還不會自己閱讀的年齡,父母讀給孩子聽或者讓孩子聽CD都是不錯的選擇。
父母愛讀書,也會潛移默化給孩子。
現在,璐璐閱讀德語書的速度讓做了一輩子德語文學翻譯的外公也驚嘆和誇獎。
6 讓孩子學會獨處。
人總有一天要學會自己長大。
使自己快樂不能依靠別人,要靠自己,早遲而已。
看書,聽音樂、畫畫、玩遊戲、在自家花園玩,孩子越早學會自得其樂不僅僅是是孩子自己的造化,也是媽媽的福氣,媽媽也有了自己放鬆和靜心寫博客的時間。
7 尊重孩子,花時間聽他說話,幫他分析、出主意,或者只是靜靜地、耐心地聆聽,聽他宣洩、發牢騷、說不切實際的願望和傻話。
有時候,陪伴和傾聽就是在為孩子以後的人生充電和打氣,讓他知道,父母是多麼愛他,家是多麼溫暖,這樣的愛可以讓人一輩子受益、可以培養人的自信、自尊和自愛,永遠不會覺得孤單和害怕。
8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父母的職責就是,出現問題馬上解決或指正,不要拖延。
教育孩子的字典里不應有打罵二字,更沒有譏諷、嘲笑和貶低這些負面的情緒,成人之間都不應該這樣,更何況對一個孩子。
教育、批評、指正和鼓勵才是真愛。
育兒是一件快樂和辛苦的工作,一篇短文掛一漏萬,璐璐的故事和趣事兒數不勝數,以後再一一道來
德國人很重視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在這方面做得很巧妙。
通過我自己的孩子在這裡上學的經歷,加上我本人在幾家學校的工作實踐,我發現,德國人從一開始,就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孩子們走上獨立思考的道路。
德國課堂——培養獨立思考的土壤
讓我體會最深的,便是德國的課堂。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他們的課堂經常無紀律可言。
這讓我,這個在中國教育制度下出來的「老外」感到不可思議。
沒有「鴉雀無聲」的課堂,老師如何上課?學生如何學習?但小學的課堂如此,中學的課堂也如此。
學生們上課時講話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學生還特別愛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插話」。
這些我眼中的「劣跡」,在德國老師的眼中卻完全正常,學生們不會因此受到處罰,只是在比較過分的時候,會得到老師的提醒,或者現場調換座位。
小學階段,大多數孩子活潑好動,貪玩,好奇心強,上課時愛說話是天性的表現。
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天性,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們會寬容地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課堂。
對講話太多的孩子,老師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但不會喝斥孩子,怕他們受到驚嚇,不敢再開口。
有時候開家長會,班主任會單獨跟家長反應孩子的課堂表現,請家長在家中提醒孩子注意課堂紀律。
可家長們不能陪孩子上課,所以,有的孩子在家中答應得再好,到課堂上就「原形畢露」,繼續「理直氣壯」地找機會講話。
我在德國小學裡接觸的孩子,大多快樂而自信,這可能跟他們在學校愛說話,敢說話有關。
德國學校對學生成績的評定,不以筆試成績為主。
課堂發言的主動性,在總成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不愛說話的學生,多多少少會吃些「啞巴虧」。
強調課堂發言,就是要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擺脫被動的接受方式,從而更好地調動他們積極思考。
進入中學以後,老師不僅鼓勵學生上課時勇於發言,還鼓勵學生提問題,哪怕質疑權威。
德國學校這種看似紀律混亂的課堂,展示的卻是德國人的一種教育理念,一種學習方式。
學生時期,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不能陪伴我們終生,但學會獨立思考,卻能讓我們終生受益。
德國的課堂恰恰給學生們提供了這樣一片土壤。
只有讓學生先敢言,才能做到敢問,再之後是敢想。
保護孩子講話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所思和所想,德國人將這一教育思想「淋漓盡致」地貫徹到了課堂上。
當然,這對授課老師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何讓學習內容生動有趣,既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要調動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需要的不僅是老師的專業知識,還有耐心和寬容,以及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師生關係。
德國的老師和家長從不要求孩子「聽話」,對那些沒大沒小的「犯上」言辭,他們也會耐心傾聽,但同時會提醒孩子,在講話時要注意禮貌的語氣和態度。
德國人的固執己見,好辯論,成為他們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不知這是否可以追源到他們的課堂上,從最開始的「保護」,到「引導」,再到「發展」,一步步地讓學生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德國的教育方式中並非全是精華,也有不少弱點和不足。
但有些時候,德國人的某些做法會帶給我一些觸動,作為中國家長或許能從中得到些啟發,引起些反思。
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是一粒種子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 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德國人認為, 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 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 不如從小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