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信小偏方,關鍵時刻可能會害了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天使,一有點毛病就會把家裡人急的要死,但是現在很多的家長為治孩子的病不走正常道路反而聽信一些迷信偏方。

寶寶一旦哪裡不舒服,家裡老人肯定有一堆偏方。

而對於毫無育兒經驗的新手媽媽來說,心急如焚的心情下一般也是相信照做。

可是,有些偏方卻很不靠譜,處理不當反而會傷害到寶寶。

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很多的偏方能讓孩子得到的病儘快好起來,例如小時我們經常聽到的是,發燒了,用棉被捂出汗來就好了;在喉嚨裡面卡主了,趕緊使勁的拍下背就可以出來了;鼻子出血了,不用擔心,把頭仰起來就好了;受到燙傷了,趕緊去塗抹牙膏就沒事了等等一系列的偏方,或許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也都嘗試過,但是這些偏方真的好嗎?真的要警惕這些所謂的偏方,可能一不小心會釀成大錯!

小銘這幾天有些上火,正常吃飯的時候就流起了鼻血,奶奶扶著孫子的頭讓其仰起,沒想到孩子卻因此呼吸不暢,甚至有種快窒息的感覺,趕緊使勁掙脫奶奶的束縛。

如果流鼻血後仰著頭,雖然血流不出來,但很容易造成窒息,當流鼻血時,最好坐下來身體前傾,張嘴呼吸,將流血一側的鼻翼向鼻樑推,如果兩側都流血,則捏住兩側鼻樑向鼻樑方向擠壓。

如果一直流血不止就要看醫了。

孩子吃魚的時候很容易卡刺,萬一被卡刺了立馬拍背或者吃東西吞咽下去都不是好辦法,如果魚刺較小還好,否則很可能還會傷害到孩子。

當喉嚨被魚刺卡住時最好採用海氏急救法, 將孩子抱起來趴在自己的膝蓋上,讓其臉朝下,在孩子背上拍幾下,如果誤食的異物還沒有出來,可以將寶寶翻過來面朝自己,在寶寶的胸部下面按壓幾次。

如果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熱水瓶,胳膊被燙傷了一大片,寶媽趕緊拿來牙膏塗抹,希望能減輕些傷害,沒想到孩子卻因此哭的越來越嚴重,傷口看起來紅腫的更厲害了。

燙傷是孩子常見的意外傷害,其實燙傷後塗抹牙膏是極其錯誤的行為,如果傷口非常輕還有一定的減緩作用,否則只會滋生細菌造成感染,燙傷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涼水沖洗傷口,讓傷口能夠快速降溫,如果傷口起泡或者破裂後就不要繼續了,以防感染。

滿月的福建羅源男嬰小軍(化名)發燒,家人上網找了多種偏方:銀手鐲煮水喝、珍珠粉泡水喝、酒精擦身,折騰了一夜,小軍哭鬧不止,全身起了很多紅疹。

次日,家人才急了,輾轉2個小時左右,將其送到福州市第一醫院,但小軍已停止了呼吸。

「早點就醫,也許還有救!」對此,該院多位醫生深表惋惜,表示家長不應迷信偏方。

「不應迷信偏方!」該院兒科主任嚴爭說,網絡上熱傳的「銀器煮水喝、蛋清擦身、溫毛巾綁腿、白酒擦身」等退燒方法,都不安全,家長不要模仿。

她強調,孩子體溫超過38℃時,家長可在遵照醫囑的前提下進行物理降溫:少穿衣服、少蓋被子,多喝溫水,讓寶寶自然散熱。

洗溫水浴,或用溫熱的毛巾給孩子擦拭身體,加快皮膚散熱;少量、適當使用冰敷,在孩子頭部或大血管位置冷敷或冰敷。

如小孩發燒超過38.5℃且12小時不退,呼吸急促、手腳冰冷、抽搐、精神倦怠、肢體抖動、嘔吐、皮膚蒼白或紫紺、意識不清、餵養困難、尿量減少等,要馬上就醫。

尤其是小於3個月的嬰兒,一旦發燒,應儘快送醫。

發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不少父母發覺孩子發燒,不是吃藥就是打針,再或者就是找民間偏方來幫忙。

但有些細節沒注意,可能就走進了誤區。

陳皮、蠶砂、竹茹各15g,一起放進鍋里煮開並服用。

很多人認為喝這種藥水可以退燒,其實這是錯誤的。

陳皮具有健脾、止咳化痰的作用,竹茹和蠶砂主要作用為化濕,這種湯主要作用為健脾化濕,改善孩子精神、胃口差,對退燒毫無幫助。

取10g燈芯草,用火把燈芯草燒乾,放進杯子加溫水,即可服用。

有很多老一輩的人都喜歡用這種方法來退燒,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像這種燈芯草泡水,對於治小孩子晚上喜歡哭、睡眠質量差有一定的作用,對退燒也是沒任何的益處。

喝黃豆水退燒,很多大人都覺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只能說還是錯的。

黃豆性平,主要是健脾利濕,對治療咳嗽和退燒並沒有任何作用。

其實靠譜的退燒方法還是有的,喝生薑水退燒相信很多人都試過,沒錯,這種方法是靠譜的。

我們熟悉的有生薑紅糖水、生薑蘿蔔湯、生薑香菜根湯,都是對散熱退燒有很好的療效,當然要是溫度達到很高,這些也不能退燒,對待普通的發燒,還是綽綽有餘的。

發燒的孩子,洗個溫水澡對身體的散熱還是很有幫助的。

溫水能夠清洗毛孔裡面的細菌,增大毛孔的散熱性,非常有效的降低體表溫度。

洗浴完畢以後,要迅速擦乾全身,並換上乾爽的衣服,睡一覺會感覺好很多。

當然很多民間流傳的歷史比較悠久的偏方,都是老一輩人留下來的實踐經驗,如果我們非常絕對的說這些偏方不科學,或者是沒有效果,可能是有一天一篇概全的情況,這些偏方大多都是一代一代口傳下來,其中有些效果被誇大,有些被曲解。

對此,我們不能傻傻的相信,畢竟關乎孩子的健康,還需要謹慎行事。

家長們還是需要轉變觀念,科學育兒,不要盲目迷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