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兒富養女?夸孩子別嫌「囉嗦」,掌握這些技巧可影響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一本暢銷育兒書中,關於表揚孩子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

使用強效藥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夸孩子少用「你真棒」,教你如何夸孩子

1.夸具體不夸全部

寶寶真棒」,這樣的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

在家長眼裡,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驚嘆和讚美的——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寶寶說話了……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於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啊」都充滿著讚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聰明

「你真聰明!」——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

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迴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

」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

」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

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夸事實不誇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

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

他們會怎麼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三大竅門

1.留心孩子的努力

為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體」、「夸努力」,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了解。

有的時候可以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

比如孩子寫完作文之後,你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這樣,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費的辛苦一一說了出來,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孩子的努力也沒關係,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努力的過程,這中間不失時機地加以適當的點評,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有益的讚美

2.夸孩子別嫌「囉嗦」

仔細分析一下,家長們對待表揚的態度的確是隨便了一些,甚至有點心不在焉、張嘴就來。

當孩子表現好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真棒」,看起來既省事又符合鼓勵為主的教育精神。

其實這樣的表揚多了,對孩子毫無意義

所以當了解了「夸具體」原則時,很多家長開始很難適應,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說些什麼。

很簡單,教你一招——好話不嫌「囉嗦」,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揚語,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囉嗦?這就意味著要用更多的話語描述孩子的努力,結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鳴,誇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把誇獎當「預防針」

誇獎不僅僅是事後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對某些事情可能有牴觸時,可以事先誇誇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演員宋丹丹在新書《幸福深處》中就有這樣一段: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

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

」然後我把中藥端給他。

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

我們大家都讚不絕口。

從那次起,多麼苦的藥他都不怕

試試這樣夸孩子

●有益的稱讚:我喜歡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風趣

(孩子的感覺):我的品味不錯,我可以信賴自己的選擇

無益的稱讚:你總是這麼體貼。

●有益的稱讚:非常感謝你今天洗了盤子。

(孩子的感覺):我很負責。

無益的稱讚: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稱讚:你的作文有幾個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覺):我也可以有創造性的。

無益的稱讚:你寫得不錯,當然了,你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

描述性的語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結論是精神健康的基石。

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作出結論,事後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

會使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看法。

寶寶是班上最矮的

寶寶上幼兒園了,都是排在最前面,因為寶寶在班上最矮。

倒不是擔心寶寶矮的本身,怕寶寶是矮小症啊,所以我在這方面很糾結,為此傷透了腦筋。

按說寶寶不會這麼矮的,因為我們生下來有7.7斤呢,主要是我開淘寶前兩年根本沒時間餵寶寶啊,寶寶的食慾慢慢的也變小了。

到寶寶2歲半入托,就開始很愛生病,身體很不好,到3周歲讀小班,才知道是班上最矮的

寶寶的症狀是:不喜歡吃飯,不知道吃飯有什麼用,一口飯要吃很久,一頓飯要吃一兩個小時,如果不給寶寶吃,也不覺得餓,經常生病,咳嗽剛好沒幾天,又咳嗽了,這樣食慾更差了。

一年體重基本沒怎麼長,身高也長不夠7厘米

排除了心理因素後,給寶寶吃了三個月的中藥,看起來有點用,但沒多幾天,寶寶又復原了,又不喜歡吃飯了,想想寶寶連那麼苦的藥都吃,為什麼就不吃飯呢。

我最近總結了好幾點,供有同樣煩惱的媽媽參考哦。

寶寶沒有食慾,可以去中醫院,找老中醫,開一些健脾開胃的藥吃吃,有人說帶寶寶去多跑跑,食慾就會好了,這適合平常食慾好,突然沒食慾的寶寶。

我們寶寶走一會就會很累,就是帶他去跑了一下午,他也不會感覺餓的那種,或者吃了一頓,有兩頓吃不下的那種。

吃了中藥,寶寶會有一些食慾的,感到很開心,可過了幾天又不肯吃飯了,反反覆復三個月,換了好幾個有份量的中醫,晚上睡不著覺啊,突然想起來,寶寶現在愛模仿,是不是受其它不愛吃飯的寶寶的影響啊,和老師商量了一下,老師把寶寶分在和班上食慾最好的寶寶一桌吃飯,果然有成效,雖然不是每種菜都吃,但至少能把飯吃完。

偶爾還會留下來一個人吃飯,但至少是進步了些。

寶寶飯會吃,但是吃起來非常慢,再好的耐心都會消磨掉,一頓飯要吃一兩個小時,一口飯要吃好久啊。

我仔細觀察,發現了原因:原來寶寶還停留在用前面牙齒切飯的階段哦,不知道用他早已經長出的大牙來磨飯啊。

知道了原因,但糾正卻用了很久,幾個月過去,進展也不大,還是一直用前面的牙齒切呀切的,我們都急死了,經常對他大吼大叫的,已經快崩潰了。

寶寶平時吃西瓜倒是挺快的,我突然靈機一動,讓寶寶模仿吃西瓜,把飯當西瓜吃,寶寶想了想,試了試 啊!成功了啊,一口飯沒吃幾下就吃完了哦,現在吃飯自己吃,吃得很快哦,這一頓飯,我一句也不用大吼,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寫在這裡與不吃飯寶寶的媽媽分享哦。

從三周歲的體檢到現在不到一個月就四周歲了,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改變寶寶吃飯的狀況。

其中我們還吃了一些綜合維生素和醫生開的葡萄糖鈣鋅(註:補鋅時間一次最好不要超過三個月)

增強幼兒記憶力的遊戲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

下面提供幾則有助於增強幼兒記憶力的遊戲,依次說出名稱,把6樣東西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鐘,然後遮起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辨顏色——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麼顏色的。

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遊戲的更大興趣。

找物品——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後,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看圖說話——把15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後蓋上。

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儘可能準確地敘述一遍。

「飛機降落」——將一張大紙作為地圖貼在牆上,紙上畫出一大塊地方作為「飛機場」。

再用紙做一架「飛機」,寫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圖釘。

讓孩子站在離地圖幾步或十幾步遠的地方,先叫他觀察一下地形,然後,蒙上眼睛,讓他走近地圖,並將「飛機」恰好降落在「飛機場」上。

看櫥窗——這個遊戲適合在帶孩子外出時進行。

路過商店櫥窗時,先讓孩子仔細觀察一下櫥窗里陳列的東西。

離開以後,要求孩子說出剛才所看到的東西。

拒絕孩子要求的竅門

寶寶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新」的說話方式,「NO」。

孩子說第一聲「NO」時,母親會覺得很逗,因為孩子有「思想」了,但母親不久便被孩子那聲聲的「NO」弄煩了!因為孩子對她的命令和要求,一律說「NO」,孩童在向大人的權威挑戰。

幼兒專家認為,幼童這種反應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大人如何改變和防止孩童說「NO」的逆反心理。

技巧1、直接說出理由

一個初進幼兒園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運動場玩樂。

他指著外面說:「我想玩。

」我如果說:「不可以!現在你要去睡覺,不能出去玩。

」孩子除了知道老師不同意外,也學了一次「不」的用法。

所以,回答應是:「吃完飯後,就要準備睡覺。

我們下午才能出去玩。

」從這個沒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現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達

午飯時間到了,吉吉正玩在興頭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鐘……」老師如果說:「不,現在就去!」這不僅讓孩子失望,更讓她感到否定詞的「力量」,說不定回家後,很快會用這個「不」來對付父母。

所以我順著她的感覺說:「我也不想打斷你,因為你玩得正高興呢。

但我們的午飯時間到了。

」我牽起吉吉的手,把她帶離現場。

技巧3、直接陳述問題

朗朗喜歡出去散步。

一天,烏雲密布,看樣子快要下雨了,他要求:「我要散步。

」我如果說:「不能出去!」孩子聽到的首先是「NO」,他以後自然會模仿的。

所以我說:「我也想帶你出去玩,但你看天要下雨了。

等明天天氣好了再出去玩好了。

」我擺出困難所在,讓孩子意識到這時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後實行

莎莎個性好動,喜歡吃甜食,兩杯果汁喝完後,她要求道:「再要一杯。

」如果老師說:「不,你喝太多了!」老師的話,讓孩子經歷一次直接被拒絕的體驗。

這時,老師應搖搖頭,告訴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點心時再喝吧。

」孩子聽到的是同意式的回應,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點心時間。

技巧5、給自己時間考慮

東東原在捏泥土一組玩,但他很快不喜歡這活動了,向我請求道:「我要玩球。

」我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婉轉地對孩子說:「你給我時間想想好嗎?」這樣既可避免直接衝突,又讓孩子知道,老師正嚴肅地考慮他提出的問題呢。

這是避免直說「NO」,但同樣達到「不」的效果,反之,則帶來負面效果,要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與體力啊。

想想看,用哪一個辦法,更划算呢?

現在的中國,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的物資條件也越來越豐富了。

但是優越的物資,好像也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更多的羈絆,他們追求名牌,他們不珍惜金錢,他們不懂得節儉。

於是,年輕的父母又開始反思,對孩子究竟應該給予什麼樣的生活?

男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都說英雄出少年,而且男孩子經歷些磕磕絆絆,摔摔打打,也是一種鍛鍊,所以,幾乎所有的男孩子媽媽都同意,要窮養兒子。

女孩子呢?在父母的潛意識中,希望女兒能成為女強人的好像並不多,女孩子的父母都更平和,希望女兒能優雅高貴,家庭幸福,夫妻和睦,當然最好要能嫁個好夫婿。

為了讓女兒未來能有辨別能力,從眾人中分辨出什麼樣的人能配合自己的高貴優雅,不因為從小感受到物資的困窘,而對物資產出強大的渴求,從而發生為了得到什麼而出現意外,一定要從小就開始訓練她對美好事物的適應性,所以,女兒要富養。

窮養兒子,富養女兒的觀念中,暴露了父母看待男孩女孩的不同。

男孩子要堅韌頑強,

女孩子要漂亮優雅,從容不迫。

但是,窮養兒子的標準是什麼,富養女兒怎樣才是富養,富養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女兒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明珠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優越的,她父母工資收入高,對這個寶貝女兒又疼愛有加,為其提供了最好的物資條件。

她的媽媽出國的機會比較多,經常能給她帶一些時尚的衣服、高檔的巧克力、新奇的玩具。

她就每天被媽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現在校園裡,這在一班同學中,顯得非常的突出。

她的身邊常常圍著很多同學,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寶貝」。

但是,其得意後,開始不安,她慢慢的不再願意穿時尚的服裝,她覺得自己跟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她羨慕別的同學的普通衣服,在她看來,大家都那樣穿,那一定就是最正常的,最時尚的打扮,而自己的不同,讓她覺得非常的不自在。

同學們都知道她家庭條件好。

有一次,學校里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老師家裡出了點狀況,同學們自發地捐款表示援助,她同大家一樣,往捐款箱裡放了自己的零花錢。

但是,同學們認為她捐得太少,太小氣,不夠仗義。

這件事讓她傷心了很久,為自己平白要承受同學們的指責而委屈。

慢慢的,她發現,她的麻煩還不僅於此,她會受到別人的騷擾,班級里有一個很霸道的女生要求其每天給自己帶零食,帶零花錢,還說你要不帶,我就打你,你要告訴老師,我也打你。

她非常害怕、非常恐懼,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她不敢告訴父母,她也沒人可以傾訴。

她開始每天給這個女孩帶東西,同時,她開始擔心地睡不著覺,這種狀況持續到她小學畢業。

現在的明珠從事教育行業,她是校服的堅定支持者,她認為學生在校一定要穿校服,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注意力發生轉移,也是養成學生具有平等意識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她認為她最大的不快樂源於她同周圍環境的不協調。

她說,對於小的孩子,要讓她的生活環境同自己的家庭環境以及學校的整體環境相一致。

小孩子的審美同成人的審美有非常大的不同,他們對美的認識來自周圍的環境,周圍的同學們都是什麼樣,小孩子就認為這就是美的、正常的。

而如果自己同別人不一樣,他們會慢慢覺得自己是孤立的。

有很多貧困生的自卑心理,就來源於此,在孩子還沒有強大的內心承受能力的時候,他們是以自己周圍的環境作為衡量的標準和尺度,他們希望能同外界保持一致,而現實生活的不一致,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傷害。

因此,她班的孩子,比普通班的貧困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現實的生活狀態。

大家只注意了貧困學生的求同心理,而往往忽略了,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也有求同的心理。

此外,在大一些的孩子中,還會出現另一種狀況。

在學校生活中,能具有好的成績,是所有的孩子都夢寐以求的,但是有很多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在成績方面有突出的表現,他們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讓自己在其他地方,有異於同學的特點,以此來吸引同學的注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而最輕鬆就可以獲得別人關注的,就是物質的豐厚和金錢的充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