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東西只是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我們大人要思考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媽媽抱怨:「我的孩子經常動不動拿別人東西,偷了後還死活不承認,撒謊說自己沒有偷東西。

可最後卻會發現東西就在她的手裡或者書包里。

這可怎麼辦?我說了、打了、罵了各種辦法都用盡了,就是沒用。

我們家那麼窮嗎?窮到你非得去偷別人的東西,難道我們買不起嗎?

當孩子開始廣泛地跟人互動時,可能會試著在別人看不見的情況下把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走,看看別人是否能夠發現,當孩子知道別人只要沒有看見就不知道時,會感到非常新奇,於是還會再去拿別人的東西,我們成人給這種行為定性為「偷」。

這也讓我想起在《孩子與惡》中說把別人東西據為己有,可能僅僅是單純的出於想要的慾望,但在大人看來就是一種「偷」。

我一個朋友從小就是個好學生,在上學的某個階段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甚至會去偷媽媽的錢包里的錢。

偷去買吃的和玩具。

那種想要的慾望,讓她頻繁伸出了手。

結果被大人發現後暴打一頓。

雖然這次之後,她沒有再投錢,她的爸爸媽媽也以為因此奏效了,但實際上她內心上依然沒有被滿足。

她依稀記得還繼續偷了同學的貼圖、卡片、甚至其他漂亮的東西。

她自己說不知道出於什麼動機,她就是想去拿。

成人往往很苦惱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但是我們要建議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背後的原因比如:

1、孩子自身的發展,年紀還小的孩子物權概念沒有分清楚,搞不清楚「你的」「我的」「他的」區別,就會隨意拿走別人的東西當成自己的來使用。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2、家長對某些物質控制過多或者對孩子的生活干涉安排太多,導致孩子必須向外去尋求,使得孩子沒有自主空間,當看到內心非常渴望的東西的時候,直接占有。

因為偷東西可以讓孩子產生控制感,,甚至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的一種自主權。

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零食特別限制,導致孩子到別人家去玩的時候,拚命吃東西以表發泄。

這就是哪裡又控制哪裡就有反抗。

3、家長平時對待孩子的過失,總以粗暴嚴厲的方式。

不管是什麼原因,一概嚴厲訓斥甚至是打罵,使得孩子因此產生了畏懼心理,或者叛逆的心理以「偷」來獲得釋放感。

如果是孩子發展階段必經之路,那我們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物品給予尊重,不隨意的讓孩子分享或者拿走孩子的東西,以此建立起他物品所有權的意識。

如果是成人的教育方式的問題,我們一定不要去責難孩子,但在行為上肯定要告訴他不可以。

在教育孩子不可以偷東西的同時,要仔細去捕捉孩子發給我們的信號,思考它深層含義,這樣才有可能應對孩子的偷竊行為。

如果大人能敞開心扉,孩子是願意把他們的心裡話傳達給我們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