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衝突中,家長怎麼機智地化解衝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來到「眾可微教育」,點擊右上方可以訂閱關注哦,關注給你最新的教育方法。

眾可微教育獨創「微教育理論、方法體系」,並以「每天專注一微步、孩子快樂奔優秀」微教育思想為基礎,為天賦兒童快樂成長指引方向。


以下是幾個場景,看看你是否熟悉?

1、兒子還在沙發上玩手機遊戲,任憑媽媽一再說大家都在等他。

2、周末孩子要和同學去看電影,媽媽說先寫完作業才能去,可孩子堅持說寫完作業太晚了,要先去看,回來再寫作業。

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遭遇親子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

而這種衝突會從開始雞毛蒜皮的小事演變成激烈的爭吵,這裡面既有孩子的問題,也會有家長的問題。

衝突是人際關係中的關鍵時刻,它是對這種關係健康程度的檢驗,既有可能削弱也有可能增強這段關係中的危機,它有可能是引起親子之間持久的怨恨、敵意,並在心中留下陰影的重要事件。

衝突可能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但也可能讓親子關係變得更為緊密,這取決於如何解決衝突,而不是有沒有衝突發生。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並不掌握解決衝突的有效方法。

其實衝突也是親子關係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在父母和孩子的長時間的相處中,不產生衝突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夫妻之間,孩子之間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大家會因為各自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慾望而產生分歧和矛盾,從關係的健康程度上來看,一段充滿衝突的,甚至火藥味兒十足的關係可能好於那種沒有明顯衝突,但冰冷的沒有溫度的關係。

家庭中的衝突,一旦被公開地表達出來,並被看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時,你會發現這對孩子帶來的影響遠比很多家長想像的更為積極和健康。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雖然經歷了衝突,但他們同樣也積累了經驗,學習了解決衝突的方法,為面對今後生活中的衝突做好了準備。

因此家庭中出現衝突並非壞事,前提是衝突必須得到有效的解決。

而影響很多家庭解決衝突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長觀念中揮之不去的權力爭奪,即誰輸誰贏,誰戰勝誰。

在這些家長的意識中,教養孩子的過程就是非此即彼,要麼嚴厲,要麼寬容;要麼強硬,要麼柔和,從而把親子關係變成了一場鬥爭,一場競賽,非要分出一個輸贏勝負。

一位十幾歲孩子的母親這樣說,「我試圖讓我的孩子做他想做的事,但之後受苦的總是我,他總是會得寸進尺。

還有一位母親義正辭嚴地對女兒說;「在咱們家,絕不允許早戀的出現,這件事上我不會妥協,沒有商量的餘地。

當父母想要去「贏得這場戰鬥的勝利時」,孩子也會把親子關係視為一場較量,他們會採用他們的方式「應戰」

比如,你說你的,給你一隻耳朵,繼續我行我素;

說急了,我摔門而去;

總之都是些消極的解決辦法。

現在大多數家庭解決衝突的方法是:或者是父母用對自己有利的方法解決,其結果父母贏;或者是父母擔心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向孩子妥協,其結果孩子贏。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媽媽:兒子,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雨,你把雨傘放書包里以防萬一。

兒子:不會下雨的,天氣預報不準。

媽媽:萬一下雨淋濕了,感冒怎麼辦。

兒子:沒關係,如果下雨我會找同學借的。

媽媽:那同學怎麼辦?

兒子:我可以和同學打一把傘。

媽媽:你們又不順路,怎麼打一把傘……

兒子:(為了避免繼續聽媽媽嘮叨)好吧,好吧,我帶上就是了。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先是希望兒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遭到拒絕後,又試圖繼續說服兒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很顯然兒子並不願按照媽媽的方案去做,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妥協。

看上去媽媽贏了,事實上並沒有真正解決衝突,孩子只是表面服從了,心理可能會產生更大的牴觸,覺得自己被逼迫,所以採用這樣方法的父母付出的代價就是孩子的敵意。

如果還是剛才那個例子,換成是媽媽最後妥協了,同意兒子不帶雨傘去上學,表面上看孩子贏了,但事實是媽媽心理也會覺得不舒服,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有一種挫敗感,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在這兩種方法中,每個人都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都想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種方法是媽媽不尊重孩子的需求;

第二種方法是孩子不尊重媽媽的需求,其結果必然是挫敗的一方會將這種情緒遷怒到給他帶來這種感覺的人身上,雙方付出的代價都是犧牲親子關係。

因此親子關係中的衝突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收藏轉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