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寶寶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父母對寶寶的影響,取決於是否能形成:寶寶對世界獨立的認知和判斷。
這也是很多人在「原生家庭」的問題上,或受益、或困擾的原因。
在人類社會意識形成的早期,孩子不僅擁有與父母一脈相承的DNA,而且多數孩子會不約而同的許下一個相同的願望:渴望和父母一樣。
1模仿父母:生活自主
3-4歲的寶寶處在社會性的快速養成期,更關心人在社會中的各種關係。
父母是身邊是他最緊密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在社會中與他人的交往,孩子都在不斷的觀察。
寶寶的人生目標就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完整的人。
在孩子眼裡,父母什麼都能應付,不僅完整、而且成功,所以寶寶就會以父母為榜樣。
2 模仿父母:思考模式
寶寶發育的完整性,不僅包括生活上的獨立自主、還有通過語言認知環境,上升到對人生的抽象思考。
寶寶會渴望與父母一樣的去思考。
父母在生活中遇見各類事件,其獨立的想法和思路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孩子也渴望有自己的判斷,於是他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
3模仿父母:人際關係
3-4歲的孩子會與父母一起去餐館、電影院、商店、街道等社會性場所。
他會發現父母會與很多人打招呼,寶寶會在現實的演示場景中會觀察父母是怎麼對待特定的事件,並會模仿。
與父母一樣,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尊重。
這就是寶寶人生長成的目標。
通過模仿,鍛鍊能力、成熟心智,寶寶就能成為完整的人。
案例:超市購物
寶寶會非常樂意自己拿購物籃、與父母討論選擇商品、及與收銀員溝通付款,並希望與父母往常一樣,完成任務。
通過此事孩子獲得自信,認為父母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是個能幹的寶寶。
4 致父母:放手體驗與經驗分享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發現孩子經歷多了,也變複雜了。
實際上,我們就要放手讓孩子處於各種社會環境中。
社會中必然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孩子必須都要去經歷。
在過程中,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引導,讓他客觀的看待事情。
允許孩子行為去嘗試多種方法,也可以引導孩子最佳方案,讓寶寶從中獲得人際關係中的人生智慧。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給孩子提供真實的社會環境,不應該增加過多的條件限制。
暖房無菌的環境並不有利於孩子的生長。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它最常見於兒童特別是學前兒童的行為之中,所以也是歷年的幼兒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高頻考點。那麼今天我們就專門針對於學前兒童的攻擊...
成長中甜蜜的煩惱——「分離焦慮」與「父母崇拜」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親子關係是我們慢慢學會放手,開始學習獨立的過程。在孩子離開巢穴飛向天空的之前,他們會對爸爸媽媽產生依戀,3歲左右的明顯表現是, 「分離焦慮」和「父母崇拜」這兩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