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爸爸媽媽千萬不能做的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用「不知道」來敷衍孩子
年輕的父母們應該建立這樣一種理念——平時的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有一些話和一些事是絕對不能在他們面前說或者做的。
因為一句在父母看來不算什麼的呵斥,或者一件在父母想來沒什麼要緊的事,就會給孩子帶去極大的傷害,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紮下一根刺,而且會影響他們整整一生。
孩子的問題新奇古怪,有時候父母也許不能立刻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
何況,父母的知識也是有限度的。
這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資料,尋求問題的答案。
總之,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要將孩子的問題擱在那裡,用一句「不知道」幫自己推託。
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是很荒謬的。
比如孩子有可能會問:「我能飛起來嗎?」父母對待孩子的這些問題,要保持一個理智的態度,不要直接說「不能」或者「不要瞎想」,因為這樣很容易打碎孩子的夢想。
看看聰明的牧羊人是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的。
一個窮苦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靠為別人放羊來維持生活。
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
這時,他們看見一群大雁鳴叫著從頭頂飛過,並很快從自己的視野中消失了。
「大雁要往哪裡飛?」牧羊人的小兒子問他的父親。
牧羊人回答說:「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安家。
」
「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就好了,那我就要比大雁飛得還要高,去天堂看媽媽。
」他的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
「做只會飛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樣就不用放羊了。
」小兒子也對父親說。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後對兒子們說:「如果你們想飛,你們也會飛起來。
」兩個兒子試了試,並沒有飛起來。
他們用疑惑的眼神看著父親。
牧羊人接著說:「沒有飛起來,是因為想得還不夠。
只要想飛,就一定能飛起來,去你們想去的地方。
」
兒子們牢記著父親的教導,並一直不斷地努力。
他們長大以後終於飛起來了,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飛機的發明者。
牧羊人的回答,既堅定了孩子們的夢想,又刺激了他們學習的慾望。
比那些批評或諷刺孩子幼稚想法的父母強多了。
古希臘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避免灌輸式的教育,否則會讓孩子變成一台應試機器,而失去最寶貴的好奇心和主動求知的慾望。
生活中,當孩子興奮地向你報告他們的新發現,你要明白,這些發現是多麼的寶貴,它不僅表明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表示他們在觀察和思考。
不要敷衍孩子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讓孩子對學習更有興趣,因為,一個豐富多彩、充滿奧秘的世界正在前方等著他去探索呢!
別總是拿孩子作比較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和個性,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從他自己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任何比較,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與培養來說都是有害的。
「你看隔壁的莉莉,一直都那麼聽話,你怎麼跟人家比啊!」
「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啊,整天就知道玩。
」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知道學習,你就知道玩遊戲,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
」
這是小強從父母那裡經常聽到的話。
小強放學回家,一放下書包就打開電視,因為他最喜歡的動畫片馬上就要開始了。
正準備晚餐的媽媽見孩子回來就開始看電視,有點兒生氣,忍不住數落起來:「你就知道看電視,作業為什麼不先做啊?你看看隔壁的莉莉,人家一回家就做作業,做完了還幫媽媽買東西。
你跟人家比比,不羞愧嗎?」
「是啊,是啊,什麼都是別人好,你當初幹嗎要生我?你讓別人做你孩子好了!」小強生氣地喊起來,他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媽媽的孩子,別人總是受到表揚,而自己總是挨罵。
難道自己真的一無是處,真的那麼多餘嗎?媽媽總是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很傷他的心。
其實小強的父母,也感覺挺委屈的。
小強的媽媽說:「我們做父母的為了什麼?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的,可他就是不給我們爭氣。
你看,我表姐家的孩子,比他還小,學習從來不讓家長操心,我橫看豎看,我們孩子不比別的孩子差啊,別人行,他為什麼不行呢?有時候我也知道孩子壓力大,可是沒有辦法,我們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啊,你現在不努力學習,怎麼能出人頭地呢?」
小強的家長說出了大部分孩子家長的心裡話,那就是擔心孩子的未來,所以難免拿孩子與別的孩子作比較。
但是,孩子之間比什麼?對父母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挺大的問題。
俗話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在什麼都比的時代里,還在牙牙學語的小寶寶,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就已經是父母們相互較勁的對象了。
有時,父母們聽到同齡的寶寶已經長几顆牙了,或是已經會走路了等等,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怎麼還沒長呢,是不是營養不夠均衡,還是發展較緩·
等孩子再大點兒,入園了,看到別人的孩子聰明、用功、成績優秀,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怎麼不能拿第一呢?忍不住就會覺得孩子不努力。
「愛之愈深,責之愈切。
」看到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別人,就難免氣惱。
當孩子整天聽到父母用別的孩子的優點,來批評自己的不足時,往往會感到氣餒,對自己喪失信心。
自卑感一旦產生,就會更加沒有鬥志和熱情。
也許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為這種自卑,長大後自暴自棄,終將一無所成。
我們說,父母的一句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並不是危言聳聽啊!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性。
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還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
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孩子和孩子之間也會存在性格、能力、天賦等許多方面的差異。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
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經常拿孩子盲目地作比較,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
遠的不說,就說在幼兒園裡,每個班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的現象。
家長往往對孩子之間的攀比感到既無奈又不解,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這麼一丁點兒的孩子竟然也學會比吃、比穿、比誰家電子琴的牌子好。
其實,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子,媽媽們在攀比,在談論,孩子當然很快就學會了。
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當家長們在較著勁兒「比賽」的時候,就為孩子作了「最好」示範。
另外,直截了當地拿孩子互相比較,往往會使在比較中「落敗」一方的孩子受到諸如被家長責難、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會使孩子產生「處處不如人」的想法。
而這種比較經常是不夠合理的,比如拿己短處比人長處。
於是,在家長們一次又一次的比較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逐步削弱,並最終失落了。
自信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質。
或許,有的家長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比較,目的是想讓孩子感到差距從而產生一種刺激,好讓孩子從此發奮學習。
但是,這種方法對於缺乏被鼓勵,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來說,只能更加打擊孩子的信心,對孩子的危害更大。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從他自己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任何比較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與培養來說都是有害的。
印度的一位思想大師說過:「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有去看,不要比較。
」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事實:孩子天生就是有差別的,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特點。
我們首先要承認中間的差別,然後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幫助他進步。
我們可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孩子自己的成功和失敗比,這樣,更容易培養孩子在學習中的信心和興趣。
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比。
父母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孩子拿我們同各方面都比我們強的其他孩子的家長比,那麼我們的感覺會怎樣呢?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戒除總是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的壞習慣,我們始終要做到一點:不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只要自己的孩子努力了,那就是最棒的!
別用「太忙」打發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習慣以「很忙」為藉口來敷衍孩子,這種漠視對孩子心靈的成長會產生多大的傷害啊!即使有再漂亮的衣服和最大的毛絨玩具,也不會令孩子開心。
有時候,一忙起來,我們做父母的習慣用「我太忙了,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呢。
我要掙錢養家……」等類似的話來敷衍、搪塞孩子想要跟我們一起遊戲的請求,當然,家長有時候並不是有意的。
因為我們確實很忙——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加班無窮無盡,忙忙碌碌地為一家人的幸福努力著,卻無意中漠視了身邊的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而辛勤工作有錯嗎?現在做什麼不需要錢啊?確實,在如今的社會中,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孩子除了物質需求之外,還需要父母的親情、需要與父母親密接觸——家長必須記住這點!因此,一個合格的家長不僅要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支持,還應該給予孩子精神上的關心。
我認識的一對夫婦是標準的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為生活忙碌著。
當兩人下班回家時,兒子小光總喜歡纏著父母,要父母陪他玩。
然而,這對夫婦總是讓孩子一個人玩,理由不是「太累」就是「太忙,等下還要做文案,明天急著用呢」等等。
小光只好一個人無奈地看電視,據小光說,自己曾經一天連續看8個小時的電視!一動都不動,恨不得趴在螢幕上。
後來,小光的眼睛高度近視!為小光做近視治療的某兒童醫院的主任醫生說,每天接診近視、弱視、斜視的兒童達400多人。
醫生認為,兒童近視患者隊伍不斷擴大,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常常以「我很忙,你自己玩吧」等藉口,把孩子交給電視或電腦,這樣,孩子孤單寂寞,只能和電視、電腦做伴,這樣就很容易患上近視、斜視等。
英紐卡斯爾大學曾經做過一份跟蹤調查,他們通過對17000個在1958年3月的同一個星期出生的英國嬰兒進行長達半個世紀的跟進調查,例如,詢問孩子父親平日花多少時間與孩子相處(如讀書給他們聽、與他們外出等),在孩子11歲時為他們安排智商測驗。
結果顯示,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日後比其他同齡一樣聰明的孩子要更容易躋身或高於父親的社會階層。
可見父母的陪伴有助於子女培養更高的才能。
不僅如此,如果父母經常用「我很忙,你自己玩吧」等藉口來敷衍孩子,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觀念,就是「爸爸媽媽不愛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媽媽親生的!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造成親子關係的隔閡,不利於孩子健康家庭觀念的形成。
我想,沒有哪個家長願意看到孩子長大後和自己疏離吧?
所以說,當家長四處求師學藝,希望能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家長本身又不需費力的教子良方時,應該明白,讓孩子健康成長、成才的捷徑並不是僅僅在物質上能慷慨解囊,把最流行的玩具搬回家,也不是給孩子報這個特長班,那個智力班,而是多給予孩子他們最想要的——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在電影《寶蓮燈》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對話:
「媽媽,幸福是什麼?」沉香不解地問。
「幸福就是媽媽和沉香在一起呀。
」媽媽笑著回答。
幸福就是和愛的人在一起,幸福就是這麼簡單!對於孩子來說,幸福不是漂亮的衣服,也不是最大的毛絨玩具,而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試想,如果父母總是習慣以「很忙」為藉口來敷衍孩子,這種漠視對孩子的心靈會產生多麼大的傷害!即使有再漂亮的衣服和最大的毛絨玩具,也不會令孩子開心。
那麼,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去做呢?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從孩子一生下來,他們就會通過玩來了解這個世界。
玩不僅有助於拓展孩子的各種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毅力與合作互助的精神,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以及理解別人、控制自己的本領。
有的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情,有的父母對於和孩子一起玩不屑一顧,或者對孩子提出的遊戲嗤之以鼻,甚至,有的父母還對孩子大加訓斥。
即使,你暫時把想玩耍的孩子拉到了書桌前,卻失去和孩子溝通的最佳機會,是你的粗暴關閉了孩子已經對你打開的心扉,讓孩子變得孤獨、不聽話,變得喜歡和父母對抗。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孩子的最佳玩伴。
哪怕是你看起來最無趣的遊戲,面對孩子充滿期待的眼睛,又怎能忍心去拒絕孩子呢?在和孩子做遊戲時,孩子會明顯地對你更有感情、更親近,會毫無保留地袒露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這樣,父母就能抓住時機,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成長。
另外,爸爸媽媽可能有不同的特長,這是一種潛在的教育資源,您可以和孩子做不同的活動。
比如,我常常陪女兒放風箏、玩電腦、打桌球,而她媽媽則和她做摺紙遊戲、畫畫、唱歌等。
孩子的愛不能有缺失,爸爸媽媽的愛,一個都不能少。
和孩子聊聊天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場所,其次才是學校和社會。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理所當然應該成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打成一片。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
鑰匙來了,它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的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它的心。
」
因為鑰匙了解鎖的心,所以能很輕易地打開鎖的心扉。
同理,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如何去教育孩子?所以,多陪孩子聊聊,多和孩子溝通,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要用心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語言,用心去接納孩子。
在我看來,這就是尊重孩子最基本的表現,也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前提。
陪孩子讀讀書
猶太人從小就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所以,猶太人酷愛讀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8年的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圖書館。
在人口450萬的以色列,辦有借書證的人就有100萬。
在人均擁有圖書館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因而,猶太民族也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最優秀的民族。
在猶太民族中,更是出現了像馬克思、愛因斯坦、基辛格等世界頂級人物。
根據專家的說法,陪孩子閱讀「是高層次學習型家庭的聯繫方式,是高水平的情感溝通的方式」。
這樣的溝通不僅可以引導孩子熱愛閱讀,也可以讓早先沒有養成「快樂閱讀」習慣的大人自己尋找到閱讀的樂趣。
用當下時髦的詞彙來說,這是一件「多贏」的事。
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作為父母,別習慣用「我很忙」來敷衍、搪塞孩子,你應該記住,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是最幸福的。
所以,當孩子向你請求一起做遊戲時,請收起那句慣用的「我很忙,你自己玩」,放下手頭的忙碌,和孩子一起享受那些寶貴的時光吧。
不拿孩子來炫耀
喜歡過分炫耀孩子的家長應該記住:孩子是用來疼愛、關懷和鼓勵的,永遠都不是炫耀的資本,更何況一個人成功與否到30歲時都很難見分曉。
一味地炫耀孩子,很可能會帶來慘痛的教訓。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說過:「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
在我們的生活中,老舍先生口中的「摩登夫婦」數不勝數,他們最大的習慣就是拿孩子來炫耀,仿佛孩子就是自己的炫耀品。
其實,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他們雖然年齡小,可也需要尊重、理解、關心、鼓勵和愛。
他們不想成為別人的玩具。
有的父母說,我們這樣也是愛孩子啊!讓孩子當眾表演也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啊!
讓孩子當眾表演的過程的確是孩子與他人互動交流的過程,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是有益的,可以讓他練習不怯生,增加自信心。
但是,要求孩子當眾表演要「以孩子為本」,首先,要在孩子願意表演的時候才可以。
當父母嚷嚷著要求孩子當眾表演之前,最好事先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
如果孩子不想表演,也不能為了炫耀孩子的聰明或者自己的教子有方,就必須讓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孩子不願意當眾表演,我想大家是能理解的,就好像有人問:「你喜歡吃巧克力嗎?」一般的回答都是愛吃。
「那天天讓你吃,頓頓吃,一輩子都吃巧克力,你願意嗎?」我想,恐怕沒有人願意。
當眾讓孩子表演也是一樣的。
一次、兩次的新鮮刺激,對孩子是一種鍛鍊,別人的誇獎對孩子是一種鼓勵,但次數多了就沒有意義了,特別是在孩子不想被炫耀的情況下。
儘管心理教育專家指出,過分炫耀孩子聰明是對孩子的一種踐踏。
然而,在如今這「秀」時代,父母能做到不炫耀孩子實在不易。
每個為人父母的,從孩子降生那一天起,就殷殷期望自己的孩子從小聰明伶俐,上學時品學兼優,一遍遍地在心裡為孩子描繪藍圖,希望將來孩子能再考上一所名牌大學,有一份人見人羨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但這些只是我們的一相情願,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喜歡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兒女身上,自覺或不自覺地習慣把他們當成炫耀品。
炫耀的內容在孩子搖搖晃晃學走路的時候就開始了,在親友相聚的時候,命令孩子當眾表演唐詩、兒歌、英語、成語……得到眾親友的一番誇讚後,也大大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親友們的讚揚無非是:「這孩子真聰明!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父母心裡也不由得美滋滋的。
孩子慢慢長大,炫耀的內容逐漸升級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例如在班級的名次,各次測驗的成績等,還有誇耀孩子在各項特長中取得的獎勵,像英語考了幾級,舞蹈比賽都在哪裡又獲了獎……
更讓人目瞪口呆的是,某些年輕的父母,利用網際網路之便利,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的照片放到網上,然後炫耀自己的孩子多麼乖巧、多麼可愛、多麼聰明、多麼漂亮……
那些喜歡過分炫耀孩子的家長應該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疼愛、關懷和鼓勵,而不是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更何況一個人成功與否到30歲時都很難見分曉。
一味地炫耀孩子,很可能會帶來慘痛的教訓。
宋朝王安石作品《臨川先生文集》里,有一個「傷仲永」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天生才華出眾,5歲便可指物作詩,因後天自己不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到處炫耀自己的「神童」資本,結果,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
這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
王安石總結: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可見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
而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只知道領著兒子到處炫耀,而不加強孩子的後天教育,才使得才華橫溢的方仲永成了一個悲劇。
試想一下,如果方父不領著孩子到處炫耀,而是靜下心來,讓孩子潛心學習,以方仲永的資質,能「泯然眾人」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一個會哭、會鬧的高級玩具。
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父母應當尊重他們,而不是強迫他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像對待自己的皮包一樣隨時隨地拿來炫耀。
把孩子當作炫耀品,雖然滿足了父母的虛榮心,但埋下的隱患卻不少。
如果孩子反感這麼做,難免從心底厭煩父母,恐怕以後父母的話也很難再言聽計從。
即使孩子喜歡這樣做,那些面子上的讚美也很容易助長孩子的優越感和攀比心理,使孩子養成孤芳自賞的習慣,好勝心切,自私自利,難以經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喜歡炫耀,孩子也就學會了炫耀,不但炫耀自己,也炫耀父母給自己買了什麼新玩具、過年給了多少壓歲錢、家裡有什麼車、住多大的房子等等。
凡此種種,都不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
曾經出現過這樣一種情景:一個經常被家長炫耀「聰明、智商高」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發試卷時,老師特地表揚了他,誇他是個聰明的孩子。
正當老師對他大加讚賞並希望別的同學向他學習時,他卻得意地告訴周圍的同學:「嗨!這是智商的問題!因為我聰明、智商高,不用學習也能得高分……」教室里頓時一片譁然。
教育專家指出,經常被父母炫耀「聰明」的孩子,平常做事總是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喜歡去挑戰,容易滿足於現狀,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去引導和教育。
父母對於孩子的優點、長處、成績等,需要肯定,但不能奉承;需要表揚,但不能炫耀。
不包庇孩子的缺點
對孩子的錯誤、缺點、過失不予正視,漠然處之,就等於默許。
不接受批評教育,孩子就認識不到其危害,缺點也就不能克服,不能進步,其優點、長處也保持不住。
如果家長有意掩飾,孩子更會有恃無恐,實際上就是助長其缺點、錯誤和過失,弄不好會釀成大錯。
有些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優點、長處、進步總是讚不絕口,到處向別人誇耀,生怕人家不知道;相反,明明是自己孩子的缺點、過失或錯誤,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聽之任之,有時別人指出來,還替孩子遮遮掩掩。
如果家長習慣這樣包庇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人恆過,然後能改」,這是中國的古訓,大多數人都知道它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古代的帝王、將相都犯錯誤,何況今天的孩子啊。
也就是說,人總會犯錯誤,就看怎麼去認識錯誤、對待錯誤,進而去改正錯誤。
民諺中,「男子漢大丈夫,敢作敢當」也是這個道理。
如今,已不同於古代,獨生子女幾乎遍布每個家庭,「421家庭」更是把孩子視作「小皇上」。
這些孩子,在家由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寵著,父母嬌慣著,做錯了什麼事情都由他們來擋……所以,孩子養成了一意孤行的壞毛病,對什麼都無所謂。
有個相聲段子:老師問學生,圓明園是誰燒的?學生答不上來。
家長立即上來解圍,燒就燒了吧,咱賠還不成嗎?當然,這個段子主要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無知,但從另一個方面又說明,無論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家長都樂意替孩子承擔責任。
試想,孩子不會總是孩子,他很快就會長大,家長可以對孩子的過失負責一輩子嗎?
相反,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
孩子犯錯誤,在所難免,關鍵是讓孩子敢於承認錯誤,擔當其責任,從而從錯誤中悟到經驗教訓。
我們生活中有些孩子,被家長寵慣得什麼事都不在乎,特別是有些有錢、有權的家長,他們倚仗父母這座大靠山,心裡想,反正出了事父母都給「頂著」。
這樣的孩子,其一言一行,所作所為,總是大大咧咧、馬馬虎虎,缺乏最起碼的責任心,根本沒有一點兒責任感。
試想,他們長大以後怎麼會對人生負責?很明顯,這種愛,是一種溺愛。
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愛孩子不能連孩子的缺點也一起愛,這個道理當家長的都該明白。
但是,一旦別人指出孩子的毛病時,他們往往不高興,把臉一沉,覺得丟了面子,有的甚至打孩子,以此向「告狀者」示威。
有的家長即使自己覺察到了孩子的缺點和毛病,也捨不得嚴加管教,更容不得別人說長道短。
這實際上是充當了孩子毛病的保護傘,是成長中對孩子的一種甜蜜的「寵殺」。
孩子總是有優點也是有缺點的,對待孩子當然要以正面教育為主,有進步時,應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但是,當孩子確有缺點時也應正視,給予批評,曉之以理,促使其糾正。
對孩子的錯誤、缺點、過失不予正視,漠然處之,就等於默許。
不接受批評教育,孩子就認識不到其危害,缺點也就不能克服,不能進步,其優點、長處也保持不住。
如果家長有意掩飾,孩子更會有恃無恐,實際上就是助長其缺點、錯誤和過失,弄不好會釀成大錯。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有所作為,儘管不可能都像里根那樣做總統,但我們卻能從里根父親那裡得到一點兒教子的感悟,那就是當孩子犯錯以後,不一味地包庇,為孩子遮醜護短。
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養成讓其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任何時候都不要嘲笑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肯定孩子的想法,永遠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的心田是落雪後的原野,你的嘲笑恣意而至,會將它踏得一片狼藉。
一隻鴨子順著河流浮游著,她一直在搜尋魚兒,但一整天沒有找到過一條魚。
到了晚上,她見到水中的月亮,以為是一條魚,就潛到水中去捉。
其他的鴨子看到她這樣,都一起嘲笑她。
從那以後,這隻鴨子就感到害羞和膽怯起來,以致每當她看到水裡的魚,也不肯去捕捉,就這樣餓死了。
受到嘲笑的鴨子寧可餓死,都不再去捉魚吃,可見,嘲笑對於鴨子的傷害有多大。
可是,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問一些幼稚的問題,或做了一件幼稚的事情時,一些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自尊心,肆無忌憚地嘲笑他。
可想而知,這對於孩子的傷害程度。
有時候,也許孩子天真的問題令你覺得非常好笑。
但是,這並不是父母嘲笑孩子的理由。
嘲笑,諷刺挖苦,會使人失去自尊,沒有自信。
孩子正處於培養自尊和自信的關鍵時期,家長在任何時候,都切忌嘲笑自己的孩子。
誰小的時候不是經常問些簡單、好笑的問題呢?但是,父母如果用安慰、鼓勵取代嘲笑,你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成長。
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會獲得良性發展。
換個態度、換個說法,你可能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
當孩子有缺點時,有的父母不是耐心說服教育,而是嘲笑,這給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孩子成長。
這樣的父母雖然為數不多,卻危害極大。
嘲笑孩子的父母,最初也是處於一種恨鐵不成鋼的關愛心理,但是長期下去,會使孩子產生一定的成見、偏激思想甚至敵視心理。
不論是誰,都不希望被別人嘲笑,如果大人被別人嘲笑,會感覺沒有受到尊重,但大人有調整自己思想情緒的能力,即使聽到嘲笑的聲音很不舒服,但只要認為自己是對的,也會堅持下去。
而嘲笑對於孩子來說,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嚴重得多。
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嘲笑,如果孩子意識到大人是在取笑自己,就會手足無措,失去做下去的勇氣,出現畏縮的心理,以致影響其一生的健康成長。
因此,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肯定孩子的想法,永遠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的心田是落雪後的原野,你的嘲笑恣意而至,會將它踏得一片狼藉。
不要為孩子設限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為孩子設限,而應該鼓勵孩子積極樂觀地去尋找方法而不是藉口。
告訴孩子:世界上根本沒有「不行」、「不可能」、「辦不到」的事情,只要你通過一定的方法和努力,奇蹟一定會發生的。
在家庭中,有許多家長也在無意中給自己的孩子設限,我經常聽到家長說:「看人家的孩子規規矩矩,我們的孩子整天淘氣,沒點兒老實勁,簡直成了野孩子。
」
「我的孩子學習上特別懶,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多餘的一點兒也不做。
」
「我的孩子就是個馬大哈,做題特別馬虎。
」
「我的孩子太笨了,成績老是提不上去。
」
看看上面的話吧,作為家長,你是否也習慣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呢?我有些擔心,這些無意中為孩子設限的話,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有些父母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反正我們家的孩子……」言語之中就有孩子本來就不堪造就的意味。
說這種話的父母也許是出於無心,但聽到孩子耳中,卻很可能使他喪失了進步的信心。
比如,當孩子考試的成績不好時,父母往往不責怪自己平時疏於指導,而一味地怪罪孩子。
「果然不出所料」,「看來你真不是讀書的料」。
這種責備用語等於告訴孩子,「反正你再努力也沒用。
」對於孩子來說,聽到這種喪氣話的反應就是:「反正我考不好是理所當然的」,從此就更不會去努力學習了。
經常為孩子設限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作用,就等同於廣口瓶上的玻璃罩對於瓶中跳蚤的作用。
將一隻跳蚤裝入廣口瓶中,然後,用透明蓋子蓋上瓶口。
一開始,跳蚤試圖跳出去,但一再地撞到蓋子。
後來跳蚤會繼續跳,但是不再跳到足以撞到蓋子的高度。
當人拿掉蓋子,雖然跳蚤繼續跳,但不會跳出廣口瓶以外了,跳蚤似乎在默認一個看不見的高度。
理由很簡單,它們已經把自己調節到只能跳到那麼高了,一旦確定,便不再改變。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千萬不能設限。
總之,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為他設限,而應該鼓勵孩子積極樂觀地去尋找方法而不是藉口。
告訴孩子:世界上根本沒有「不行」、「不可能」、「辦不到」的事情,只要你通過一定的方法和努力,奇蹟一定會發生的。
不在孩子面前爭吵
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出現焦慮、多疑等症狀,而且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
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霸道而難以與人和睦相處,在社會交往中難免遭人排斥,易產生挫敗感,最終成為「孤家寡人」。
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出現焦慮、多疑等症狀,而且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
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霸道而難以與人和睦相處,在社會交往中難免遭人排斥,易產生挫敗感,最終成為「孤家寡人」。
我的一個朋友娜姐,她兒子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愛跟小朋友打架,每次娜姐教育兒子時,小傢伙都知道自己錯了,說不再跟小朋友打架了,可是,一轉過身又去打架了。
娜姐當時很苦惱,想了許多辦法都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次,娜姐跟老公吵架時,兒子在一旁不服氣地說「你們大人為什麼就可以吵架,我為什麼就不行」時,她才明白了兒子愛打架的原因是,她和丈夫經常在兒子面前為一些小事吵架,久而久之,在兒子的心裡就形成了一個印象,所以一遇到問題,兒子也只會用極端的方式來處理了。
在歐美國家,大人們會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一旦他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覺得自己需要發泄內心的不滿時,就會開車去郊外,然後兩個人痛痛快快地大吵一頓。
但他們絕不輕易在孩子面前吵架。
因為據行為學家研究發現,經常感受到不和睦的孩子患自閉症、抑鬱症、暴力症、強迫症的幾率遠遠大於其他孩子。
現代婚姻專家發現,夫妻吵架的原因往往都是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及時溝通、互相寬容,就會將夫妻間的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從不在孩子面前爭吵,一旦遇到某件事情,兩個人都怒火中燒時,就會待在不同的房間,互發簡訊「吵架」。
這樣,也不會嚇到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別在孩子面前吵架。
看完這位德國媽媽的8大任務和崗位說明書,有沒有讓你汗顏!
學堂君:德國人不僅踢足球非常了得,人家的媽媽也堪稱一流!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是德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總結,各位家長朋友們可以結合您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學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