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出現新兒童傳染病 專家稱孩子高熱難食要看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傳近期出現一種新的兒童傳染病

症狀與手足口病相似,每年5—7月是高發期

10個發熱患兒中皰疹性咽峽炎約1人

省兒保專家表示,孩子高熱吃不下飯記得及時就醫

最近,家有兒女的人,手機微信上都注意到朋友圈一則這樣的提醒:近期出現一種「皰疹性咽峽炎」,是傳染性極高的病毒性疾病,與手足口病相似,目前已經有上千患兒了,千萬注意。

皰疹性咽峽炎是種什麼疾病?有哪些症狀?傳染性真的很高嗎?昨天,記者從浙大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省兒保」)了解到,確實有這麼一種病,不過每年5至7月份是高發期,是一種病毒性疾病,不是傳染性疾病,適當注意,不過不需要特別擔心。

微信轉發稱傳染性極高

「朋友圈裡說這種皰疹性咽峽炎,傳染性極高,目前兒研所及兒童醫院已經上千患兒就診。

」王女士說起這則消息,表示很擔心,兒子在幼兒園讀大班,前陣子因為班裡有手足口病,才剛停課10天,可不想又鬧出什麼新病毒。

記者昨天特別向從省兒保專家求證,專家表示,這並不是新出現的傳染病。

「這個病每年都會有,5至7月份是高發期,和氣候有一定關係。

」省兒保門診辦公室副主任趙水愛給記者看了昨天一天的門診情況,昨天因發熱到省兒保看病的小患兒有近600人,其中明確診斷為皰疹性咽峽炎的人只有近50人,十分之一的占比都不到。

「大家有這種認識上的誤區也很正常,近些年,家長都比較關心手足口病,所以對於手足口病很了解,不過醫學上的疾病非常多,不是專業人士,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傳言迷惑。

」趙醫生說。

專家解釋,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在症狀以及高發時間段上,都有部分重合性,比較容易混淆。

手足口病的高發時間段之一就是每年的5至7月,發病症狀是在手、足和口上都會出現皰疹。

而皰疹性咽峽炎也多發於5至7月,發病的症狀是口腔內會出現皰疹,手、足上沒有;兩種疾病多高發於三歲以下的小寶寶,學齡前孩子也很多見。

「手足口病已經被大部分家長熟知,而皰疹性咽峽炎,了解的人並不多。

」趙醫生說。

孩子高熱吃不下飯請及時就醫

「兩種疾病雖然相似也是容易區分的,作為家長不要去關注皰疹的形狀,因為非專業人士,並不能從皰疹的外觀來區別這兩種病。

」趙醫生說。

如果是手足口病,一般會有和手足口病患者的接觸史,比如周圍的小朋友有人患有手足口病,同時手足口病的發病很快,最開始,可能也是口腔內有皰疹,但是接下來兩天,馬上會發展到手、腳更甚至是軀幹上都出現皰疹。

而皰疹性咽峽炎,一般局限在口腔內,發病後2—3天,手腳上也不會出現皰疹。

「皰疹性咽峽炎屬於病毒性疾病,和患兒自身的抵抗力有很大關係,像所有的病毒性疾病一樣,自然環境裡存在各種病毒,抵抗力差的小孩容易感染。

」趙醫生說。

趙醫生剛剛接診過一名21個月大的小男孩,因為發熱、長時間哭鬧,不肯吃東西,而被父母送到醫院裡,結果張開嘴一看,咽喉壁上長滿皰疹,是皰疹性咽峽炎,因為長在咽喉部,所以孩子不肯吃東西。

「如果孩子發高燒、不肯吃飯,情緒也不好,而且還流口水,口腔里長了皰疹,很有可能就是皰疹性咽峽炎。

」趙醫生說。

「皰疹性咽峽炎的患者,總體上病情不嚴重,從今年我們接診的情況來看,也沒有出現變異的情況,去年手足口病的死亡病例是因為病毒出現變異了。

」趙醫生說,皰疹性咽峽炎容易並發細菌感染,所以確診為皰疹性咽峽炎後,家庭護理很重要。

除了配合醫生進行對症治療外,家庭護理的時候,記得多給孩子喝水,飯做得軟爛一些,放涼了再給孩子吃,以免太燙時刺激口腔部的皰疹;吃完飯後,記得漱口,因為食物殘留物容易滋生細菌,也會造成口腔內的不適。

「我最後想提醒家長的是,皰疹性咽峽炎,即不是新出現的疾病,也不是傳染病,只是最近這樣的氣候利於病毒滋生,抵抗力低的孩子容易感染。

」不過,趙醫生提醒,如果周圍發現有孩子感染皰疹性咽峽炎,健康孩子最好少接觸,這種病毒主要通過腸道傳播,防範的辦法就是勤洗手、勤通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今年可能是手足口病發病「大年」

每年夏季來臨,家長們最關心的就是手足口病。昨天,市疾控中心公布最新統計,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杭州手足口病的發病人數大約增長了20%,預計今年是手足口病的發病「大年」。5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發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