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男孩進女廁,對子心理發展有什麼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女廁所每個關了門的位置前彎下腰,從門縫那一格格地看廁所裡面有沒有人,他媽媽也不管,真不知道這樣下去對孩子會不會有不良影響。

」這是日前張小姐在商場洗手間碰到的一幕,讓她感覺非常不舒服。


中國人一向講究「男女有別」,但對孩子卻相對寬容,總是以「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沒關係」的理由來開脫。

到底對於孩子來說,常常進入異性洗手間(或更衣室),會否導致其產生性認識的偏差呢?

或會造成性別混淆但未至於「性變態」


相信人們在廁所碰到異性小孩的幾率並不少,尤其是在女廁看到媽媽帶著小男孩。

因為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女性看護孩子。

出於安全的考慮,小男孩進女廁所,很多人也習以為常。

即便是四五歲的男孩,不少家長仍然會抱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的想法。

小孩真的什麼都不懂嗎?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吳媚表示,孩子實際上從出生開始,性心理就開始發育。

到一歲左右就能從爸爸、媽媽的不同上朦朧地意識到男女是有區別的。

而從3歲起便會有比較明確的性別意識,他們開始會留意到自己的身體和異性不同,當看到異性的裸露身體時會產生好奇、困惑,例如在更衣室也會盯著異性看。

所以認為幾歲的孩子「不懂事」的想法是站不住腳的。

在不受到外來特別的刺激之下,僅僅因為出入異性洗手間、更衣室會導致性變態的說法有點誇張。

但在孩子明確自己的性別後,還頻繁進入異性洗手間、更衣室,會讓其認為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能讓孩子對男女之間的界限產生混淆。

而這種影響有可能持續到以後,對孩子的社交和生活造成困擾。

建議:父母從生活細節中培養孩子的性別認同。

儘量不要把男孩帶入女廁,或把女孩帶進男廁。

如果是小男孩,父親在場的情況下最好讓父親帶其去。

對於大一些、能自己上洗手間的男孩子,母親可以送至門口讓他一個人進去。

而作為家長,如果要將孩子帶進去,也要讓孩子認識到,盯著別人看是不禮貌的。

他人的反感和指責會給孩子負面影響


也許把男孩帶入女廁或把女孩帶進男廁是家長迫不得已的做法,但如果引起了別人的反感,甚至是別人的批評,很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一般會引起別人反感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大,這時候他(她)已經有性別意識了。

」吳媚表示,他們也許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並不正確,在沒有人指出這個錯誤,且在家長的安排下,問題並不凸顯。

而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也許是出於好奇,但如果因此得到的是陌生人的尖叫、躲閃,甚至是受到了陌生人的批評,會使孩子受到驚嚇,並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段記憶。

除了留下心理陰影之外,還可能對他們性意識的發育形成不良的影響。

吳媚強調,自己沒有給孩子好的引導,而導致外人對孩子進行批評,此時,家長對於這些錯誤最好不要進行強化。

比如當孩子導致別人不滿,甚至是批評的時候,母親出於維護孩子的心態而與別人爭吵,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理智的,除了強化孩子這一段記憶之外,還可能給孩子一個「他沒做錯」的意識,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性意識和性道德是不利的。

建議:如異性孩子在洗手間引起了別人的不滿,父母應儘量避免與別人針鋒相對,儘量取得別人的諒解。

事後,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態,適時地進行安撫孩子。

教育孩子男女有別幫助建立性別意識


性別意識是自我意識重要的一部分,而兩三歲的幼兒時期是建立性別意識的重要階段。

讓孩子從小意識到男女有別,對自己的性別有正確的認識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在一種性別模糊的生活環境下成長,就會在成人後引發性心理障礙等問題。

吳媚認為,家長首先應該摒棄「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的思想,對性的好奇是人類性心理發展的必然。

建議:家長應該適時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讓孩子接納自己的身體。

與此同時,應該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的,不能隨便看別人的身體,也不能隨便讓別人看自己的身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