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決定孩子一生的幾個關鍵成長期,媽媽一定要懂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步放手的過程。
0-6歲是孩子最重要也是最最依賴父母的階段,在3歲之前,雖然很多事情不會在孩子的大腦中留下印象,但孩子的性格、人際交往特點、氣質類型都是這個階段養成的。
3-6歲孩子的自我逐漸完善,他們開始把眼光從自我身上轉移到外面,有交朋友、過集體生活的慾望。
在7歲時,孩子的人格已經相對完全形成。
他們有自己的行為、思想、動機和情感模式,這些模式永久地框定著孩子的人格。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是這個意思。
0-6歲也有幾個非常關鍵的成長期,這幾個時期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性格,如果媽媽把握住了這幾個關鍵期,讓孩子獲得內在的安全感,孩子就會有一種內在的自信,性格也會更好,更成功。
出生48小時內,獲得安全的體驗
出生之前,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全、溫暖、柔軟的地方。
在那裡的生活無憂無慮,餓了就有得吃,累了就馬上睡,一個姿勢僵硬了就動動手腳,一切都是美好的。
有一天,世界突然起了波瀾,孩子被推倒一個狹窄通道的入口,一股無名的力量推動著他湧進那裡,腦袋、身體統統被擠壓著,孩子只能在狹窄的通道中一點一點挪移,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幾乎不能呼吸地一瞬,他被硬生生地拉扯出來,來到一個冰冷的世界。
周身被包裹的溫暖和安全沒有了,這讓孩子感到驚恐和害怕。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被媽媽抱在懷裡,聽到熟悉的聲音和心跳,聞到熟悉的味道,孩子內心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所以孩子出生後48小時內,即使媽媽已經非常非常疲憊了,也要打起精神,多抱抱寶寶哦!
0-3個月,媽媽的就是我的
1歲以內的嬰兒需要媽媽全心全意的愛和關注。
尤其是三個月以前,小嬰兒要完全依賴於媽媽的照料才能存活。
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沒有「我」和「你」的概念,更沒有「我」與「你」的區分,只有各種感覺、慾望和需求,他認為媽媽和他是一體的。
他餓了,會感到恐懼,用哭聲來表達內心的需要。
這個時候,媽媽及時的把他抱起來,給他喝奶,小嬰兒感覺到媽媽懷抱的溫暖,喝到溫潤的乳汁,他的胃飽了,不餓了,心也滿滿的了,恐懼消失了,他的慾望得到滿足。
他會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麗,閃耀著光芒,媽媽的乳房和懷抱是滿足他的一切,這個時候的他會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天堂。
這個階段,媽媽只要在孩子哭的時候來到他身邊,他就能獲得愉悅的體驗。
他會感覺到自己對周圍的影響力,感覺到自己是有力量的,想要什麼就能夠得到滿足。
這個時候的孩子覺得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他」是媽媽,媽媽也是「他」,他感覺不到媽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她自己的需求、意志和與其他人的聯結。
如果媽媽能夠及時的滿足嬰兒的任何需要,幫嬰兒達成他的願望,孩子就能得到足夠好的養育。
他會具備基本的安全感和寬容心。
如果這個階段媽媽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及時的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他,拒絕他的親近,阻撓嬰兒的願望實現。
尤其他餓了、哭的時候媽媽置之不理,或是很長時間才反應,小嬰兒就會體驗到滅絕的恐懼,弱小無助的他是沒有預期和延遲滿足的能力的,他會感覺自己處在一個四面楚歌的環境中,處處是危險。
他感覺到自己四分五裂,要散架了。
他的世界變成了地獄。
於是美妙的乳房變成了惡毒的乳房,嬰兒想要去攻擊她、毀滅她。
嬰兒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不知道別人也有自己的世界,他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也就是他的世界,於是整個世界也變成了地獄。
這就是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所描述的偏執分裂狀態。
所以在孩子出生的前3個月,媽媽對他的態度非常重要。
這個階段媽媽需要及時、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任何要,孩子哭了就抱起來,孩子餓了就讓他吃,當孩子安靜的時候,陪著她,逗她玩,與她對視,孩子就能獲得基本的安全感。
反之,如果媽媽沒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沒有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孩子內心就會停留在這個階段,他的性格會特別偏執,他的世界非黑即白。
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在你剛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對你特別好,他們只看到你的優點,還會把你本不具有的一些優點加在你身上,將你形容為天下少有地上無雙,如白玉般無瑕。
然而,一旦發現你的一個缺點,他就會對你全盤否定,激烈地攻擊你,仿佛你這個人立即便成了一無是處的傢伙。
這種非黑即白的絕對是非分明的狀態,就是最幼稚的狀態,是嬰兒在3個月之前所必然處於的狀態。
幼小的他無法處理媽媽既好又壞的事實,於是他使用了分裂的心理機制,將他心裡的媽媽分成兩個部分:絕對的「好媽媽」和絕對的「壞媽媽」。
相應地,他也將自己分成兩部分:絕對的「好我」和絕對的「壞我」。
3個月-1歲,完成自我的整合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孩子的自我也能逐漸組合。
他逐漸認識到,給他帶來美妙感覺的乳房與他所仇恨的乳房是同一個乳房,是媽媽這個人給他提供了乳房和溫暖的懷抱。
媽媽會在,也會有不在的時候,但媽媽還是那個媽媽,媽媽是愛自己的。
這時候嬰兒的整合感出現,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無力和依賴,出現抑鬱,並為自己曾經攻擊過愛自己、給予自己的母親感到內疚,並希望能夠做一些修復。
這就是克萊恩所說的抑鬱位點。
經歷這個階段後的孩子越來越明白,媽媽的身上同時具有好與壞的部分,而他自己也是既好又壞。
這個發現會令他感到一些悲傷,但在這種悲傷中他有了一個巨大的進步——原來的強烈的要麼愛要麼恨的單一情感被更豐富更細膩的感所替代,並因而具備了整合能力,能接受自己既好又壞的事實,也能接受媽媽既好又壞的事實。
這份整合一般會在1歲左右完成。
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受到很多思維概念的束縛,她們的感受很靈敏,直覺很強。
如果媽媽常常滿懷溫柔與喜悅地看著孩子,與他四目交投,逗他開心,學他的聲音喃喃地和他說話,孩子的心靈和全身感受到的被愛包圍、被喜歡、被接納;他也會衝著媽媽笑,帶給媽媽喜悅,兩人共享這美麗的片刻。
這樣美妙的感覺,會深深地沉澱在孩子的無意識中,給她的心打上美麗溫厚的底色,成為孩子心靈的安全港灣。
1-3歲,自我意識形成
完成這份整合後,孩子會逐漸認識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他開始發現有一個「我」與媽媽完全不一樣,為了這個「我」,孩子什麼事都想嘗試一下,他們不再順從媽媽的意志,每天要說無數次「不要」,然後堅定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
遺憾的是,小小的他們能力實在太差,連簡單的「搭高高」的遊戲他們都很吃力,很多事情都無法如他們所願,當孩子感到挫折時,他就會用耍性子、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
這時孩子就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孩子在這個階段會讓家長非常頭疼,此時,對待孩子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家長在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的按照孩子希望的方式去幫助他,讓他盡情的探索,孩子就會從不斷的嘗試中累積經驗,塑造出積極的自我意識,並逐漸發展處孩子的自信心。
這樣的孩子能夠很好地把握社會性的相互作用,有領導能力,社會適應性更強。
如果媽媽因為抑鬱情緒討厭孩子,或者不恰當的寵愛孩子,孩子就可能缺乏愛心和情感調節能力。
但是,不管孩子這個階段性格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是可變的。
也就是說,即使孩子性格異常,不好帶,只要父母給予足夠的愛,總是穩定的對待孩子,孩子也能形成很好的性格。
原本性格溫順的孩子,如果父母情緒不穩定,不能做出一貫穩定的反應,孩子積累了過多的不安情緒,也容易發展出怪異的性格。
3-4歲,孩子努力控制自己的身體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一顆四處亂彈的皮球,尤其他還擔任著「形成自我意識」的之高任務,孩子耍賴的行為越來越多,自我主張也更加強烈,他們越來越難管教。
孩子會逐漸喜歡與同齡的小夥伴交往,闖禍的幾率也大幅提高。
這個時候,孩子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用心靈呵護,用頭腦撫養」。
父母要用行動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愛他,同時開始對孩子的行為制定相應的規定,當孩子耍賴的時候,能滿足的就滿足他,不能滿足的絕對不能答應。
讓孩子知道規則和底線,其實孩子是歡迎這種規則的,他們會認為父母制定下與自己有關的規則,並能貫徹執行,這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
所以父母要明確的給孩子制定規則並且一以貫之的執行。
5-6歲,性格基本定型
孩子過了5歲以後,媽媽會體會到「輕鬆」的感覺,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構建基本完成,他們不再整天粘著媽媽,而是喜歡走出家門,與同齡小夥伴們玩耍。
孩子人生70%的基礎已經打造完成,他們的性格基本已經定型。
這個階段,媽媽雖然身體上卸下了重擔,但內心卻更緊張,因為孩子馬上就要升小學了,如何做好幼小銜接,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成為家長的重中之重。
大多數的父母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會讓孩子進行很多知識方面的學習。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並不是多認幾個字,多會幾句英文,而是培養社會生活中必需的情緒調節能力、衝動控制力,共情能力、道德意識、社會性及好奇心等,這些能力不是孩子坐下來就能學會的,而是要與父母、同齡人互動,在各種遊戲、各種環境中不斷體驗並獲取。
所以,這個階段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走出家門,去大自然中感受廣闊的世界。
這些珍貴的瞬間組成的童年,將為孩子埋下一生幸福的種子。
【60分媽媽月華】「6歲男孩仔仔的媽媽,國家認證的青少年心靈成長導師。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與摸索,為克服自己內心的焦慮,專業系統學習了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
從事出版行業,策劃出版了眾多暢銷的親子家教類圖書。
更多親子教育,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60分媽媽月華,ID:liushifenmama
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除了愛,還需做這一件事情
作者:養育男孩,魚爸1前幾天,一個朋友在群里倒苦水。說自從兒子出生後,自己就一直堅持親自帶。怕老人帶不好,又怕沒有媽媽帶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之前她也覺得好好的,自打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開始,她覺得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