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孩子會是同性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撰文 傑西·貝林(Jesse Bering)

翻譯 阮南捷

本文原載於《環球科學》,有改動

我們都明白有這樣一類人:有的男孩子走路顯得特別嬌柔,帶著一種不同尋常的調調。

他們喜歡洋娃娃、化妝品和連衣裙,喜歡扮演公主,不喜歡和其他男孩玩對抗性強的遊戲。

有的女孩姿態很像男孩。

她們可能喜歡五金工具,隨時準備跟男孩子一決高下,並且很討厭那些香噴噴的精緻女性服飾。

這些行為模式讓人感到擔憂,並且常被當作成年後成為同性戀的先兆。

直到最近,發育學家才通過對照研究,確定了早期行為中哪些行為可以準確預示同性戀傾向。

在仔細研究了成年同性戀者的童年後,研究者發現同性戀者在小時候似乎都有相似的行為模式,這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興趣。

兩位心理學家貝利和朱克在199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孩子的哪些行為預示著同性戀傾向。

他們考察了幼年男性和女性在6種行為模式上天然的性別差異。

在很多研究中科學家都證實,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差異不受後天學習的影響,而且在每種研究過的文化中,這些行為上的性別差異都是存在的。

當然也有例外,只是統計學層面上,這些差異是很明顯的。

最明顯的差別表現在遊戲方面。

男孩喜歡那些發育心理學家稱之為「混戰」的遊戲,而相比之下女孩子則更喜歡洋娃娃。

對玩具的興趣是另一種關鍵的性別差異。

男孩子喜歡玩具槍和很酷的玩具卡車,而女孩子喜歡洋娃娃和一些非常女性化的小玩偶。

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喜歡玩過家家,但兩歲以後,他們在選擇所扮演的角色時就會有性別差異。

小女孩喜歡扮演比如嘮叨的媽媽、芭蕾舞演員或是童話里的公主,而男孩子喜歡扮演戰士和超級英雄。

所以毫不奇怪男孩子會選擇男孩作為玩伴,而女孩會選擇女孩作為玩伴。

基於早期的一些不成熟的研究以及大量常識,貝利和朱克提出了一個假設,認為同性戀者可能在兒時的行為上會顯示出相反的模式——比如小男孩喜歡跟小女孩玩,並且會對媽媽的化妝包比較迷戀;而小女孩會對曲棍球和職業摔跤之類的事物感興趣。

通常來說,他們要研究論證這個假設可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前瞻性研究,另一種是回顧性研究。

如果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對於展現出反性別行為的兒童,科學家會一直追蹤研究這些孩子,直到青少年及成年早期,這樣,孩子們的性取向可以在成熟期得到評估。

性別錯位與同性戀

例如,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德拉蒙德及其同事採訪了25位成年女性,這些人曾在3~12歲時被父母送到精神病診所進行評定。

當時,那些小女孩表現出了數種屬於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的行為。

她們非常喜歡跟男孩子玩,堅持穿男孩子的衣服,喜歡對抗性強的遊戲。

這些孩子長大後,雖然只有12%的人有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c,由於生理性別跟心理性別不相符而產生的一種不安狀態),但她們有雙性戀或同性戀傾向的幾率是普通年輕女性的23倍。

當然,並非所有的假小子長大後都會變成女性同性戀者,但這些數據提示,女性同性戀者通常都有過性別錯位的行為。

當然並非所有假小子都會變成女同性戀者,但比起其他女孩,男性化的女孩成年後更有可能喜歡同性伴侶。

這同樣適用於男同性戀者。

貝利和朱克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參與研究的成年男性需要回答一些關於他們過去的問題。

該研究顯示,在隨機抽取的男同性戀者樣本中,有89%的人回憶,自己童年時有跨性別的行為,這個比例遠遠超過異性戀者的平均值。

批評者認為,參與研究的男性可能為了迎合社會的期望和模式而扭曲自己的記憶。

不過,2008年,《發育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發表了一項更清楚明了的研究,這項回顧性研究採用家庭錄像作為佐證,使得其說服力大大增強。

在這項研究中,參與實驗的人根據錄像中那些孩子典型的性別行為,對孩子的性傾向進行判斷。

結果發現,在這些孩子中,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人,他們小時候的行為也存在性別錯位現象。

從那以後,許多研究都重複這個模式,發現童年時期的性別角色錯位,跟成年後的性取向有很強的關聯性。

還有證據表明,其中存在「劑量效應」——童年時性別錯位的特徵越多,長大後越有可能成為同性戀者或者雙性戀者。

同性戀者父母的遺傳回報

跨文化的研究數據顯示,具有同性戀傾向的男孩子更喜歡個人項目的體育活動,例如游泳、自行車和桌球,而不太喜歡對抗性強的體育項目,如足球、橄欖球。

他們在童年時也不太可能欺負別人。

研究者當然承認很可能有許多——無疑也是非常複雜的途徑,導致有的人成年後成為同性戀者。

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與環境經驗相互作用決定了人的性取向。

因為通常研究數據顯示的是很早期出現的同性戀傾向特徵,所以一個孩子若出現很明顯的性別錯位行為,那麼可能同性戀相關的遺傳因素對他的影響更大些。

而一個成年同性戀者如果在童年時期並沒有明顯的性別錯位行為,那麼他的性取向很可能由特定的童年經歷決定。

這樣,我們就到了最核心的問題。

為什麼父母那麼擔心他們的孩子是不是同性戀者?在所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可能我們很難找到真正希望自己子女是同性戀者的家長。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家長恐懼同性戀是很自然的:同性戀的子女不大可能繁衍後代(除非他們突發奇想)。

但是請父母們記住,單調的有性生殖並非孩子傳播所有遺傳優勢的唯一途徑。

像凱蒂蓮(k.d. lang,獲得過葛萊美獎的加拿大創作型女歌手)、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流行音樂家,被譽為「英國樂壇常青樹」)這樣的人給自己的家屬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榮譽。

可以想到的是,有了這些同性戀巨星在家族中出現,他們的直系親屬顯然有了更多的生育機會。

所以,請細心呵護那些有同性戀傾向的孩子。

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但說不定,最終從一個很特別的同性戀後代那裡獲得的遺傳收益,會強於十個只有一半水準的平庸後代。

如果科學家最終完善了預測孩子成年後性取向的方法,家長們會願意知道嗎?或者,給其他人一些心理準備會讓同性戀者感覺好受得多,否則他們常常會害怕被人排斥,或者由於自己粗心大意的失誤導致暴露自己的性取向。

在青少年時期,這至少可以避免一些尷尬的問題。

關於作者傑西·貝林博士是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文化與認知研究所的前任所長。

他經常為《科學美國人》和 「Slate」 雜誌撰稿,其作品也經常出現在《紐約雜誌》、《衛報》和《新共和周刊》上。

不過癮?請戳

我的世界:用簡單的遊戲幫助自閉症孩子

兒童習得性無助:孩子的失敗感來自哪裡?

家長這麼輔導孩子的功課,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男孩女孩大不同,父母少干預

1、只要細心觀察,大家都能夠發現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間的差別衣著:有時候雖然男孩子和女孩子穿著一樣款式的衣服——汗衫、運動褲等,可是男孩子衣服的顏色一般都是比較暗淡的,女孩子的衣服的顏色則會比較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