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3個關鍵原則,難怪寶寶越哄脾氣越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日關鍵詞:發脾氣
寶寶發脾氣一直是家長們的世界級頭號難題,很多家長們留言說,即使試著同理共情和寶寶好好說話,也依然並沒有什麼用。
孩子依然放肆哭鬧根本聽不進去,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該怎麼辦呢?別擔心,今天就請周茉老師來為各位家長們支招!
分享專家:周茉
高級育兒輔導師,高級公共營養師,擅長營養學、學前教育學,可可獅專家團成員。
孩子不是找麻煩
而是身陷麻煩
在我接到的家長求助裡面,其中有80%都是諮詢孩子脾氣大怎麼辦,常常有家長十分苦惱地說,打不得罵不得,甚至騙也騙不得,你和他好說好商量,但是他就是不聽,很多時候反而越說越來勁!
●心心媽說,孩子現在才10個月就感覺越來越hold不住了,每次她想要什麼東西,家長只要回應的稍微慢一點,她就會立馬大哭大叫。
自己也嘗試用共情的方法,溫柔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大哭大叫是沒有用的。
」可是根本一點作用都沒有,反而哭得越來越厲害。
自己現在開始懷疑這種溫柔的哄孩子方式是不是錯誤的。
●航航媽說,兒子現在18個月了,每次玩玩具時,稍微玩不好就開始發脾氣,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
如果自己這時候上前鼓勵他說「沒關係,寶寶耐心一點再試試,你一定可以的!」這時不說還好,一說兒子脾氣更大,有時甚至會出手打人!以至於現在孩子他爸覺得這小子就是欠收拾,從小慣的脾氣這麼大,長大還不得上天了!
●涵涵媽說,寶貝快3歲了,每天早上去幼兒園都慢吞吞的,磨磨蹭蹭。
自己和她奶奶輪流催「快點過來把鞋穿上!」「別玩玩具了,趕緊的!你這個孩子怎麼不知道著急呢!」但是孩子就像沒聽到一樣,該拖拉還是拖拉,最後每次都是強行幫忙收拾好送出門。
上面的三個小故事都是寶媽們的真實反饋,在與她們交談的過程中,我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她們深深的無助和沮喪。
她們都在努力學習科學育兒,她們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好好對孩子說他就是不聽,還能怎麼辦?
我想很多家長也都經歷過那種「育兒的理論知識都沒有用」的挫敗感,那麼現在我就告訴大家問題的結症究竟在哪裡——大家都只是停留在管教技巧的表面去試圖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孩子並不是在找麻煩,而是身陷麻煩。
做好這3點,理論才有效
理論知識行不通是因為家長們還不明白這三點:
1、共情的背後要幫助孩子學會有效溝通
媽媽面對稍不順心就大哭大喊的心心,知道需要使用共情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但是卻忘記了孩子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需要宣洩自己無法表達需求的沮喪。
使用共情是沒錯的,但是裡面的一個要點是家長要看到孩子表達能力的不足,並且有效幫助孩子。
比如拿給孩子他想要的東西時,家長們可以多說幾句:「原來寶寶是想要這個啊,你光是這麼哭,媽媽都不知道你要做什麼呢,媽媽還在想寶寶是渴了還是餓了呢。
寶寶下次想要什麼東西時指給媽媽看,媽媽就知道了。
」然後再帶著孩子一起練習如何指東西,1歲左右的孩子也可以教給他幾個簡單的詞彙,比如「這個、要」等。
如此,當孩子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表達方法後就不會再用哭鬧的方式來尋求幫助了。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是,很多比較大一些的孩子,明明已經有了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仍然用哭鬧來表達需求,就是因為家長們沒有意識到,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溝通。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家長都能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及時準確地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東西,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我想要——爸爸媽媽沒給——我哭——他們就給」的認知,對於這樣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再花費比較大的力氣去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新的認知:我想要——和爸爸媽媽溝通——需求合理——他們就給。
2、鼓勵的背後要照顧好孩子的自尊
孩子1歲以後會常常因為玩不好玩具而發脾氣,這是因為1歲以後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因此當沒有玩好玩具的時候會對他們的「巨大自我」造成一種很大的衝擊。
而此時家長們的一些鼓勵,在他們聽起來就是一種「羞辱」,會讓寶寶以為「爸爸媽媽好像覺得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我竟然做不到!」這也是為什麼媽媽越說脾氣越大,所以此時使用共情之前,家長首先要看到的是孩子自尊心的萌芽。
正確的做法是,坐在孩子身邊,由衷地說「這個玩具真的好難玩啊,要不我們一起試試吧,看看能不能做好。
」這樣對孩子說會遠比鼓勵更有效果,因為這樣不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比自己聰明高高在上,而是讓寶寶明白「媽媽是和你一夥的」,我們互相平等,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幫助。
當孩子的成功經驗越累越多的時候,就會積累起足夠的自信,慢慢的就會進行有意識地自我學習和情緒調整,然後獨立解決問題,不在需要家長的幫助。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過來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3、催促的背後需要理解孩子能力的不足
孩子磨蹭的問題一般是在孩子2歲後才開始出現的,這時很多媽媽都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變得很嘮叨,而且即使嘮叨,孩子還是我行我素。
2到4歲的孩子磨蹭,其實並不是真的磨蹭,而是因為他們的短期記憶力差。
換句話說就是他們記不住我們要求他們去做的事情。
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就像還沒全部升級完成的CPU,所以如果我們以大人配置的CPU去要求孩子,顯然是會遇到問題的。
而更要命的是,家長們一嘮叨,就相當於增加了輸入信息的複雜性。
讓信息量更加過載,而孩子的這台CPU還不具備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他們就會因為無法處理而直接「當機」。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越嘮叨越沒用。
我當時問了涵涵媽媽一個問題:到底是孩子磨蹭,還是你們沒說清楚?家長需要考慮到孩子這方面能力的不足,並幫孩子簡化需要處理的信息。
比如,可以把每天上學需要做的事情分解成幾步:首先穿外套;然後穿鞋子;接著拿書包;最後我們出門。
這樣簡單的溝通會遠遠比家長們囉哩囉嗦有效的多。
而且這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短期記憶提高後就不再需要這樣了。
同時這樣的溝通也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因為很多5歲以後仍然磨蹭的孩子,都是長久以來被嘮叨煩了,有了逆反心理故意對父母的話自動屏蔽。
嘮叨真的是一把磨人的鈍刀,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走進了這樣的怪圈。
科學育兒不是通過一篇雞湯,幾種方法,甚至一本書就能做好的,這需要家長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發現新的問題,並不斷去尋求方法解決。
所以千萬不要把這件事情想的太簡單,稍有波折就開始懷疑、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