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孩子這事兒,90%的家長都沒做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受到別人的肯定和稱讚,孩子也是一樣。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師、家長和夥伴的認同與誇獎。


稱讚會讓孩子感覺愉快,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強了自信心,對他的接下來行為產生正向激勵。

可是表揚孩子也是講究方法的,不正確的表揚方式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美國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特別提醒廣大家長:「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時間、「劑量」都要謹慎小心,否則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不打不成才」、「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以前的父母信奉「不打不成材」,時代不同了,現在的父母更信奉「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其實這是兩種極端,既不是教育原則,也不是教育藝術,更不是適用所有孩子的「絕招」。

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應該中和一下,該誇獎的時候大力誇獎,該批評的時候嚴肅批評。

賞識教育不一定就能夸出好孩子,減少對孩子的評價,特別是主觀評價,否則孩子將會失去自我評價的能力。

盲目誇獎孩子不可取,因為孩子習慣了事事被誇獎、被讚美後,一旦做好某件事情後,沒得到誇獎或者表揚的話,他們就會感覺到生氣和失落。

對孩子應該有所夸有所不夸

夸,不是無原則地戴高帽子,要講究方式和方法。

比如夸孩子進步快,不誇他學習好;夸孩子的進取精神,不誇他居功自傲;誇他的自信,不誇他的自負;誇他不拘一格的創新,不誇他照貓畫虎的模仿。

這種夸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需要的,基本上有以下三個原則:

夸具體不夸全部

有針對性地表揚,這樣孩子容易理解,知道以後怎麼做。

如果習慣了籠統地對孩子說「你真棒」、「真厲害」,而不告訴他到底哪裡做得好,會讓孩子感到摸不著頭腦,無法建立恰當的是非對錯觀。

因此,表揚孩子時最好具體指出事實,比如「今天自己穿衣服了,真不錯」等,有針對性的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知道今後該怎麼做。

夸努力不夸聰明

在孩子做一件事的過程中,不妨誇獎一下他,讓他在鼓勵中更加用心。

過程的努力往往正是獲得滿意結果的前提。

美國有這樣一個實驗:讓孩子回答一些問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真聰明」;對另一半孩子則說「答對8道,很努力」。

結果在接下來的任務選擇中,被誇努力的孩子多數選擇了有挑戰性的難題,而被誇聰明的孩子則大多只選擇完成簡單問題。

如果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用「聰明」來定義,一方面他可能會變得自負、驕傲,而不是更自信;另一方面,這樣的孩子面對挑戰容易迴避,甚至發展成投機心理。

夸事實不誇人格

「好孩子」這樣的詞語明顯是在誇人格。

「好」是一個很抽象很虛無的概念,如果你長期將「好」字掛嘴邊,會讓孩子覺得一頂大帽子壓在頭上,起不到鼓勵作用,反而會成為壓力。

例如:「摔倒了都沒哭,真棒」比「真是好寶寶」要強。

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來自於他獨立完成挑戰,而不是父母的「誇獎」。

父母要做的只是用平實的語言描述孩子做成功的事情就行了,表示父母知道了,並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樂。

聲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網簽約作者豌豆麻麻撰寫,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