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 | 一位頂級私塾老師的八點建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養育有競爭力的小孩說到底只有兩條:

一是保持健康的身心

二是培養良好的德行。

兩個四點都做好了,不管是家長,是小孩,還是在座的各位,都會事事如意!

1

保持健康的身體

1、體驗生活的艱苦

這裡有一個例子,這個人是張老師經常提到的,戴著腳鏈跳舞跳得最好的一個人,是非常有魅力的教育家,是我崇拜的對象,也是我為之奮鬥的目標——魏書生老師。

他的成就是大家共知的,他的各項社會兼職多達幾十種,他還不停地寫書,全國各地巡迴義務演講,還要管學校還要帶學生,在常人眼中看來不可能的事情他都做到了,而且每一件事情他都做的很好。

記者問他,你每天這麼忙碌,不覺得辛苦嗎?魏老師說,當時作為知識青年下鄉時,那才叫苦,吃飯肯定吃不飽,不是一頓吃不飽,一天吃不飽,是持續性吃不飽,吃不飽還不許發牢騷,吃飯前還得感謝組織感謝黨,感謝偉大領袖毛主席。

凌晨三點半被叫起來幹活,大冷天的,三點半起床,那是什麼滋味呀?從那個苦中走出來,他實在覺得今天的生活幸福無比。

每天早上七點半上班,領著老師幹部們做做操,用他的話說,拿國家的錢來鍛鍊自己的身體。

植樹節帶著幹部們去種樹,還被別人評價,這幹部不錯,都下基層了。

走到哪兒,都有人管吃管喝管住,還把他當成個人物。

他覺得這多幸福啊,哪兒苦了呀?

魏書生老師有今天的成就,有這麼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因為他曾經體驗到的艱苦。

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我們的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從小吃了很多的苦,所以就想當然地不捨得孩子再去吃苦,好生生地服侍著,每日三餐還怕餓著了,天氣變化又怕孩子著涼了。

學堂的小孩,凡是穿的很厚的,都是體弱多病的。

去年冬天五十年難遇的天氣,有個家長說:您們真狠得下心哪,這麼冷的天居然都不開空調!但小孩在學堂一周都沒有生病,周末回到家,家裡有暖氣反而感冒了。

因為小孩不可能總圈在家裡,適應了暖暖的空氣,突然受涼風一吹,特容易感冒,不僅是小孩,這樣反覆折騰連大人也受不了。

我們人剛生下來的時候,臉皮的耐寒能力並不比身體的其他部分更強。

後來臉之所以比其他部分更耐寒,只是因為老露在外面,習慣了溫度的變化。

可見習慣是關鍵,只要從小養成習慣,我們身體的承受力和抵抗力其實是超乎想像的。

除了不要給小孩穿得太暖以外,還給家長建議讓小孩多走路,尤其是那些有車的家庭,大人和小孩都需要這方面的鍛鍊。

另外建議小孩多曬太陽,經常的露天生活。

即使在冬天,也要到外面走走,去適應大自然。

這樣,孩子的身體對冷熱晴雨都能適應自如。

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再去培養這種基本素質,就太晚了!(象男孩子如果不讓他經受一點風吹日曬,怕他皮膚變黑變粗,他長大後也許會成為一個美男子,但肯定不能成為有用之才。

至於女孩,對容貌固然要多注意一些,但戶外活動對面容不會有損害。

戶外活動越多,她們就長得越健康,適應力就越強。

另外,孩子衣服要寬鬆舒適,不能過緊。

頭部少去遮蔽,保持涼爽。

當然,讓孩子體驗艱苦,方式方法也是因人而宜,關鍵是家長要有這份心。

2、簡單清淡的飲食有益健康

這個問題張老師也曾談到很多次,他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訴我們這一點的重要性,可惜大多數人都不能體會。

我目前因為臉上身上長濕疹,認識和接觸了幾位在醫學界享有盛名的醫生,他們說現在的病人,不是營養不良而生病,而是因為吃東西過多,過雜,過亂導致。

在前一兩年,還有很多家長給學堂的飲食方面提意見。

建議我們除每日三餐外,還要加兩點;除了豆漿外還要有牛奶;青菜的需要肉也不能少!對於家長的意見我們沒有妥協,堅持下來後他們發現孩子們各個精力旺盛,而且很少生病。

反而是經常有家長回去讓小孩吃壞肚子的。

去年暑期班我們有一個母親,有嚴重的焦慮症,每天都在擔心他的孩子有沒有吃飽,每次見到小孩,第一句話就問:你在學校吃飽了嗎?周末回家經常把孩子的胃塞的滿滿的,有時候會讓孩子吃到吐,她趕緊給我們老師打電話,說我的孩子怎麼了呀,在家吃飯都吐了好幾回了,吐完了在超市買酸奶給他喝,把酸奶也吐了。

我們說:你給孩子吃得太多了,她說不多吃點,營養不良怎麼辦?這個家長後來申請要把小孩送來上全日制,我們全體老師都表示反對,因為這個家長問題實在太多了。

(1)關於吃肉的問題,我們做過一個實驗。

專門給學堂的孩子們定了一個「吃肉日」。

在這一天裡,除了早餐外,中餐吃雞晚餐吃鴨。

而且讓他們比較背書和學習的效率,結果呢,以前能在規定時間裡背上一章內容的現在連一半的任務都沒有完成。

孩子們自己都說,我再也不想吃肉了,再吃我會變笨的。

另外,現在的肉大家都知道是餵飼料的激素肉,對小孩的健康和發育沒有什麼好處。

當然,我們也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全的素食者,對於有些反芻動物,例如牛羊肉會讓小孩適量吃一些。

(2)孩子的食物中,最好不放糖,鹽也不可多放,食物中鹽過多,不但讓人容易口渴、過量飲水,而且對身體還有其他壞處。

還有各種飲料、牛奶等一切有刺激性的、能使人興奮的東西都要儘量避免。

我們的味覺神經之所以對種種美味趨之若騖,都是由於習慣的作用。

家長懂得這些,可以幫助小孩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3)關於人的胃口方面的說法:有些人可能會說,人的胃口天生都不一樣,但大多數好吃的人都是習慣使然,而非由於天生胃口好。

有些人一天只吃兩頓,有些人卻要吃四五頓,而比較兩者的強壯程度,前者並不比後者遜色。

古羅馬人並不因為每天吃一頓身體就不強壯或者精神欠飽滿,世間的很多偉大人物都是「吃一點點」順利長大的。

可見我們對吃,有一種枷鎖似的習慣,於是成為了這種習慣的奴隸。

(4)至於吃飯的時間,如果有可能,最好不固定。

因為如果孩子養成了在固定的鐘點飯的習慣,他的胃就會準時等待食物的到來,萬一到時候沒有食物,胃就會鬧毛病,不是亢奮過度導致消化不良,就是徹底鬆弛以致食欲不振。

所以吃飯時間最好經常變換。

(5)我們建議除了正餐以外,不要吃零食,但不妨多吃點水果。

但是要注意,

1、不要在肚子已經被別的東西填飽以後再吃水果,應把時間放在飯前或兩頓飯之間;

2、還可以把水果當作早餐;

3、要等水果完全成熟了再吃。

梨子和蘋果之類的水果,成熟後採下來,再儲藏一段時期後,更是熟透了。

多吃也沒有壞處。

4、糖份過多的乾果以及一切糖果,都應該從食物中淘汰出去。

所以,我們也經常提醒家長了解兒童的身心狀況,如果不想讓孩子變得昏昏沉沉、頭腦不清醒,就不要把他的肚子塞得過飽。

同時也大可不必認為,讓孩子吃的簡單,與自己家庭的地位和生活不匹配。

(6)上面說的是進的問題,那麼出的問題同樣要引起重視,以保持消化道的出入平衡。

自然界是講究平衡的,如果只進不出或進多出少,肯定會出問題。

所以對健康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要養成有規律排便的習慣。

排便過於頻繁的人,很少有強壯的身體,但這個可以通過飲食調理或藥物治療;反過來便秘對人體也有害,治起來卻要困難的多。

瀉藥雖然一時有用,但久而久之容易使人體產生依賴,使自然排便能力更差。

很多孩子,在剛進學堂的時候,都有便秘。

有的家長說是遺傳吧,因為家長也有類似情況,有些說可能是喝水少了,但我認為他們都沒有找到癥結所在。

有意思的是,在一段時間裡,學堂樓上樓下的馬桶常常被堵。

做衛生的阿姨說那段時間胳膊都是酸的,通馬桶累的呀!

問題在哪呢:一是因為在家吃東西過於精細;二是沒有養成好的習慣。

所以在學堂,我們就經常給小孩吃粗糧,多給青菜,而且青菜都不許切細,要大片大片的葉子菜。

不允許吃垃圾食品,零食只有水果,而且還是在規定的時間裡吃。

加上每天大量喝水。

幾個月以後,大部分小孩都不再便秘了。

還有幾個頑固分子,要求他們每天早飯後要在廁所里蹲一蹲,管他有沒有。

這樣做的理由有三個:

一是因為排便並非完全無意識的動作,通過有意的、持之以恆的練習,久而久之就形成習慣了;

二是因為排便要靠身體的某些運動來實現,主要是腸道的蠕動。

早餐時,空虛的胃填入了它願意接受的食物,它的肌纖維會強烈地收縮,緊緊包住食物。

這種收縮作用會蔓延到腸道,增加腸道的蠕動。

第三是因為,孩子貪玩,一玩起來就忘乎所以。

時間一長就養成了便秘的習慣。

所以規定他,到時間就去廁所蹲一蹲。

曾經有兩個孩子我們為了鼓勵他們養成好的習慣,每次都發現正常如廁,還有獎勵呢!

現在好了,我們的衛生間很少有被堵的情況了,而且家長也再沒有這樣的問題需要找我們溝通了。

(7)這一點裡還有最後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是藥就有三分毒——有病也要少吃藥。

現在的小孩,有一點感冒發燒,家長就緊張地送到醫院,又是打針又是吃藥。

我們的小孩都學過人體科學、生命科學的知識,他們都知道當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發燒等症狀時,就表明體內免役系統在和病菌作戰,如果你勝利了,你對這種病菌就會有終生免疫力。

如果通過外界的藥物如抗生素來壓制,可使各種症狀暫時得到緩解,但下次遇到同樣的病毒,還是照樣出問題。

有些藥物尤其是化學合成的西藥,藥效很好,可它在幫住你控制某種症狀的同時,也在給你的肝腎帶來嚴重負擔。

這就是為什麼一生病就打針吃藥的小孩特別容易生病的原因。

學堂的很多小孩,家長有從醫的,有做保健的,還有做營養師的。

他們在對待小孩生病的處理問題上也是各有各的招兒。

處理常見的頭疼腦熱,先是大量喝水,再吃一點維生素C,三五天最多一周就完事。

如果是發高燒,一般採用物理降溫,比如擦拭酒精或者冷敷。

然後喝碗辣辣的薑湯,蓋上大被子,捂出一身汗,第二天就會降溫。

如果還是不行,只需到醫院去查個血,確定是否為病毒感染,再使用刮痧或別的解決方案。

我們有兩個家長,小孩長到七、八歲基本都沒有吃過藥,打過針,他們都是運用中醫的原理用一些土辦法或者營養食品來調整。

象這樣長大的小孩一年到頭難得生一次病。

所以,我也建議那些小孩經常生病的家長,可以去向他們取取經。

另外,小孩在生病時一般胃口都不好,疾病剛剛發作時,「自然」會很聰明地使病人的食慾減退,以停止給疾病供應能量。

父母卻想盡辦法做些精美的食物,刺激孩子的食慾。

其實,過多的食物塞滿孩子的胃,只會把精力牢牢地滯留在這一部分,那就沒有精力抵禦疾病了。

所以,我們的孩子在生病時從來都不強迫他們吃東西,甚至有時建議儘量少吃或不吃。

一般都會很快好轉。

3、有規律的睡眠讓孩子受益一生。

首要的要求是早睡早起。

我們學過健康理念的學生都知道,晚上十點半到凌晨一點左右要達到深度的睡眠狀態。

有利於補氣養血,保證健康。

睡得早,自然會起得早。

如果一個人從小養成早起的習慣,成年之後,他就不會把每天最好、最有用的時間浪費在床褥之間、昏沉之中。

早睡早起的習慣養成後,長大了,他會因為不慣於長夜不眠而主動避免參與夜生活,那種夜生活大多是不健康、不安全的。

當然,這並不代表他成人後不要參與社交,但在他小的時候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至少有利於培養一個健康的身體。

遺憾的是大多數家長不重視這個問題。

孩子都會在晚上貪玩,推遲睡覺時間,第二天早晨則賴在床上補足缺失的睡眠,對應該限制睡眠時間的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這是個壞習慣。

但是在學堂,孩子們每天都按時起睡,很多家長反映他們周末回家後仍能延續在學校的習慣。

其次要求孩子睡的床應該是硬的,可以鋪上一層棉絮。

睡硬床有助於孩子身材長得挺拔。

而每夜睡在軟軟的羽絨褥子裡,則可能銷蝕體魄,使孩子變得虛弱,或者多病。

長遠地看,也不利於長壽。

凡是在家睡慣了硬床的人,出門在外就不會嫌床褥不軟而飽受失眠之苦。

而且,孩子床褥的鋪法不妨時時做點改變,有時把枕頭墊高一點,有時則可以低一點,這也是為了培養他將來離家後對不同條件的適應能力。

因為孩子不可能永遠睡在家裡舒適的床上。

4、適量的運動

我們曾經收過一個學生,張老師也講過這個小孩,在學習上及與人溝通上都有很大的問題,後來了解到家裡老人和母親一起溺愛這個孩子,從小抱的得太多,爬得很少,會走路後也很少運動,長大後身體協調性很差,體質也弱。

雖然在英語數學方面有一點點基礎,但他對自己的身體缺乏控制力,後勁不足啊。

他沒辦法和其他小孩一樣學習,最後只好建議父母把他領回去了。

當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缺乏控制力的時候,同時還會表現的非常自卑。

所以我們建議家長,不要總是把孩子抱在懷裡,剝奪了他的成長機會,削弱了開揚向上的能量。

不要急著教他認字、算數,而先應該讓他多跑多跳多和大自然接觸。

多運動,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而且大腦也會發育很好,這也是為後期的學習磨練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已經知道很多所謂天才兒童的例子,兩歲會認字,三歲會讀書看報,還沒到十歲呢,就銷聲匿跡了。

為什麼?這就是家長無知、虛榮的結局。

學堂的孩子們,每天有兩個小時左右的運動時間,有時候練拳,有時候是遊戲,有時候是摔跤比賽,有時候是被罰。

總之,我們會想方設法讓他們多動。

見了學堂孩子的人都知道,他們健康、活潑、自信、好學。

這不就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嗎?

運動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安全。

我們常常到湖邊玩,每個孩子都知道不能到離水近的地方去;在草地上摔跤的時候,老師和學生也會一起尋找藏在草下面的堅石頭,打進地里的小鐵樁,以保證安全等等;

2、運動熱了以後,不能一下脫掉很多衣服,要一點一點地減。

而且不能坐在陰濕的地面上。

出汗後不能馬上對著電扇或空調吹。

張老師經常跟我們說練功之人「避風如避劍」,學生們也知道這句話,如果有小孩貪涼,違反了規則,就會有小朋友說:我們是練功之人,「避風如避劍」,你知不知道啊?不能在這兒吹!

看看我們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覺悟,比很多大人都高呢!

對於孩子身體健康方面的觀點,如上所述,已經說完了。

總結起來簡單明了:多做戶外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飲食清淡並保持出入平衡、別輕易吃藥、衣服不要穿得太暖等等。

2

培養良好的德行

孩子越小,他的可塑造性就越大。

所以我們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多早也不為過。

孩子應該得到的教育,日後用來指導生活的原則,都應該及時地給予他們。

一個人的德行,是深深紮根於天性的習慣,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偽裝出來的表面的東西。

有些家長就問了,那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德行呢?原來,我就把學堂的十四字校訓列印了送給他們,剛開始還興致勃勃地每天對照,並制定獎懲措施,後來多數家庭都執行不下去了,因為做父母的自己都不記得校訓里的內容,如何教導孩子去執行呢?我想,那就簡單點吧,簡化成四個「心」,好記好執行。

1、關於培養孩子的孝心

(1)家長以身作則

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中有講到,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只有家長真心實意孝順自己的父母,孩子才會上行下效。

你對父母所做的一切,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長大後理所當然地效仿。

(2)樹立父母的威信

其次,要樹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應該在孩子儘可能小的時候嚴格管教,就能使他從小性情柔順、尊重他人、謙遜講理。

因為在年幼沒有主見的時候,他除了順從以外不知道別的。

等到孩子年齡漸長,自己的理智逐漸成長起來,能夠明辨是非、慎重處世了,對他的管束應該逐步放鬆,他會成為你的一個親密的朋友。

但現在的大多數家長對待孩子的方法很不合適:孩子幼小的時候對他一味放縱,盡情關照;等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尊,又對他嚴詞厲色,不再親近。

這真是倒行逆施。

我們家有一個遠房親戚,他有一個兒子,從小把他視為掌上明珠,萬般寵愛,象皇帝一樣供起來。

雖然一路名校但都是花錢買的,他不珍惜是很自然的,每天逃課並跟隨了一批社會混混。

做父親的開始又打又罵,兒子後來乾脆離家出走。

父親開始後悔了,找人帶了話給他,在外面做什麼壞事都可以,只要不殺人,有老爸幫你扛著。

於是兒子更加肆無忌憚,但是父親終有一天他兜不住了,兒子被判刑了。

兒子更加嫉恨父親了,他認為要麼是父親太無能,要麼是他故意見死不救。

刑滿釋放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把火燒毀了家裡的房子。

父親因此重病,父子從此斷絕關係,老死不相往來。

還有的父母,為了討好孩子,在孩子面前爭寵。

孩子剛好利用父母的這種心態來達到放縱自己慾望的目的。

這樣的父母怎會在孩子面前有威信?

聰明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都要有一致的思想,一樣的態度,讓孩子無縫可鑽。

包括我們要求家長與學堂的教育思想也要保持一致,否則,就被孩子鑽了空子。

到了孩子日漸長大的時候,他就可以理解父母以往對他的嚴格管束,也自然而然地敬重父母,這是發自肺腑的。

(3)教孩子學會做家務

接下來,要教孩子學會做家務。

孩子天生喜歡做事情,後來變懶還是因為父母剝奪了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每當孩子想做什麼的時候,要麼被父母呵斥,怕損壞東西或傷害了他,要麼由於父母愛孩子的天性,不願讓他受一點累和苦。

其實,孩子為家庭做事越多,他對家庭的感情就越深。

就象很多媽媽剛剛把孩子生下來,看著他醜醜的樣子,甚至不願去抱抱他,後來每天餵他養他,花大量的時間,傾注的所有的心血,看著他在你的身邊漸漸長大,他每一次成長,每一點變化都會成為母親快樂的源泉。

我們沒有為人父母,還不能體會這種感情。

當我第一次看到媽媽把小孩送到學堂離去時痛哭流涕的樣子,我很不能理解。

後來發現,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是這樣,儘管有的沒有哭,也能體會到她們戀戀不捨的心情。

有的媽媽跟我說,我在家想她想得不得了,到學堂來看她,她一點都不粘我。

我說,很簡單呀,一直以來都是你在對她付出啊!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培養孩子集體團隊意識的時候,也是要求他們為這個集體付出不斷,漸漸地,他們就非常有集體榮譽感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家長就該知道讓孩子為家庭多做貢獻的重要性了。

(4)在學堂,我們培養孩子的孝心又是從何做起呢?

當然是從校訓和弟子規做起了。

但是,光講這些規則那麼工作就只做了一半,還要求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切切實實地做到,每周布置一項任務回家後要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周一來學堂後要與同學們分享。

剛開始,他們把這個當做一個任務在完成,但當他們做多了做熟了以後,他會體會到父母的辛勞,他的行為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同,也因為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喜悅。

後來也會從心底里知道尊重和孝順父母了。

另外,小孩在學堂過生日的時候,他們都會給媽媽打個電話,感謝媽媽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因為小孩們在生命科學課上已經了解到媽媽孕育寶寶的過程,懂得媽媽生養自己的艱辛。

所以在生日的時候,不象以前要求得到禮物,而是想著能為爸爸媽媽做點什麼。

有時候,他們自己製作卡片或畫一幅畫,有時拿自己掙的分換一個獎品送給媽媽。

2、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

學堂校訓里的仁是講:愛己、愛人、愛物、惜物,熱愛和保護自然及環境,對人與人和世界的關係的認知。

仁愛之心首重愛己。

我們在給小孩講校訓的時候,我問他們:你們愛不愛自己呀?孩子們點點頭說:愛。

我說:你們是怎麼愛自己的呀?他們可能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楞了好一會兒,才有人開始回答,但也都答非所問。

我接著說:垃圾食品對身體有沒有好處?沒有。

練拳會不會讓你的身體更好、也更聰明?會。

那為什麼有些同學周末回家吃垃圾食品,每天早鍛鍊時又沒有好好練習呢?這是不是不愛己呢?還有一些人愛說謊、愛欺負別人,結果別的同學都不愛跟他玩?他做了有損自己名譽的事情,是不是也不愛己呢?幫他們打開思路後,他們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了,然後讓每個人輪流起來講講自己做的好與不好的地方。

當孩子們真正做到愛己的時候,不用教,他自然懂得要愛人了。

家長們都很驚訝孩子的變化,甚至有些家長因為孩子們的表現而汗顏。

有一個家長帶孩子回家經過小區門口的時候,保安不讓進,可能是新來的不認識,讓她做登記,家長急了,與那保安吵起來。

孩子說話了,媽媽你犯校訓了,你不愛人。

媽媽怎麼不愛人了?那個叔叔工作很負責任,你還罵人家,是你不對!

另一件事,在外面媽媽吃完了香蕉,皮拿在手上走了很久都找不到垃圾桶,就順手把皮扔在路邊較隱蔽的地方,孩子又說話了,媽媽您又犯校訓了,你沒有保護自然和環境。

媽媽在和我們講這些的時候,又激動又高興又慚愧!

小孩子,一旦規則意識建立起來之後,是非常較真的。

有一次,老師不小心踩到草,孩子們不依不饒,直到老師跟他們一樣接受了五百個蛙跳的懲罰才罷休。

不光如此,對於食物及其它沒有生命的東西物件,他們也不隨意糟蹋或毀壞。

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東西都來之不易。

在學堂,我們有自己的自留地,每個小孩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田,雖然只是非常微小的一塊。

也讓他們感受到生命在土地中產生的奇蹟,以及他們成長之路的艱辛。

學堂還養了一隻小狗,孩子們餵他、抱他、給他找玩具、給他洗澡、甚至要定時帶他出去方便。

如果有人做了一點對小狗不好的事情,都會受到大家的指責。

有過這種教育和經歷的孩子們,想要他們沒有愛心都很難哦!走在哪裡也都會受人歡迎。

3、責任心的培養

一提到責任心,人們自然會想到什麼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小孩子,他懂什麼責任。

恰恰相反,對那些大的空的道理,我們從來不去跟小孩談,我們要求的是為自己的所言所行承擔責任。

當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後,其他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孩子為了逃避責任,最常用的手段是:說謊。

孩子說謊的方式多種多樣,通常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或得到想要的東西。

我過年回家,家裡有一個小外甥,三歲多了。

小傢伙很聰明,但問題也一大堆,我們就想找機會治治他。

他在家鬧著要上兒童公園,我們說可以,但得自己走著去。

答應的挺好,出門沒多久就說腿疼,鬧著要抱的。

我們不理會他,他不走就丟下他,沒辦法只好跟著走。

到那兒剛玩一會兒就開始鬧騰,要喝「爽歪歪」,要做小火車。

我說,可以呀,你自己拿錢買,他說我沒錢。

我說,你有那麼多玩具,就拿玩具來交換吧。

於是,他承諾把他最喜歡的玩具送給我。

好了,該喝的喝了,該玩的玩了。

回到家,該兌現承諾了吧。

結果不給,還把玩具藏起來。

那不行,我答應的事做到了,你也必須做到。

把玩具拿來並當他的面放在我的箱子裡。

第二天,又把它拿出來玩一玩,再一次刺激他,讓他深刻記得這個教訓。

這就是在教給他要為自己的決定,自己的承諾承擔責任。

兒童有一個出自天性的愛好:就是強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剛落地時就會控制大人,這時他唯一的武器就是哭。

哭就表示餓了,拉了,不舒服了。

為了使自己稱心如意,他要別人順著他的心,要周圍所有隨從聽從他的旨意。

還有另一件事情表明他愛好控制,就是他喜歡把東西據為己有。

他要占有,他覺得在占有中實現了權利,而且以後又有權隨意處理他占有的東西,他就更高興。

這些問題在新進入學堂的小孩身上表現明顯。

他剛到一個新的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爭奪控制權,如果你輸了,你就失去威信;如果你贏了,從此他將臣服於你。

我們有個新來的小朋友叫果果,剛剛滿五歲。

每次媽媽送她來得時候,都會哭的撕心裂肺,媽媽走後就跟在老師後面可以哭上一天。

媽說每周來接一次,她要求兩次,媽媽答應了,就要求每天接。

媽媽只好騙她說可以,但又不來接,她就說媽媽說話不算話,鬧的天翻地覆。

看來,跟媽媽之間,是她在掌握控制權。

在學堂,老師稍微去安慰一下,就哭得更慘,求老師打電話給媽媽。

中間如有別的家長來看小孩,她也會利用機會找別人,給她媽媽打電話。

後來,我們就和家長溝通。

要求媽媽跟她開誠布公地談,而不是逃避或欺騙。

(先問她為什麼哭,哭是沒有用的,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同時要她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獨處或周末不回家)這樣兩三次後,她就不再哭鬧,而且很開心地待在這裡。

占有欲方面的表現:小孩喜歡把別人的東西裝在自己的口袋裡,當被發現的時候,他會說是別人送給他的,實在沒有理由可逃避時,他會說這是我不小心拿的。

大人很容易被這些理由所矇騙,頂多要求他把東西還給別人,或者交代以後可要小心一點,不然會如何如何,講一堆道理。

要知道,孩子沒有基本的生活經驗,他的記憶庫等於是空白,沒有經驗來與你的說教相對應。

說教過多,而沒有讓他為自己所做承擔後果,只會培養出一個口是心非,陽奉陰違,沒有責任心的人。

我這裡有三個家長的例子:

1、王**(對待錯誤視而不見,沒有追根究底。

一月不好退回);

2、崔**(說漂亮話,顯得懂事,什麼道理都懂,但要他承擔時卻耍賴,我聽話不行嗎?我認真學習?)學堂所有的孩子都一樣,每做一件錯事,都得承擔責任,——至少以後做人沒問題,有多大成就就不知道了;

3、寶寶(家長愛學習,吸收力強,孩子品行、學習一流)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同樣都是七歲,但孩子與孩子之間因為教育不同而差別太大,最後的成就自然也會天上地下。

4、上進心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我的孩子沒有上進心,不喜歡學習,就喜歡玩喜歡打遊戲,看動畫片可以堅持幾個小時全神貫注,一談起讀書就無精打采。

我覺得這是好事啊,如果一個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在一切行動上都漫不經心,那就完了。

但如果只是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遲緩而怠惰,在別的事情上又顯的活潑而肯用功。

那可能是他覺得讀書不是自願的,別的事情比讀書有意思,自然去想別的事情去了。

這個問題在我們學堂,處理起來非常簡單,我們通過一些例子來說明:

學堂有個小孩,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不學習,光知道玩遊戲,而且一玩就是一天不下來。

我跟這位家長說:你的孩子在學堂里的進步還是很大的,課上表現非常積極,注意力也比以前更加專注,遇到困難也不象從前選擇逃避或退縮,而是用心地一點一點攻破。

至於您說孩子在家不愛學習,更喜歡玩,這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正常的,就象張校長說過,小孩的本性就象水,他會朝著沒有阻力的低處流去。

在學堂,不學習就去練功、做運動、去幹活兒。

比較而言,學習是很輕鬆、很有趣的事。

在家裡,跟學習比玩電腦、看電視更有意思,更不用動腦子,他當然選擇後者。

如果孩子在家不願學習,做家長的首先得反省您給孩子創造的是怎樣的環境?

還有一個家長說,我一直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他好象對閱讀沒興趣,就直想玩網路遊戲。

我說:你是怎麼培養的呢?家長說:我給他買了很多書,什麼動物的,植物的,還有星際太空方面的,他自己也同意買,可就是不看。

我說:在家您和爸爸有沒有陪他一起看書呢?她說:我工作很忙,晚上回家看看電視;爸爸喜歡玩網路遊戲。

真是豈有此理,一個看電視,一個玩遊戲,卻把孩子關在屋裡看書,憑什麼呀?

張老師自己喜歡讀書,小孩在家裡沒事可干,也學著爸爸的樣子,在書架上找本書來看。

看多了,他會找到讀書的樂趣,自然不用家長費什麼心了。

可見,培養孩子的上進心,首先得有一個好的環境。

如果家長做不到呢,那也很簡單,就把孩子放在學堂,一個月或一個學期接一次。

現在已有很多小孩周末不回家了,他們在這裡的學習生活非常充實,自己也很開心。

其次,讓他通過對比,體會到學習是最輕鬆、最快樂的事情。

張老師調整過一個12歲的女孩,在學校里成績很差,對學習沒有熱情,而且對人兇巴巴的,好象別人都欠她似的。

後來通過張老師指導,對她做了心理方面的調整(調整的過程非常精彩),斷掉了她的後路。

加上一個月的體能訓練,接下來兩個月都不讓她學習,除非完成背誦羊皮卷的任務,而且要十卷連起來背,滾瓜爛熟才能過關。

這樣,從身心兩方面調整後,她對學習是如饑似渴、異常珍惜。

每個周末老師布置的任務她都是超額完成。











直到現在,她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甚至做事始終保持積極高漲的熱情。

同時也樂於助人,小孩子們都很親熱地叫她「姐」!

再次,如果孩子對一件事物很沉迷,比如沉迷遊戲、看弱智電視,很難自拔,又該怎麼辦呢?處理方法也很簡單:要想孩子不玩遊戲,就讓他把遊戲玩個夠。

人們一般認為:玩遊戲是玩,讀書才是用功。

實際上,挑選合適的遊戲讓孩子玩,可訓練提升他的思維力,手眼協調和快速反映能力等等。

所以,學堂給孩子們開設遊戲課。

人有逆反心理,對於被禁止的事情,反而會產生興趣。

家長反對玩,孩子就背著家長偷偷玩。

如果一直壓抑,遲早有一天他會逃出控制,他會更加肆無忌憚。

象現在很多大學生,沉迷網吧,徹夜不歸,更別談學習了。

把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做夠,而且還有規定任務,另外還要在一旁監督,他會討厭死了這件事,然後把你想讓他做的事情作為獎勵給他,他會非常感激和珍惜。

我們學堂就曾經拿遊戲來訓練過小孩。

小孩剛開始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待他確定後,非常興奮,居然有這麼好的事情呀?但是要有條件的哦:每天要求過一關,打過去就有飯吃,打不過就只能喝水。

第一天,積極性很高,但可惜到晚上的時候也沒過關,當然是沒有飯吃嘍;第二天,就有一點懈怠,看著他時還比較用心,老師一離開他就開始偷懶。

這時就又有新要求了,發現在偷懶,就出去跑步,他發現跑步挺累的,還是認真打吧。

終於過了第一關,老師說你只完成了昨天的任務,今天打過第二關才有飯吃。

他不願意了,跟老師討饒,讓我去學習吧,我不想打遊戲了。

這還早呢,過了第八關才考慮是否獎勵你去學習。

就這樣進行了十好幾天,終於能夠打通關了。

這中間,不斷在與他進行各種各樣的較量,因為逼著人去干一件他很反感的事情也是很痛苦的。

但結果是很可喜的,首先是他對遊戲已沒什麼興趣,其次,是對於老師獎勵他和別的同學一起學習很珍惜。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更不敢讓小孩把學習當成他的任務,也不要把讀書看成工作。

孩子很小就熱愛自由,之所以對某些事情感到厭惡,只是因為他們是被人強加的。

讓孩子把學習當成遊戲或消遣的一部分。

讓他們感到學習是體面的,有樂趣的,或者把它當成一種獎勵,他就不會厭惡學習,甚至會主動要求學習。

如果要孩子有上進心、愛學習,必須激發他的內在動力,讓學習成為他自己想去做的事情。

關於德行方面的四個心就講到這裡,如果一個孩子能做到這些,一定是我們學堂優先考慮的。

年輕人們不僅要拿這些作為自我完善的標尺,而且也可作為我們的擇偶標準,不具備這四個心的人是不值得託付的。

原題:給家長的建議

作者:今日學堂 宋曉莉

日期:2008年11月

優秀平台推薦:

藝術新青年:yishuxinqingnian

西安我的城xianwodecheng

一杯茶yi_bei_cha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