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從嬰兒時期養成,你錯過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點擊上方↑關注」機器人領先科技「,天天都有好文章!
曾經有人問,學心理學的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其實沒有誰能主宰孩子們的命運,包括老一代的那些傑出的心理學家們。
至少,心理學能幫助我們離「懂孩子」更近一步,在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會有更多的頭緒,而不是像一隻無頭蒼蠅亂轉。
幼兒說今天整理了心理學上的十大親子因果關係規律,幫你更懂孩子:
▷小時候爸爸幫忙洗澡的孩子,未來社交能力會更強。
英國心理學家霍華德.斯蒂爾曾經長期跟蹤過英國當地的100個家庭,記錄孩子們從0歲起經常是哪個大人給洗澡的,在這些孩子14歲那年,實驗人員通過調查問卷了解這些孩子的社交情況。
結果發現了一個規律:那些童年時期從沒讓爸爸洗澡的孩子中,30%會經常跟同齡孩子有衝突;而那些童年時期平均每周讓爸爸洗澡3~4次的孩子,他們跟同齡孩子的衝突只有3%。
研究人員認為,孩子們除了在肌膚接觸中獲取安全感外,爸爸們剛毅、理性的處事方式給孩子帶來了穩定的情緒,孩子懂得更理性地對待人際衝突。
▷父母從小陪伴並親自早教的孩子,智商將至少提高29分以上。
兒童心理學家Harold M.
Skeels曾經研究過一些孤兒院和福利院的一些孩子。
其中他對25名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這些寶寶從2歲前已經被送到孤兒院,是因為智力落後被父母遺棄的。
後來孤兒院將其中部分被認為狀況太差的送到了福利院。
這幸運的25個孩子後來被不同家庭領養。
這些家庭的養父母充滿愛心,給孩子愛和關注,還像普通兒童那樣給予智力刺激。
後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孩子們的智商普遍提高了29分以上。
孩子們由於父母的陪伴,會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並且父母親自給予孩子的智力刺激是最簡便、高效和具備持續性的。
孩子成長最好的老師,原來便是父母自己。
▷孩子從小按需餵養,會養成主動性格;規劃餵養,會養成被動性格。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Dollard,J.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那些嬰兒時期採用不同餵養方式的寶寶,到他們稍大時會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心態。
值得注意的是按需餵養型的孩子和規劃餵養型的孩子。
其中按需餵養便是孩子肚子餓哭鬧時父母根據寶寶的需求不定時餵養,規劃餵養便是父母每天固定寶寶的餵食時間餵養。
那些總會第一時間被滿足飢餓呼喚的孩子,長大後在跟人交往方面顯得積極主動,而那些歷經飢餓拒絕和挫折的孩子,長大後在跟人交往會較消極和被動。
▷2歲開始如廁訓練將在3周內取得成功。
兒童心理學家Michael Luxem認為,父母訓練孩子如廁不要太著急。
那些過早訓練孩子如廁的父母總會經歷失敗和煎熬,比如那些在寶寶1歲半或更早訓練如廁的父母,他們會經歷至少10周的失敗。
如果太遲如廁訓練,比如當孩子上幼兒園還不懂,便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但那些在孩子們剛好2周歲時進行訓練,常常會在3周內取得成功。
▷從小常聽父母朗讀或父母陪伴閱讀,6歲時閱讀理解能力比同齡人高出1年水平。
加拿大早期讀寫專家維多利亞.珀塞爾.蓋茨召集了當地一群5歲兒童,並按照5歲前是否常閱讀或常聽父母朗讀分成了A組B組,繼而讓兩組孩子在實驗人員面前通過講一個故事介紹自己。
結果發現那些從小常聽父母朗讀或父母陪伴閱讀的孩子,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更強,詞語豐富程度更高。
另外,心理學家魏森貝格Weisenberg通過研究同樣發現,那些經常聽故事、閱讀故事的孩子,他們的大腦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亞大學教授Abraham
Tesser認為,那些家庭兄弟姐妹能力或天賦相差較大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的關係不會太好。
比如哥哥在學校總是考第一名,弟弟成績差很多,那么弟弟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如果父母更偏愛哥哥,那麼便會激化了兄弟間的矛盾。
又比如妹妹跳芭蕾舞非常好,甚至常常獲獎,姐姐雖然也接受了同樣的學習卻動作笨拙,容易讓兩姐妹間矛盾連連。
這是因為能力差的孩子在對比下自尊心較低。
▷常玩「一鍵型」發聲/閃燈玩具,會導致孩子性格急躁。
韓國教育諮詢專家朴民根在長期的跟兒童接觸和研究中發現,現代孩子的性格越來越急躁。
比如表現在出門等待父母時不耐煩地催促,等待吃冰淇淋或其他零食時不願多等待1分鐘,連在穿褲子時小腳丫卡在褲管也會生氣……那是因為家庭中大量「一鍵型」發聲/閃燈玩具泛濫,比如一按就會「吼吼」叫的電動狗,一按就會亮燈的玩具鼓等。
孩子在這類玩具的縱容下養成了即時滿足的心理模式,久而久之便帶來急躁性格。
▷6歲前背誦古詩詞或文章,未來再記憶速度會提高25%。
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Harold E. Burtt的研究中,有一位男孩在3歲時背誦一篇從未接觸過、也不懂任何意思的希臘文,在這個孩子8歲時,心理學家想知道孩子是否還記得這篇文章。
結果發現孩子再次背誦這篇希臘文時,記憶速度快了25%。
那是因為記憶存儲只增加不會減少,時間長了記不起,那是因為提取強度降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