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的要不要「逼」孩子學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上周老劉去一個做少兒興趣班的培訓機構做管理講座,講座結束之後,在門口看到一個大概五歲左右的孩子在哭鬧,家長是一位女同志,原因是孩子之前覺得對畫畫有興趣,但進入興趣班之後,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練習,讓孩子感覺不到樂趣,自然就不想來了。

被家長拖來之後,就在門口哭鬧,不肯進教室。

那麼,做家長的碰到這種情況,是要讓步妥協呢,還是要逼一逼孩子呢?

(2)

大概是西風漸進的緣故吧,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對話,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

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事實上,老劉看到的卻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尊重」變味成了「遵從」。

孩子表現出對舞蹈、美術、音樂等感興趣的時候,馬上給孩子報了名,不能委屈到孩子。

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之後,又由著孩子的性子,不想學就不學,孩子快樂就好。

「不要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快樂就好」,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事實上,則是對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負責任——反正我是按照你的意願來做的,將來埋怨不到我。

學習這個事情,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剛開始都是興趣引發的,比如成人自考這個事情,凡是報名的,都是有雄心壯志,覺得自己肯定能考到本本的。

而實際統計,最後能拿到本本的不超過20%,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沒辦法堅持下來。

成人況且如此,何況兒童呢?

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經過最初的一段新鮮感之後,必然會進入一個高原期,這個時候,學習就變成了一種折磨。

如果能突破這個高原期,堅持下去,折磨捱過去了,興趣變成了特長,特長帶來享受,享受得到了樂趣,樂趣又會成為繼續深入學習的驅動,由此良性循環形成。

從孩子的天性來看,幼年期剛好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對周邊的新鮮事物都很容易產生興趣,但要想僅靠興趣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並堅持下來,基本沒任何可能。

當學習進入枯燥乏味的階段時,做家長的如果不「逼」孩子,孩子就會「不想學就不學」,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東一下西一下,永遠無法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

(3)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這不意味著什麼都讓孩子做決定,因為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見識和能力做出合適的決定。

如果什麼都聽孩子的,還要父母幹什麼?

沒有為人父母的人,大部分都會想當然的認為,父母應該成為自己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意見,絕不逼孩子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而當你做了父母之後,你一定要清楚: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必須要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甚至要逼迫他們做不願意做的事,尤其在學習方面。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必須要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龍應台寫給兒子的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某個平凡人的真實經歷:

小時候我因為看了電視上演奏家的演奏,腦子一熱開始學小提琴,後來發現學小提琴非常枯燥,每天都是練習音符,當時也有人對我媽媽說不想學就不要讓兒子學了,我媽媽說他現在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喜歡不喜歡的概念,他所謂的想學不想學都是看心情,一定要學。

今天我特別喜歡拉小提琴,每次學校的晚會和活動都上台表演,我也從沒有覺得我媽當時逼我學小提琴是剝奪我的快樂,恰恰相反,堅持後,今天覺得拉小提琴很快樂,如果不學才是不快樂!

在孩子學習遇到瓶頸期時,不能由著孩子,說放棄就放棄,為人父母的應該擔起責任,付出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度過枯燥乏味的瓶頸期,直到孩子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4)

當然,家長的「逼迫」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老劉能想到的思路有這樣幾種:

1、讓孩子當老師來教我們,讓孩子當小教練,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能讓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會更加認真(因為要回來當教練),也會讓孩子非常有成就感。

這樣學習起來就輕鬆了。

2、以退為進,用虛實相左的辦法實現反刺激。

舉例:孩子在某個培訓科目有一定進展之後,家長把這個孩子認可的特長作為懲戒性條件來要求孩子,強調如果影響到學業,就要取消其參加培訓班學習。

這個辦法對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比較管用。

在孩子對某項學習很感興趣的時候,用它來做懲罰的條件,反而讓孩子更加珍惜這項學習的機會。

3、陪伴孩子,找出問題和解決辦法,陪伴和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起努力堅持下去,父母是孩子堅強的後盾。

有條件的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

4、在孩子想放棄時,除了要鼓勵孩子,父母還要有清醒的頭腦,不可貪多嚼不爛,要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注意分清主次、勞逸結合。

5、該狠心的時候要狠一點,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妥協,要讓孩子明白,就算了哭也沒用。

如果孩子一哭鬧就答應孩子的要求,以後一旦他遇到不想做的事情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逃避,孩子能不能堅持下來,很多時候要看父母能不能堅持的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