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了老師的「眼中釘」,媽媽該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康妮媽咪
康妮媽咪有一個乖巧懂事、能力超群的女兒——丫頭,被上海排名第一的初中錄取,並成功考進最強理科班,是女孩里不多見的牛娃。
但是康妮媽咪一點兒不雞血,也不是虎媽。
她在丫頭的成長道路上,是怎樣思考?怎樣「用力」?怎樣保持淡定的?一起來分享她成功的教育經驗。
朋友的兒子,小名元元,今年小學二年級。
從小個性活潑,熱愛運動,思維敏捷也明事理,家庭教育環境也一向民主開明。
幼兒園時期,元元就在各種校內校外活動中獲得了不少榮譽,深得老師們喜愛。
更可喜的是,幼升小時,朋友一次性接到四大優質民辦名校拋來的橄欖枝,令所有認識的人都羨慕和稱讚不已。
元元目前所在的學校以治學嚴謹聞名,初入學校,重頭戲便是給孩子們「立規矩」。
提倡課間休息時,不能在教室走道,和外面走廊以及操場奔跑打鬧。
一向熱愛體育和奔跑的元元不適應了,隔三岔五被老師打小報告,說他不聽話不懂規矩,要求家長嚴格教育監督。
上周,據元元回家告訴媽媽,上課的時候老師在批評一個同學時,用了比較好笑的詞語,同學們頓時哄堂大笑。
他當時沒有聽清楚,所以轉頭問同桌老師說了什麼,沒想到運氣不好被老師逮住了。
老師叫元元站起來問他怎麼回事兒,元元據實以告。
接下來老師突然發飆,說老師在批評同學,你卻在下面交頭接耳,你眼裡還有老師嗎?小傢伙一時不知所措,覺得委屈,想要為自己辯解。
誰知道老師更生氣了,直接把他「請出了」教室。
當天中午,朋友就收到了老師電話,要求他們夫妻二人儘快去學校,和老師面談。
朋友和老公誠惶誠恐地趕到學校,聽完老師敘述兒子的「戰績」後,回到家中都心情沉重,無比失落。
他們一直引以為榮的兒子,突然之間在這位新老師口中的反面典型了。
而最最讓他們鬱悶和為兒子感到不平的是,通過老師和孩子兩方面的說辭,他們發現,這些所謂觸犯學校規矩的「嚴重」行為,不過都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兒。
用當下孩子們的流行話說:這就尷尬了!不是嗎?
朋友告訴我這件事兒的時候,情緒很激動,傷心之處,竟滿目含淚。
我感同身受,也很理解她的心情。
其實,丫頭進入現在的學校,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
雖然不小心混進了這所知名學校的特色班,因為從未定位過想要走競賽之路,丫頭的數學底子,和班級里一幫子,在這座城市裡,可以號稱大牛的數學嬌子們放在一起,可謂捉襟見肘。
這學期剛開學後沒幾天,數學老師突然加大作業量。
比起同年級其它班級,他們班每天多出一張足足4頁的數學試卷,你沒有聽錯,每天多一張。
而且,難度不輕。
對丫頭來說,這項多出來的作業耗時2個小時絲毫不為過。
丫頭開始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
她平素因為追求精緻,作業速度與其他同學相比,已經慢了不少,加上白天的休息時間,還有各種必需參加的班級活動,一時間竟然連最基本的作業都應付不過來了,著實有些苦不堪言。
我還記得很清楚,那個周末我帶著丫頭在必勝客吃飯,談及老師批評她沒有及時完成作業時,丫頭一下子趴在桌子上,啜泣不已。
聽得為娘我一邊連連安慰,一邊心疼不已。
最令我心塞的是,這位年輕的老師,在一段時間裡,動輒在課堂上當眾批評丫頭,且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
這對自尊心極強,又因為數學不理想開始失去自信的丫頭,更是雪上加霜!
我開始了和老師的溝通,但效果並不如意。
我發現,這位從教時間尚短的老師,並不了解丫頭的實際情況,更無暇也沒有耐心,去關注個別孩子的心理感受。
他更多的眼光,集中在了每一次數學考試後的分數所反應的「客觀事實」上。
不管願意不願意,作為媽媽,我們一定會遇到孩子和外界產生矛盾的時刻。
一方面為孩子們身處其中所承受的煎熬而心痛不已,另一方面又得提醒自己,必須理智和冷靜思考,面對這樣的現實,並幫助我們的孩子儘快順利度過這樣的低潮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從來不是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社會裡,教會孩子堅強地面對各種「委屈」,逐步建立一顆自信而強大的內心。
我今天所要探討的,就是孩子們在家庭以外,尤其是學校里遇到了「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情形,心裡充滿了委屈,家長應該做什麼。
一、讓孩子們把委屈說出來
很多孩子因為年齡小,不會表達。
有些孩子也因為老師和家長都比較嚴格,所以也不敢表達,總覺得被批評就是自己的錯,導致在外面受到委屈卻不說出來。
殊不知,這些負面情緒長期積累,勢必造成孩子們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心理創傷,並影響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不要只知道講道理,壓抑孩子的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通病是,聽完一件事情之後,急於「講道理」,想要第一時間闡述自己或者糾正孩子的觀點。
事實上,我們第一時間講道理,對孩子的表達有壓製作用,大蓋帽一旦扣下來,孩子連自我辯解的機會都失去了,會直接認為自己就是錯了。
如果換位思考,成人遇到這樣的事,也難免處理不好,也可能犯不應該犯的錯誤。
孩子還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應該,也是情理之中。
家長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於孩子,更要少講「你本來應該那樣做」,或者「你以後應該那樣做」。
三、引導孩子表達對這件事的憤怒
孩子們真的受到了委屈,第一時間的情緒一定是憤怒,壓制憤怒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在家校關係上,作為弱勢群體,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表現,影響老師今後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會對孩子的憤怒情緒加以化解,或者壓制,不鼓勵孩子表達憤怒,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一旦我們走入這個誤區,孩子們可能表面聽話了,內心卻開始變得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以致於從今往後消極怠工,學習不專心。
四、鼓勵孩子主動找老師溝通交流
如果可以,引導孩子事後主動找老師溝通,這將是化解委屈的最佳途徑。
絕大多數老師都是通情達理,和樂於溝通的,即使他們真的認為孩子言行上有失。
可孩子們主動溝通的勇氣和態度,很容易化解老師們生氣的情緒,而心平氣和的老師,也一定會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可以及時消除孩子的委屈和不滿。
丫頭告訴我,有一次她被老師課堂罰站之後,課下第一時間去了老師辦公室,告知當時的具體情況,和自己的想法,立馬和老師達成了和解,老師也給了她一個她覺得可以接受的說法。
五、必要的時候請勇敢地為孩子站起來
如果客觀上真是老師傷害了孩子,孩子自己也無法化解,媽媽就需要站到孩子一邊,做孩子強大的支撐,而不是顧忌太多,迴避接觸校方。
找學校不是為了搞事兒討說法,更不是為了挑戰學校和老師,而是尋求合理的家校配合方式。
最重要的是,這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尊嚴。
一方面,我們必須要有冷靜的態度去和學校溝通;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讓孩子及時了解事情的解決情況,消除孩子心靈上的負面情緒。
我們的實際行動也是為了指導孩子該如何有效化解「委屈」,並在這一過程中慢慢學會判斷和思考,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的心態。
告訴孩子,每個人不可能要求別人總是全方位地接受,和包容自己的一切。
雖然他還小,但也是社會的一員,而我們身處的環境是由周圍的人構成的,這就需要我們去遵守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告訴孩子,當我們確實是被誤解了,不管別人如何看待,唯有自己強大了,才能面對一切困難,並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告訴孩子,做好自己,一切就會大不同!
寶寶打人,到底該不該制止?
不滿3歲的寶寶打人,其實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感情,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所以,當寶寶第一次有攻擊性行為時,父母不要去鼓勵他,也不要過於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