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眾博閱觀點:讓孩子「自己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它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為孩子將來獨立生活、成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但是,在重智育的今天,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常常被忽略。

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差,是因為孩子們的懶惰不願動手做事嗎?其實不然,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動手。

「做」是他們鍛鍊的機會。

孩子一會走就有幫助媽媽們的願望,2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東西、跑跑腿,3歲的孩子自立願望非常強烈,什麼事情都想去干。

但是他們還太小,能力有限,常常會把事辦糟。

這時,家長就應鼓勵他們試一試,不要一味責怪或制止他們的行動。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都是怎麼做的呢?下面這些建議可以供你們參考:

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

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願意堅持以外,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不是幫爸爸媽媽做。

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儘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

」如果孩子撒嬌,不願意自己做的時候,也要堅持到底,讓他明白他長大了,以前爸爸媽媽幫他做的事情現在該他自己做了。

家務活是家庭中的事務,是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關的。

適當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做家務活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意識。

不過,分配給孩子的家務活應當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比如,分配給2~3歲的孩子收拾玩具,幫助傳遞一些小物品;分配給4歲的孩子擺放碗筷,幫大人拎包;分配給5歲的孩子自己取食物吃,做一些簡單的衛生清理工作;分配給6~8歲的孩子存取衣物、接待小客人等。

能力是在過程中得到發展。

孩子只有更多地參與到個人事務的處理過程中,才能發展他們的個人事務自理能力。

專家分析

獨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

為了改變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狀況,讓他們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父母應該捨棄那種過分的溺愛之情,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放手讓孩子嘗試生活。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物質方面是富裕的一代,而在人身自由度方面卻受到很多限制。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機會與義務,使孩子漸漸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不懂得體諒和關心他人。

因此,父母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動,要尊重他們「自己來」的願望,凡是孩子自己能辦的事都要讓他自己去嘗試。

嘗試是孩子學著獨立的開始,是孩子邁向自立的第一步。

還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從小學會鍛鍊,至少不要在他跌倒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將他扶起,而要讓孩子自己獨立地站起來。

憐子之心,人人都有。

但是愛憐不能缺乏理智,不能愛得太盲目,父母能夠替代孩子一時,卻無法替代一世。

只有早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用自己的腳走路,才是正確的選擇。

比如,孩子學著切菜,父母不必擔心他會割破手指,在旁邊看護著,只要教他方法,讓他練習,自然就學會了。

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架、書桌,自己布置房間,有條件就讓他單獨睡覺。

只有父母「離開子女」,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作為合格的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教會他們生存和生活以及創造的能力,而不是滿足、嬌慣或溺愛、放縱,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才是真正愛孩子。

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挫折對每個人都是難以避免的。

父母不可能永遠扮演孩子的避風港,為孩子提供免於傷害的保護。

孩子需要接受挫折的考驗,需要經歷失敗的洗禮,才會逐漸適應生活、適應社會。

在孩子的嘗試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會給孩子一種平凡而真實的教育。

我們不必擔憂孩子會因為一次被水燙疼、一次將衣服穿反、一次把碗打破等,就不願進行新的嘗試。

這正是挫折賦予孩子的未來本錢,它可以讓孩子懂得做事要毫不氣餒、再接再厲、永不放棄,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成功的喜悅,在未來的日子裡笑對人生。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大膽、能幹的孩子,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應對方法

◆提供機會,讓孩子盡情體驗。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讓3~6歲的孩子自己去決策,自己去做了,比如進餐、選衣服、分配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間、收拾房間等等。

在做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成長。

爸爸媽媽可以成為幕後的把關者。

◆營造寬鬆的氛圍,學會耐心等待。

成長需要時間。

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卻被別人討厭;再或者想下棋,卻亂走一氣。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時間。

當他嘗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

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那麼請早點叫孩子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

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

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

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會成長得很好。

◆要求積少成多,讓孩子逐步獨立。

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難度也不一樣。

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一樣一樣地學,逐漸增多。

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讓孩子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孩子就漸漸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

個人事務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後,坐下來,把腿伸進褲腿里;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別人協商,想辦法徵得同意,而不能搶;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應的規則。

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方法引導是必要的。

作者:王占偉

北京博眾博閱啟閱研究院院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柒和關係系統創始人

中國家庭教育指導站奠基導師

青少年勵志成長訓練營 主訓導師

「讓中國家庭教育動起來」公益巡講發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