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麼勤快,難怪孩子會那麼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看了一段話,感觸頗多!!
美國的教育理念一直領先世界,美國家長也們普遍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
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
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蔔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
」
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
」
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說:「穿上這件白的。
」而是以商量的口氣說:「你看穿這件白的好呢,還是穿那件黃的好?」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
在美國,父母從不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沒出息。
因為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當眾對孩子指責會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在中國……
孩子上學,早上催促孩子起床,幫他整理書包,晚上陪他讀書,檢查作業,輔導功課。
孩子出去玩,你不能去做這個,不能去做哪個,生怕孩子出點什麼事,孩子反而不能親身試錯,對某些出錯誤反而更加好奇。
父母為他忙前顧後,然而孩子卻不領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績並沒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績與自己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究其原因,根源還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由於父母「太勤勞」,反而養成了孩子的惰性,由於太關注他的學習,他反而變得沒有責任感和自覺性,學習目標不明確,以為是為大人學的,對大人產生依賴性。
長此下去,很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是保證優秀成績的關鍵,是將來成材的前提,是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保證。
看著這麼多父母為「小皇帝」、「小公主」們鞠躬盡瘁,我真心覺得這是一種病態。
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反而勤了。
我是這麼覺得的!
我見過這樣的兩個媽媽:
1
急躁躁的母親,慢吞吞的閨女
媽媽是急脾氣,做什麼事情都風風火火,可這一點卻絲毫沒有遺傳到女兒身上。
小時候,追著餵飯。
長大,催著學習。
一說讓她寫作業,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
動動這兒,動動那兒,就是不能專心寫作業…每次陪女兒寫作業就像「打仗」一樣,最後都氣得我一肚子火。
其實孩子的作業量並不大,女兒班裡的很多同學,放學前都把作業完成的差不多。
偏偏女兒,幾道應用題都要磨磨蹭蹭寫上1、2個小時。
原本想,花的時間長點,正確率高就行。
可是,每次看她被批改完的作業都發現一大堆錯誤!
唉!我怎麼遇到這麼一個讓人操碎心的「冤家」呀!
2
過分溺愛下的孩子
兒子不愛吃飯,每次吃飯都要講一堆好聽的好看的,
有一次,他在看動畫片,光著腳在地上站著,鞋也不穿,飯也不吃。
出於怕孩子著涼挨餓的原因,上前又親又抱,說著今天的飯菜可好吃啦,都是你愛吃的菜,快過來吃吧,一會都涼了。
可孩子依然在不動聲色看電視,似乎並沒有發生一樣,於是媽媽說快吃飯吧,下午我們去玩,你說你想去哪玩,媽們都帶你去。
或者你想吃什麼,媽們帶你去買,你說你想幹嗎?媽媽都答應你。
一直到最後,孩子都沒有動,只說了一句我才不要吃這些,我要出去吃好吃的。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孩子不能太寵,要鬆緊有度,」家長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動聲色地讓孩子從勞動和摔打中鍛鍊出自主能力,只有他知道太著急做錯了,你做的一切是為了他好,孩子才能快速成長。
這樣的「懶」媽媽、「懶」爸爸勝過大包大攬的"好「媽媽、「好」爸爸!也許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會讓孩子暫時沒有任何危險,但是長此以往對孩子將是百害而無一利!所以,試著做一個「懶」父母會讓你收穫一個面目一新的孩子。
▼ ▼
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不要太勤於指導,而要學會發現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哪些是有助於孩子獨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達不到而需要幫助的。
移開呵護的羽翼,讓他自己去飛翔,唯有這樣,雉燕才能練就一雙堅強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的獨立能力。
勤教育不見得有效,要看在什麼方面勤。
如果勤於嘮叨、大擺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於尋找方法和對策,並能有效實施,這才是值得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