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常說:他還是個孩子!熊孩子就免了一切懲罰!他們認為自己可以肆意的調皮、哭鬧、惡作劇、出言不遜、目中無人....把自己當國王。

孩子的一切行為習慣大部分源於家庭,他們的惡習大多是被父母慣養出來的,當初對孩子有多麼溺愛,現在就有多大的傷害。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改變自己的教育心態,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起來看看父母有哪些行為習慣需要改變!

1 特殊待遇

現在家庭中,孩子是最「寶」貝的人,他們的地位已經躍升為第一。

父母習慣性的會把最好的玩具、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首先給孩子,於是孩子就認為:好東西先給我,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樣的教育往往會養成孩子自私、占有欲強、沒有同情心,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照顧他人的性格。

2 包庇袒護心理

在孩子犯錯時,父母常常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

比如:爸爸管教孩子,媽媽心疼的喊「他還小!」;父母管教孩子,爺爺奶奶心疼的護著「他還只是個孩子」!!

孩子犯錯後,就這樣被慈父慈母袒護包庇過去了,以致於他們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引導,總以為犯錯會有「保護傘」罩著!對孩子來說,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

3 以孩子為中心

孩子吃飯、睡覺、學習、玩耍等無時無刻不被大人們包圍著,一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那裡。

家裡的親戚來了,往往也是拿孩子嬉笑逗樂個沒完。

孩子就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要圍著自己轉。

在此環境下,孩子很容易養成驕傲、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他們會習慣性的不考慮禮節,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的胡鬧,給他人造成不舒服的感覺。

4 孩子的需求都滿足

很多父母,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給零花錢更是闊綽。

孩子的願望一般很容易滿足,其實這樣會養成孩子不珍惜錢財、不理解他人的辛苦、更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5 孩子自我管理差

孩子學習、玩耍、日常生活等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

父母對孩子熬夜、睡懶覺、亂吃零食、沒日沒夜的玩等不良習慣均不加制止。

長久之後,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個作事沒有計劃性,缺乏上進心的人。

6 父母代辦一切

關於「要不要讓孩子勞動」的話題,自始至終都在爭議中,許多家長不捨得讓孩子勞動,更藉口「孩子還小」、「讓他做事還不如我自己做簡單呢」,然後包辦替代一切。

孩子成長路上,沒有勞動的意識,很容易形成養尊處優、不愛勞動、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動手能力差的性格。

7 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孩子磕著、碰著、摔倒、哭鬧、不吃飯、不睡覺等,父母立馬用哄、騙、逗孩子開心等方法來安慰孩子,這樣真的對嗎?有的孩子摔倒了,會一聲不吭的站起來繼續玩耍,而有的孩子非要等到父母把自己拉起來才行,這就是孩子不同性格養成的原因。

有些父母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把孩子培養成膽小怯懦、極度依賴父母、不懂得自食其力的性格。

8 骨子裡的溺愛

孩子不吃飯、不睡覺、故意挑釁父母,父母往往遷就孩子,最後通過哄、騙、錢財妥協等方式來滿足孩子的要求。

長期下來,孩子會養成自私、任性、不擇手段等不良性格。

做父母的,為了孩子的長久發展,請不要過分溺愛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培養出具有健康性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溺愛孩子最常見的8種形式,看看你占了幾條?

俗話說「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就是說家長教育孩子時不能太溺愛孩子。愛孩子是應該的,但一定要有度,愛過了頭就不好了。那些被溺愛的孩子,會覺得大人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孩子不會理解大人的付出...

你也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嗎?

導讀:父母們都知道「溺愛」的危害,可是很多家長卻分不清「愛」與「溺愛」的區別,父母們總是認為「溺愛」只是我們給予了孩子過多的「愛」,只要多的不過分就無傷大雅。今天我來告訴家長們,其實「溺愛」真的...

七種溺愛做法,易導致孩子性格缺陷!

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以下7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每個家庭可能都會遇到一些,...

孩子行為偏差,都是家長溺愛惹的禍

適度的疼兒童是一件好事,但由於少子化的關係,現在爸爸媽媽都把小孩子當作寶,捨不得東捨不得西,就讓孩子嬌生慣養,行為上、習慣上出了很大的紕漏,這也是我們社會出現的一種問題,一起看下去。一、兒童不良...

論「熊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熊孩子」,這個詞肯定不覺得陌生。面對別人家的「熊孩子」,是不是會有「如果是我家孩子,早就要被打了」的心態?那面對自己家的孩子呢?是不是也是「熊孩子」呢?論「熊孩子」是怎樣養成的,我們看看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