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拒絕」去幼兒園?全是分離焦慮在作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飛快地流逝,相信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感受:昨天寶寶還是個嗷嗷待哺的「小不點」,今天就已經長成了大寶貝,要準備去幼兒園了。

孩子的成長是讓人喜悅的,但這一過程中的煩惱也讓家長們頭疼不已。

很多孩子在剛開始要入托、入園之前都會出現哭鬧、抗拒、情緒崩潰的情況,這一棘手的問題一度成為寶媽們聚會時老生常談的話題。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在要和父母、親人分隔的時候出現情緒波動、抗拒的表現和為,是分離焦慮的體現。

分離焦慮是指和親密的撫養者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

這一現象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

比較小的寶寶,會緊緊抱著父母不放、害怕、容易哭鼻子等;大一點的孩子,會有害怕恐懼的表情、情緒極其不穩定、大叫大鬧、賴皮等。

有的「虎媽」會強制性的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覺得哭幾天鬧幾天就習慣了。

其實這樣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產生很大的影響。

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在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他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幫助寶寶避免、克服分離焦慮十分重要,寶媽們可以試著按照下面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讓他們不再「害怕」幼兒園。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們成為「小大人」。

如今孩子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大部分都有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多重寵愛。

所以孩子的自理能力往往令人擔憂。

過度的保護會導致過度的依賴,在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分離焦慮。

所以,把孩子當「小大人」來養,多讓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觸,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鍛鍊他們的自理自立能力。

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鼓勵寶寶分享自己的玩具等等,注重培養他們與人相處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引導寶寶自己洗手、吃飯、上廁所、睡覺等,切忌著急,孩子的成長需要耐心。

很多時候,焦慮的產生只是因為能力的欠缺,當孩子生活技能足夠,自理能力滿分的時候,也就不會總是想要找媽媽、找家長了。

培養對幼兒園的好印象,讓孩子期待嚮往

在即將送寶寶入園之前,要經常給孩子營造「幼兒園是一個舒服有趣的地方」的印象。

告訴寶寶,幼兒園的老師會像媽媽一樣照顧你,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遊戲,還有更多好玩的玩具和設施等等。

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提前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一下,這樣可以做一個更好地心理準備,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

另外,在寶寶剛開始上幼兒園的一段時間裡,每次接放學時,可以不著急回家,陪孩子在幼兒園的滑梯等遊樂設施上玩一會,增加他對幼兒園的好感度。

在孩子玩的開心的時候,您可以提示該回家了,並答應他明天再來這裡玩,這樣第二天來上幼兒園也會有動力。

建立和老師、小朋友的依戀關係,獲得安全感

大人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都還需要適應,何況一個幾歲的孩童。

面對陌生的老師、小朋友,孩子有抵抗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離開了日夜陪伴的親人,肯定會產生不安全感,所以培養一種新的依戀關係,讓孩子覺得跟著老師是很安全的就很重要。

爸爸媽媽們平時可以經常對孩子講老師的好,比如多誇讚老師善良、幽默,有愛心,多才多藝等等。

接送孩子的時候,多和老師親切交流,讓孩子覺得老師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

 

放學回家以後,要及時了解寶寶的想法。

以聊天的方式,讓孩子說說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什麼。

對於孩子說的有趣的地方,家長可以「浮誇」點說:「幼兒園這麼好玩啊,聽得媽媽(爸爸)都想去上了。

」這樣的反應會讓寶寶更想去幼兒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