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媽媽的手":我們還能擁有彼此多少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人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

都想被孩子愛著

也唯有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我們才知道

父母曾經對自己的愛有多深

孩子長大,我們變老。

流年帶走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

時光不語,舊照片上,依舊是人面桃花。

照片之外,母親的白髮,那麼的親切,又那般的紛亂。

父親,似是也蒼老了一些。

爸媽,我們還能一起牽手走多久?

春節期間,「牽媽媽的手」主題活動傳遍各大媒體。

一張與母親牽手散步的照片提醒大家:「不要在遙遠的距離中割斷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遺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牽媽媽的手散步,一個生活中自然的動作,一個再平凡不過的細節,讓我們沉思。

平心而論,當我們做家長的滿懷希望期待孩子們成長、成才、成人的時候,其實孩子們的眼睛也在盯著我們,在仰望我們的高度,在尋覓我們在他們心目中的坐標定位。

我們希望孩子將來做點什麼,不如就從當下做給他們看。

因為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家長的言傳身教是第一位的。

從出生的那刻,孩子就離母體越來越遠。

走進校園的時候,舉起雙手與父親揮別。

不禁讓人想起龍應台《目送》中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或許情到深處,儘是濃濃的遺憾和虧欠,再不見小寶寶奶聲奶氣的可愛語調和張牙舞爪的小小身體,父母的養育之恩又無以為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陪伴他們的卻只有七天。

記得小時候,我們氣宇軒昂地說要報答父母,十歲的年紀,天真無邪。

而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從孩子口中道出,也是一副朗朗上口的模樣,才覺人生換了劇本,角色更迭。

邁進校園的那刻起,我們立志做一個偉大的人,優秀的人,感恩的人。

二十不悔,告別了安全的庇護,在社會的邊緣掙扎、浮沉、尋覓,嘗盡不安與孤獨、甜酸和辛苦,才學會了珍惜生命中的同路人,珍惜親情血緣。

當我們有了新的家庭,一個父母走不進去,只能站得遠遠的、遠遠祝福的「新的家庭」,人生已過小半,也終於明白了為人父母的辛酸和快樂。

我們會以同樣的姿態,目送兒女遠去,僅存思念於心。

原來當初許給爸媽的未來再美好,仍不及一個真真切切的現在。

孩子,我們還能擁有你多少年?

「你呱呱墜地的那天,我看著你哭紅的小臉,竟生出一種奇異的感覺。

我感覺我們曾經是那麼親密,但這種親密的關聯又很快地消失。

「你第一次奶聲奶氣地叫「媽媽」和「爸爸」,讓爸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雖然不能給你全世界,但是我們的世界可以全部都給你。

「第一次沒人扶,你走出了自己的路。

勇敢地走下去!這雙小腳會把你帶向更遠、更美的地方,爸媽做你最堅實的後盾。

「古靈精怪的你長大了,會討喜,也會使壞。

可是你一哭,仍讓媽媽的心碎。

你一笑,媽媽的世界又都亮了。

「你七歲的那年,我和爸爸看你背著小書包走進人如潮湧的校園,時不時回頭望著我們,我們狠心轉過身去,卻心如刀割。

當孩子走進學校的那刻,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一天天目送孩子出門而去的背影,看似漫長的人生只在朝夕之間。

其實,當孩子在身邊的時候,我們是多麼幸福。

教育和愛都是有保質期的

有孩子說,「爸爸,你再不多陪陪我,我就長大了。

其實,不論我們作為家長教育孩子,還是作為子女孝敬父母,想要把言辭變成行動都沒有那麼簡單。

在《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書中,我看到這段計算:男人的平均壽命是79歲,女人是86歲。

整整一年裡,如果能和父母見面的時間只有正月里短短的6天假期,每天的相處時間按照11個小時計算。

假使你的父母現在60歲了,並假設他們健康地活到80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算式: 20年 × 6天 × 11小時 = 1320小時,換句話說,你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僅僅只有55天!就算每年長假你都回家探親,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竟然還不足兩個月!

有調查還顯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時。

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親母親都不能缺位,否則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原來,無論是教育還是真情都是有有效期的。

更可怕的是,這些數字正是大多數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

雖然現代醫療和生物科技都發達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的壽命也長了。

卻不難看出很多人就此不再甘心與家人平凡相伴的歲月。

爸媽們為了工作勞碌奔波,孩兒們離家在外尋求發展,尚且不說「旅居型」的養老模式在未來會是什麼,生活中還有太多誘惑搶奪我們的注意力。

短期來看,好像一切都合乎情理,可是幸福這東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有天我們走不動、也玩不動了,或許就會覺得,過去嚮往的生活一點兒也不對了。

帶孩子回家過年就是感恩教育嗎?

過去很多人問我什麼是感恩教育。

我會這樣回答:

對於工作忙抽不出時間的家長來說,帶著孩子回家過年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對於物質條件並不充裕的家庭來說,仍堅持把部分收入存入父母帳戶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對於在家吃閒飯無所作為的孩子來說,出門找份工作養活自己,不增加爸媽負擔,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正所謂身無饑寒,慈母未曾虧我;人無長進,我何以對慈母。

感恩是一種心態,但教育卻因人而異。

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有了鎧甲。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撫養他們成人,然後發現自己竟遠比想像中強大:

「我過去特粗心!根本算不清楚數,現在看著孩子做作業什麼數理化公式我都會背,都會心算了。

」——來自一個不會算數的媽媽。

「現在給女兒做美術作業呢…老師給家長和孩子一起布置的,因為我本身就是搞設計的嘛,老師讓家長幫著孩子做個海報出來,還要參加比賽。

」——來自一個玩藝術的爸爸。

孩子小的時候愛哭鬧、離不開人,都很正常。

我們的世界還有很多人,但是他們的世界就只有爸媽呀。

交不到朋友找爸媽,書不好念找爸媽,在學校闖了禍老師也要找爸媽,有家長就不耐煩了,找出這樣那樣的藉口把孩子往家門外送,「我沒時間」,「怎麼教孩子?」,「我做不來」。

補償心理作祟,以為「投錢」就能彌補自己「精力」的不足。

直到孩子長大走進校園時,爸媽們真正意識到孩子就要離自己越來越遠了,開始覺得還是放不下孩子,懷念有人纏在身邊的日子了。

俗話說,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但父母的角色無可替代。

對於那些成功的父母來說,陪伴自己的孩子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事業上的奮鬥是為了節省時間,從而更多地關注生活,照顧好自己的小孩,而不是本末倒置。

以身作則,多和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少些抱怨,少些藉口,孩子自然會學習體恤親人,感恩生命。

畢竟人生那麼短,還是要且行且珍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