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嬰幼兒疫苗接種大盤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所周知,所有新生寶寶在出生後都需要接種多種疫苗以抵禦疾病,這大大降低了新生兒致殘致死的疾病風險。

但本是幫助嬰兒預防疾病、保護健康的疫苗卻也可能要了他們的性命!

不久前,雲南一名4個月大的嬰兒在接種百白破疫苗後,隨機出現不良反應不幸死亡。

這一事件讓人們重新質疑國產疫苗的安全性,但事實上為新生兒注射疫苗是有很多禁忌的,並且需要家長掌握一定的護理知識,並非只是單純地為寶寶按時接種就可以了。

為了新手爸媽更加清楚了解寶寶接種疫苗的相關知識,本期科學營小編就為您奉上各類疫苗接種的禁忌,請新手父母一定要牢記於心,別等悲劇發生再追悔莫及!

案例分析:4月大嬰兒接種疫苗為何死亡?

2014年12月15日,雲南的張女士帶著四個月大的寶寶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百白破疫苗,接種後孩子隨機出現臉色發青,嘴唇發紫的症狀,隨後喘氣不暢。

直到傍晚,寶寶臉上的青紫色依然沒有消退,深夜時分,孩子的上身、腿部出現青紫,很快就失去了生命。

在這起案例中,這名4個月大的寶寶可能是由於對百白破疫苗過敏,因此出現了渾身青紫、呼吸不暢的過敏性症狀發生,而這樣的症狀容易被認為是新生兒接種疫苗後的正常反應,因此也延誤了治療和急救的時機。

一般來說,接種疫苗有兩種禁忌:暫時禁忌和絕對禁忌。

「暫時禁忌」就是該類疫苗對處於某一特殊時期的寶寶需要暫緩接種,比如早產兒、難產兒,正患某種急性期疾病的兒童屬於「暫時禁忌」。

而「絕對禁忌」則是寶寶天生不適宜接種該類疫苗,應當杜絕接種,否則疫苗就可能成為毒藥了!

疫苗攻略:新生兒接種疫苗的禁忌症

?出生第一針:卡介苗

預防疾病: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

劑型:針劑

接種時期:出生24小時內(農村地區12歲可補加強針)

作用周期:接種後4~8周產生免疫力,維持3~4年。

正常反應:

1.皮內接種卡介苗2~3天內,接種部位皮膚可略有紅腫。

2.接種後3周左右接種部位可能出現紅腫,中間逐漸軟化,形成白色小膿皰。

1~2周膿皰結痂,癒合後可留有圓形瘢痕,持續2個月左右。

3.可引起接種部位附近的淋巴結腫大(多為腋下淋巴結腫大),可用熱敷的方法促其消退。

接種禁忌:

慎種:早產兒、難產寶寶、低出生體重寶寶(出生體重小於號2500克)。

緩種:發熱、腹瀉、嚴重皮膚病的寶寶;

禁種:結核病、急性傳染病、心腎疾病、免疫功能不全的寶寶。

異常反應:

接種卡介苗後如出現嚴重皮疹、紫癜、休克等異常反應要及時請醫生診治。

?出生就得打:B肝疫苗

預防疾病:B型肝炎

劑型:針劑

接種時期:出生時注射1針,1月齡注射第二針,6月齡注射第三針。

作用周期:國產疫苗有效保護期在5年以上,進口疫苗為15年左右

正常反應:

幼兒一般無特殊反應,被注射部位局部可出現紅腫、硬結、短暫炎症反應,一般2~3天自行消退。

或可出現低中度發熱,一般會自行消退,高熱需及時就醫。

部分患兒可出現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顫,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一般在24小時內會自行消退。

接種禁忌:

緩種:低體重、早產、剖腹產等非正常新生兒、嚴重濕疹、發熱(體溫超過37.5℃)、腋下、淋巴結腫大的寶寶。

禁種:肝炎、急性感染、慢性嚴重疾病(心、肝、腎)和活動型結核病的寶寶;神經系統、腦發育不正常、腦炎後遺症、癲癇病、哮喘、蕁麻疹等過敏體質寶寶;血清病、對青黴素、磺胺等一些藥物過敏的寶寶;先天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製藥物治療的寶寶;嚴重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的寶寶。

注意事項:

1.B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時接種。

2.空腹飢餓時不宜預防接種。

?口服的疫苗: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

預防疾病:麻痹性脊髓灰質炎

劑型:口服滴劑

接種時期:初期免疫3劑,自2月齡始每次服用2滴,每次間隔4~6周。

4歲或入學前加強免疫1次。

正常反應:

可出現發熱、頭痛、腹瀉等,偶有皮疹,2~3天後自行痊癒。

極少數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為疫苗相關性麻痹病。

接種禁忌:

緩種:服苗前一周出現腹瀉、一天腹瀉超過4次的寶寶;發熱、急性病、高燒、免疫能力受損、正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寶寶。

禁種:有免疫缺陷症的寶寶。

劑型選擇:

1.糖丸劑:免費口服減毒活疫苗,理論上存在發生疫苗相關疾病的可能性。

2.滅活疫苗:採用滅活技術製成的注射疫苗,無毒性,安全性更高。

3.五聯疫苗:包含滅活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B型流感嗜血桿菌五種成分,減少注射次數,減少副反應的次數,預防效果不變。

*三者選一使用即可,對牛奶過敏寶寶需要選擇滴劑型、注射型疫苗。

注意事項:

1.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劑、液體劑遇熱會失效,因此不要用熱水服藥。

2.服苗後半小時內停止吸吮母乳。

3.如果在服用時出現嘔吐要重服。

4.服用後一般無不良反應,僅見少數輕微胃腸道症狀。

?三劍合璧:百白破疫苗

預防疾病: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劑型:針劑

接種時期:3個月~12個月共注射3針,兩針間隔4~6周,18~24個月可注射加強針。

正常反應:

疫苗反應主要來自百日咳所含的菌體成分,有的寶寶屁股上出現硬結就是百白破疫苗吸附製劑接種後常見的現象。

接種後局部可有紅腫、疼痛、發癢,偶見注射側腋下淋巴結腫大,極個別可能發生過敏反應。

接種禁忌:

緩種:發熱、急性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寶寶。

禁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有抽風史、嚴重過敏體質的寶寶。

異常情況:

1.神經炎:接種後的5~7天或14天左右,患兒肢體麻木、疼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麻痹等症狀。

2.腦病:接種後3天內,患兒出現抽搐、痙攣、驚厥、昏睡、異常嚎叫等症,極個別患者可留永久性損害。

3.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接種後1~4周。

患兒出現突然發病、四肢酸痛、手足發麻,可伴有發熱、煩躁不安、嗜睡、嘔吐、抽搐,出現反射改變、偏癱、腦神經麻痹,大部分患者病情發展較快,急性期過後可逐漸緩解,個別人可留後遺症。

4.過敏性休克:接種後數分鐘或1小時內突然發生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壓下降、頭暈、頭痛、呼吸困難,甚至出現昏厥、紫紺,需及時搶救。

5.皮疹:接種後數小時或數天出現,皮疹的形態可有多樣,出疹時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必要時可用激素治療。

6.血管神經性水腫:接種後1~3天內,注射局部出現紅腫,皮膚因腫脹而發亮,嚴重者可擴展到整個上臂。

*以上情況一旦出現一定要及時就醫,切勿延誤!

?反應最輕微:麻疹疫苗

預防疾病:麻疹

劑型:針劑

接種時期:初免年齡為8月齡,7周歲可加強免疫。

初免失敗也可在1.5~2歲再免疫1針。

作用周期:接種後1周開始產生抗體,1個月達高峰,效果維持8~15年左右。

正常反應:

注射部位可出現短時間燒灼感、刺痛,個別患兒可在接種疫苗5~12日出現發熱(38.3℃或以上)或皮疹。

罕見輕度的局部反應,如紅斑、硬結和觸痛、喉痛及不適、噁心、嘔吐、腹瀉等。

極罕見過敏反應。

接種禁忌:

緩種:正在發熱或有活動性結核的寶寶。

禁種:有過敏史(特別是對雞蛋過敏)、家族有驚厥史的寶寶。

異常反應:

由於反應輕微所以相對較安全。

注意事項:

1.麻疹疫苗不能和B肝疫苗同時接種,因抗原之間有干擾。

2.注射疫苗後兩天內避免洗澡,以免感染。

3.注射後,應在接種場所休息半小時,在注射麻疹疫苗前不要空腹。

4.不宜接種麻疹疫苗的患兒可注射丙種球蛋白,但免疫力只能維持2~3周。

?大腦保護神:乙型腦炎疫苗

預防疾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劑型:針劑

接種時期:

滅活性疫苗:8月齡時接種兩針,兩針間隔7~10天;18~24個月時接種第三針;6歲時接種第四針。

減毒活疫苗:8月齡時接種第一針,18~24個月齡接種第二針,6歲接種第三針。

正常反應:

大多數寶寶接種不會有反應,個別兒童注射後可見局部出現紅腫、疼痛,1~2天內消退。

少有發熱(熱度在38℃以下)、頭暈、頭痛、不適等症狀,皮疹、血管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發生機率隨接種次數增多而增加。

一般發生在注射後10~30分鐘內。

接種禁忌:

緩種:發熱、急性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寶寶。

禁種:腦或神經系統疾患、嚴重心、腎、肝疾病、活動性結核病、中耳炎、抽風史的寶寶,嚴重過敏體質的寶寶。

注意事項:

疫苗注射後在現場休息片刻,以防副反應發生。

以上就是各類常見疫苗的詳細情況,如果您發現寶寶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局部感染、無菌性膿腫、暈針、異樣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異常一定要及時通知醫生。

只有科學使用才能讓疫苗真正成為寶寶的健康「守護神」。

◎更多精彩育兒知識、教育資訊

◎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搜索

☞jingdianyuedu-ertong(長按複製)

或在公眾號中搜索☞兒童經典閱讀

☞關注有驚喜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