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主動」收拾自己的東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玩具越來越多,媽媽整天跟在後面收拾爛攤子。

這頭才剛收拾,那裡又開始亂放;

家裡到處都是玩具,走路時常常會踩到;

小零件經常找不見。

小宇媽媽就很苦惱,小宇3歲了,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亂丟東西。

不管是什麼東西,用完就扔,而且還不記得自己把東西丟在了哪裡。

所以每天都問媽媽奶奶:「我的玩具飛機去哪了」,找不到就不開心,小嘴噘的老高。

奶奶和媽媽每天都圍著他轉,不是在幫他找東西,就是在幫他收拾東西。

經常會有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就像小宇一樣經常把東西亂丟亂放,以至於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前段時間就有網友曬出自家沙發,引起廣大媽媽的共鳴。

雖然有些家長為此嚴厲的告訴過孩子,可是孩子過會仍然會把玩具扔的滿地都是……這看上去好像只是孩子生活中的小問題,但事實上卻還給孩子的生活、學習乃至將來的工作帶來不少的麻煩。

因為生活上的雜亂無章將會導致以後的學習、工作中的無頭無緒。

孩子之所以缺乏物歸原主的意識,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1、孩子自身意識薄弱

孩子需要用什麼的時候,就拿出什麼,用完了只圖一時痛快,就會把東西隨手一扔,根本沒有把物品放回原處的意識,這時的他們還不能理解把物品放回原處不僅能使家裡整潔有序,還能方便自己和家人對物品的使用。

2、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些父母平時就不注重家裡的整潔,家裡的東西擺放的也是亂糟糟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然不會養成愛整潔、勤收拾的習慣。

3、父母沒有強制孩子收拾東西的意識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的收拾,等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現在幫孩子收拾一下也無妨。

其實,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隨意亂丟東西,是一個應該教育的問題。

否則,很容易讓這種不良行為成為習慣。

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管理物品的好習慣

1、父母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

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在收拾整理東西方面也不例外。

我們要求孩子把柜子和桌子上的東西整理好,首先要把自己的物品擺放的整整齊齊;要求孩子把鞋子擺放整齊,首先自己的鞋子脫了不能亂扔;要求孩子把用過的東西及時放回原處,首先要自己做出表率。

總之,父母應帶起到一個好的帶頭作用。

2、為孩子創設一個整潔的家庭環境

一個溫馨整潔的家庭環境,往往會潛在的傳遞給孩子做事整潔、條理清楚的信息。

反之,一個凌亂不堪的家庭環境,則會讓孩子養成隨意亂扔,不講條理的壞習慣。

因此,為孩子創造一個乾淨整潔的家庭環境,比教育孩子如何去做更有價值。

3、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當孩子一開始把玩具等物品擺放回去時,可能不會放的很整齊,父母一定要包容這樣的情況,慢慢引導,應該先鼓勵他自己放回玩具的行為,然後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擺放。

4、父母要抓緊時機表揚孩子

當孩子幫忙收拾玩具、整理東西,或是主動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的時候,家長應該抓緊時機,立刻誇獎孩子,比如可以說「寶寶真棒!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真是個愛整潔的好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更加願意收拾東西,從而強化這個行為,慢慢地,亂丟東西的壞習慣就會消失了。

5、不要以「懲罰」「報復」方式要求孩子收拾

收拾是一種好習慣,但在教孩子收拾的過程中,真正養成的「習慣」卻是吵架。

你警覺到這種情形不斷重複時,就要立刻設法停止。

「故事書是你自己拿出來看的,當然要自己拿回去。

這種道理沒有必要一直強調,因為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我不管!我絕對不會幫你。

「你那些玩具不收起來的話,我就不讓你吃飯!」

這種「懲罰」「報復」方式,也不應該使用在孩子身上。

「等爸爸回來,媽媽又要挨罵了。

都是你害的。

」媽媽邊埋怨邊動手收拾。

這種要製造孩子內疚、罪惡感的手段,更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而小孩看見媽媽的反應,可能會露出得意的神色,然後想:「反正你要自己收拾,又幹嗎講那些有的沒的。

像這樣,等於媽媽自己讓孩子學會了壞「習慣」。

其實,孩子都是要引導的,有時候孩子的一些壞習慣都是家長錯誤引導造成的,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後,家長總是主動幫著收拾,孩子當然就學不會自己動手。

等孩子習慣放手不管以後再想讓孩子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就會有點難度。

不過,只要父母堅持引導,一般來講,孩子都能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另外,習慣的養成與年齡有著密切的聯繫,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年齡越大越困難,因此父母要注意別錯過孩子合適的年齡來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