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為什麼作為親子閱讀的首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到他們十歲左右,一直念書給他們聽,從沒有間斷過。
數不清我到底念過幾百本書。
孩子長大以後,我才真正了解到,當時我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語言講了這麼多故事,意義在哪裡。
我也發現,透過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把一個父親想對孩子說的話都說完了。
——日本繪本之父 松居直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用簡短的一席話,精闢地將讀書的意義躍然紙上。
培根也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
」
一、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
答案很簡單:聽並堅持!
為什麼人生下來不會說話呢?如果沒有一年左右時間的語言氛圍的影響,孩子一歲左右會牙牙學語嗎?「印度狼孩」的故事應該大家都有所耳聞。
沒有充足的語言聽力輸入的環境,人是不會說話的。
在兒童讀書方面,用耳朵聽語言的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
兒童在嬰幼兒期是否有豐富的用耳朵聽語言的體驗至關重要。
在學會讀文字之前,不能缺乏用耳朵聽本國語言的豐富體驗。
如果這方面的體驗貧乏,將對孩子日後的學習能力、讀書能力、思考力和集中力有很大的影響。
二、孩子什麼時候開始讀書為好呢?
答案一句話:越早越好!
早期的讀書是閱讀意識的培養。
最好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給孩子讀書。
常給兩三歲的幼兒讀圖畫書,他們會把整本書記下來,那種記法,是把文章一字不差地記下來。
在大人看來,孩子把文章一字不差地記住是令人驚奇的,其實,這種能力是兩歲到五歲的孩子特有的。
我在女兒不到一歲開始給她讀書,兒歌,三字經,古詩詞,所以1歲8個月時能搖頭晃腦地朗誦我給她讀過的兒歌、三字經、古詩詞。
現在7歲,能自主閱讀《伊索寓言》《童話故事》等書籍。
身邊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一名學生媽媽酷愛讀書,所以從孕期開始堅持讀書,孩子出生後也堅持給孩子讀書,所以孩子5歲就可以自主閱讀《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名著,6歲讀醫書毫不費勁,在博覽群書的同時,識字水平和理解能力超群於同齡孩子。
新東方有一位資深教師,孩子三年級閱書無數,她的絕招也是不間斷地給孩子讀書。
有人說,我讀書,孩子不聽,還撕書。
我家裡有一些典藏,即千縫萬補的書。
孩子撕了,我就用膠條粘上,撕了又粘。
但是我會每次讀書前跟孩子說:「看,你撕破書了,媽媽又給補上了。
」要知道,1歲到兩歲是孩子小肌肉發育的敏感期,所以她喜歡捏細小的東西,喜歡撕紙、塗鴉,天性使然。
慢慢大了,想讓她撕都不幹了。
從2—5歲的孩子具有把語言完全變成自己東西的能力,這不是記憶,不是普普通通的記憶,這是一種更驚人的能力,這叫做「吃語言」。
孩子們是在吃語言,若是這語言使他們感到快樂、有趣,他們就把它吃下去,變成自身的東西。
因此,孩子們上學以前,我們大人應使他們有用耳朵聽真正優美語言的體驗。
三、孩子讀什麼書為好呢?
答案是:圖文並茂的書籍-繪本為佳。
繪本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特彆強調文與圖的內在關係。
文字與圖畫共同擔當講故事的重要角色,圖畫不再僅僅起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
一些相當著名的繪本甚至只有圖,而完全沒有文字。
不過也有許多繪本是在圖、文之間取得一種平衡的關係,相互襯托,營造出整個繪本的感覺出來。
好的繪本,每張圖像都會說故事,圖與圖之間呈現獨特的敘事關係,兒童得以由直覺感性地進入繪本的世界,自然流暢地聽故事。
由於幼兒識字不多,不能獨立閱讀,所以繪本的文字,便須要大人代為先閱讀,再說給小讀者聽。
也就是說,繪本的文字並不是寫給小讀者看的,而是讓他們聽的。
繪本的圖像和文字必須韻含默契,像呼吸、像音樂、像雙打運動員般緊密配合,方能讓小讀者輕鬆愉快地閱讀。
當我們給還不識字的孩子讀這本書時,我們用自己的聲音語言讀這個故事的文章,孩子用耳朵聽文章,同時,孩子看著圖畫。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是看畫,是讀畫。
孩子一邊讀著畫中的語言,一邊用耳朵聽文章,聽和看同時進行,這是自己讀書所做不到的。
如果自己讀書,首先要讀字,讀文章,然後看畫,或是看過畫以後再讀文章,完全不能同時進行。
但是聽別人讀,卻可以做到同時。
並且,用耳朵聽到的語言的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語言的世界重合起來,雖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但這兩個世界在孩子心中重合在一起。
用耳朵聽到的語言的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語言世界在孩子心中合而為一。
實際上,孩子心中出現的那個世界就是圖畫書。
它是線索,是入口,這叫做圖畫書體驗。
在孩子心中,在孩子的體驗中,文與圖的關係,是合而為一的。
而孩子正是通過這樣的圖畫書體驗,進入語言的世界。
這和電視、錄相完全不同,在電視機和錄相機中,畫是動的,圖畫書則是孩子自己讓它們動起來。
電視可以看,但是卻不能放棄讀書,因為它們有不同的樂趣。
孩子看電視,總是作為受方在看,被動地。
但是圖畫書卻要通過孩子自身去展開故事的世界,用自己的力量去進行創造;創造故事的世界。
四、如何給孩子讀故事呢?
答案是:親子閱讀,即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故事。
19世紀義大利教育家的一句話,一句非常精彩的話,他說:「光愛孩子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他們感受到愛。
」我們無疑是愛孩子的,但是這種愛孩於是不是感受到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讀書給孩子聽,是能夠使孩子感受到愛的一種方式。
有位德國人在書中寫過,一個5歲的女孩,她的媽媽經常給她念書、講故事。
有一次,電視上播放講故事節目,一個非常專業的阿姨在電視上講故事,在大人看來這是個非常好的節目。
那個5歲的女孩一開始很感興趣地看節目,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去找媽媽,讓媽媽給她講故事。
媽媽問:「電視上的阿姨不是講得挺好,挺有意思嗎?」於是孩子回答說:「可是,電視上的阿姨不能抱著我。
」這就是孩子的心情。
把孩子抱在膝上讀書給他們聽時,我們的心情能傳達給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傳達給我們。
從這種意義上講,在家庭中最重要、最寶貴的,是夫婦之間、親子之間豐富的語言交流。
語言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穫一種人生。
」從早期的親子閱讀到後期的自主閱讀,孩子會形成終身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鍛鍊出良好的閱讀力。
繪本之父松居直:怎麼讓孩子喜歡書?
很多爸爸媽媽們都苦惱於如何讓孩子喜歡讀書,「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人為語言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我們一直提倡的親子閱讀。父母親自給孩子講故事,能給孩子帶來的獨特體驗。因為語言是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