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毀孩子」行為,你中了幾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整理留言的時候,看到了一位媽媽說,她衝動打了孩子兩下,結果孩子哭了整整一個下午,怎麼哄都不行,孩子後來哭累睡著了。

她看著孩子,心裡很愧疚。

跟她詳談之後才知道,原來,前幾天婆婆有事回老家,她的3歲兒子俊俊沒有人照看。

無奈之下,她就把孩子帶去單位。

午休的時候,大家在茶水間吃飯,看到這麼乖,還會背唐詩的小孩,就過來逗他。

比如「你媽媽不要你了,把你送給我,晚上你和我回家。

「來,背幾首唐詩,阿姨給你糖吃。

雖然,俊俊媽在旁邊看著他們逗弄自己的孩子,有些話讓她不舒服,但是心裡又覺得別人是因為喜歡才會這樣,再加上小時候也是這樣被逗過來的,所以就沒有阻止。

後來,有一個男同事搶了孩子的玩具車,把手舉高了,讓孩子去拿。

俊俊一開始還會踮起腳尖去夠玩具車。

後來一直拿不到,心裡就著急了,發出嚶嚶聲對那位男同事橫眉怒目,甚至有動手的趨向。

俊俊媽趕緊說:俊俊,叔叔和你開玩笑呢!不可以不禮貌動手打人哦。

話音剛落,就看到孩子隨手抓起桌子上的一個玻璃水杯,向同事砸過去,正中同事的腦門。

當時她在旁邊看到,嚇壞了,趕緊過去看同事有沒有受傷。

確定同事除了額頭破皮,沒其他大礙後,她轉頭看著孩子,突然氣不打一處來,當然也害怕同事和孩子計較,就動手打了孩子兩下。

孩子當下就情緒崩潰,一邊哭一邊伸手錘她。

她擔心吵到其他同事,就請了半天假帶孩子回家。

孩子一路上都在哭,嘴裡念叨著「媽媽壞,我不愛媽媽了」,到家後也一直哭,她怎麼哄他都沒用。

哭了兩個多小時後,孩子哭累了,才窩在她懷裡睡著。

俊俊媽最後問我:你說我當時處理的方式是不是不妥,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心理陰影?

說實話,看到這種情況,我心裡五味雜陳。

既替孩子感到委屈和憤怒,又萬分指責這些毫無顧忌逗弄孩子的大人,當然更埋怨對孩子年齡特性不了解,而沒有及時保護、理解孩子的家長。

俊俊媽的情況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

很多時候,孩子被「逗弄」時,都會發脾氣,比如吐口水、罵髒話或者動手打人。

這時,很多家長都會責怪孩子不懂事、沒禮貌。

可是孩子錯了嗎?

大人在被戲弄時都會火冒三丈,更何況一個情緒管理能力尚未構建的孩子!

對於5歲內的孩童來說,他們的安全感幾乎全部建立在父母的愛上。

「你爸媽不要你了。

」對於分辨能力低的孩子來說,這句話的殺傷力不亞於直接給他致命一刀。

他會驚慌、會憤怒。

而這個年齡的孩子,又正處於建立自我意識過程,特別在意保護自己的東西。

所以,當俊俊的玩具車被搶走時,他的所有情緒就爆發了。

他感受到「侵犯」,但是三歲左右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受限,於是,他只能利用手、牙、腳來進行反抗。

而當孩子在被戲弄後發脾氣動手打人時,聰明的家長應該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而不是直接教育孩子道德素養!

拿俊俊的例子來說,當時的俊俊媽在確定同事沒事之後,應該先察覺孩子的情緒,站到他的角度,知道他生氣的原因,並幫助孩子表達出來;

第二,接受孩子的壞情緒,表示理解他;

第三,在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之後,再教育孩子,即使生氣,也不能動手打人;

第四,替孩子向同事道歉。

向孩子親自示範處理這種衝突的做法;

甚至,還可以以孩子的口吻,委婉表達,孩子會這樣也是事出有因,希望叔叔阿姨們以後不要開這種玩笑等。

尹建莉說: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在孩子的眼裡卻是大事。

如果家長對這類事情不引起重視,沒有給孩子做好疏導,孩子就極有可能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有人「逗」小孩。

從教育角度來講,「逗」孩子玩是一種德行教育。

然而,我們平時常見的「逗」,事實上更多是「戲弄」。

「逗」孩子,是把快樂建立在孩子之上,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

而「戲弄」,是利用孩子的幼稚來逗大人開心,而讓孩子感到羞辱、擔憂、失落、甚至恐懼哭泣。

很多人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一會兒就忘了!」

殊不知,這種做法不但不會讓孩子忘記,還會導致孩子安全感消退,恐懼感滋生,甚至給孩子造成終身陰影。

1984年,心理學家Malrtha L.Picariello曾做過一個關於兒童記憶的實驗,參與實驗的都是同一所幼兒園3-4歲的小朋友。

在老師的配合下,實驗人員製造了一場「假」火警。

孩子們紛紛「逃」了出來,並看著消防叔叔進進出出。

後來,有人告知孩子們,是因為有人做爆米花觸動了警報。

在7年後,實驗人員找回了這些孩子,發現3歲的孩子,有幾個能想起來;而4歲的孩子,大多能回憶完整。

這也就說,3-4歲後的孩子都有長期記憶

正因如此,著名教育家邱吉爾才會提出:在面對孩童時,開玩笑尤其應當慎重,不能隨心所欲。

有人或許會說:好,那我不逗3歲後的孩子,我逗1-2歲的孩子,總可以了吧?

不好意思,不行。

美國腦筋化研究專家麥克萊研究發現,儘管3歲前的孩子,因為前額葉皮質未發育成熟,無法把遇到的事情變成情景記憶存儲。

但是,有兩種情況除外。

A、食物匱乏、飢餓;

B、危險和意外;

有些小孩子對物質會表現出占有、自私的態度,怎麼教育都很難去分享,很大因素就是在嬰兒時期被搶食物逗弄,或者大人不給飢餓的孩子餵食造成的。

很多時候,大人覺得「好玩」,認為孩子急一下,哭一下,過一會就沒事。

殊不知,這會讓孩子感到不安、不被尊重,自尊心受損,或讓孩子恐懼社交,對他人不信任。

嚴重的,還會給孩子的生命造成威脅。

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說過,有著污染的記憶是一種毒藥。

所以,請別隨便逗孩子,特別是3歲後的孩子

前段時間,鄭州一5歲男童被隔壁鄰居逗喝酒,結果孩子酒精中毒,出現滿臉通紅、不省人事且不停嘔吐咖啡色胃液。

所幸孩子搶救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很多大人在逗小孩子方面,因為缺少教育常識和安全意識,根本就沒有分寸感。

而對尚未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來說,這些大人簡直就是一場人生災難。

輕則讓孩子心靈扭曲、經受一場身體磨難,重則直接丟掉性命。

所以,作為孩子監護人的我們,在面對這些沒有分寸感的大人時,一定要及時制止,保護好孩子,遠離他們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也希望那些喜歡「逗」孩子的人,可以明白,你所做的行為真的一點不好笑,甚至有些缺德:你正在傷害一條生命,破壞他人的一生。

禁:十大「逗孩子」行為

1、對小孩子說:你爸媽不要你了!

2、問小孩:你喜歡你爸爸還是媽媽?

3、不熟悉的人親小孩或摸小孩的臉

4、把小孩子拋向上空再接回

5、彈男孩子的「小雞雞」

6、逗小孩子喝酒、吸菸

7、對小孩說:讓你爸爸媽媽給你生個小弟弟小妹妹

8、對小孩說:你長得真醜,一定不是你爸媽親生的,是從河底撿來的。

9、把小孩和其他小孩作比較,打壓小孩。

10、搶孩子東西,誘惑孩子滿足自己的無理要求

——————

本文為嬌媽原創,首發於嬌嬌媽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萬不要讓別人隨便逗你的孩子

記得小的時候,不管我怎麼歇斯底里的喊、叫、打,大部分大人都像在看一場戲,他們那個樂啊,如果我哭了就更好玩兒了,「矮油還哭了你看你那個樣子好醜啊balabalabala……」。最感謝的,是我的媽媽...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小孩子動手打人是怎麼回事小孩子好動手打人,這是兒童在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逐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有意的向別人攻擊的行為,並成為一種固定的反應模式。像這麼小的孩子打人,還不是什麼「異常行為「或「行為障...

我寧願你不喜歡我的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她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沒有任何人,比你的孩子更重要

作者:錢志亮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我寧願你不喜歡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孩子

本文由錢志亮工作室授權轉載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

你可以不喜歡我的孩子,但請不要這樣逗孩子!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我寧願你不喜歡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孩子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我寧願你不喜歡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孩子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