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爾基:「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於教養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教育決定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每個家長自從有了自己的孩子,都會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

這種美好的心愿最終能否成為現實,需要好的家庭教育來支撐。

1. 好的父母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無需學習的父母。

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質的教育。

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學習那些優秀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人非生而知之者,我們要抱著學到老活到老的學習態度來面對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

今天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太多了,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可能父母懂得也沒孩子多。

不幸的是信息的無篩選性讓孩子的教育更加複雜多變。

因此父母要不斷的學習,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讓他們從內心裡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進入21世紀的資訊時代,任何崗位都有培訓,上崗,下崗;而只有教育孩子是不需要培訓的,而且都是自動上崗不會自動下崗的,學習做合格的優秀的家長就能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可或缺。

但最終的學習只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2. 好的孩子是「教」出來的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的父母沒上過學大字不識得幾個,自己還沒文化怎麼教孩子?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里同樣也有教育孩子的高手。

小編拿自己的實例來講,可能對現在很多父母有些借鑑價值。

小時候家裡父母經商,沒有時間照顧我,只能把我留給姥姥,姥姥屬於上世紀50年代的老人了,從來沒有上過學,大道理一個都不會講。

姥姥話不多,只知道默默地下地幹活,為姥爺和我做飯,打掃屋子,忙些瑣事。

平平淡淡的日子,讓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生活的本質——平平淡淡才是真。

姥姥被狗咬了,當時家裡人都氣瘋了,要找那家人的事兒,但是姥姥只是攔住我們,說別人不是故意的。

讓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寬容。

以前生活好苦,白面饅頭都不捨得吃的年代,那年饑荒,逃荒者來到家門口,老人把剛蒸的饅頭全給了他。

讓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什麼是善心。

現在大多留守兒童能否像我當年一樣碰到一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老人呢?這些生活上的例子很多,我想看到文章的人也會不禁想起曾經令自己心悸的往事。

那為何如今卻又不同了呢?生活的無奈使整個時代的人不得不順從它,為了生計努力,但我想抽出時間教教孩子會更好吧。

孩子白紙一張,我們可以盡情的增添色彩,我們父母如果不盡心盡責,又怎麼能夠怨孩子達不到我們的期望呢?

聖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本心的善只是被一些物慾蒙蔽了心靈,這是我們做父母的過失,我們父母要教會孩子的是生活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嘴上的大道理。

正如李白的詩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生下來就是天才或者「低能」的孩子,關鍵是父母的教導。

在學校因為老師面對那麼多學生可能不會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3.好的習慣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的習慣都是在學校養成的,把不好的習慣都歸結在了學校和老師的身上。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習慣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影響的。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要讓他們懂禮貌,有教養。

那麼前提條件就是我們要去教他們。

孩子的問題大部分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於父母習慣的折射。

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可敬的。

我們父母在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的同時,一定自己身體力行。

因為語言有時候很多彩,有時候卻會很蒼白。

就拿在公共場所丟垃圾來說,好的習慣是丟在垃圾桶。

這就來自於父母的引導和折射。

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也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沒有找到合適方式的父母。

所以所謂的教養就是孩子在無形中受到家長的薰陶所展現出來的。

我想我們家長的言傳身教,一定會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這樣孩子能有好的習慣,也能彰顯我們的家庭教育,何樂而不為呢?

4.好的成績是「幫」出來的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閒散」的未成年人。

所謂閒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這種現象實在令人痛心,未成年人心智還未成熟,正需要我們父母的引導,可是有些父母卻也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不知道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只知道以金錢觀來衡量教育。

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唯金錢主義的觀念風靡著這個時代,使鄰里、宗親、朋友等等不復以前。

之前的「讀書無用論」更是在農村大行其道,這些思想潮流導致了孩子因為學業失敗就要承受人生的陰暗。

難道我們父母真的希望孩子因此沉淪嗎?

國家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成績衡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但並不決定孩子的其他天分,我們父母要理解包容孩子,給以更多的鼓勵。

不要因為成績不好而去否定孩子的未來。

這樣對孩子,對我們自己都是一種不尊重。

因此,父母的一項義務是讓孩子認識知識的重要性。

在孩子迷茫和不堅定時,給以最大的支持和鼓舞,讓孩子接受教育,懂得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而不要局限於學習成績。

當然,好的成績能夠更加證明孩子的優秀,但這也離不開我們父母的支持。

5.好的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溝通是雙向的,不能僅僅要求我們父母怎麼做,孩子其實也要知道什麼是尊敬。

孩子可能不懂,但他們是聰明的,我們當父母的要教他們,不要一味的責怪他們,畢竟他們很稚嫩,很單純。

對於孩子進入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的一個困惑就是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衝突很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而更多的是因為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卻感覺到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父母面臨的多種壓力,是孩子想像不到的。

這就增加了溝通的難度。

但這不是任意這種障礙增長的藉口,而是解決障礙的理由。

我想這種面對問題的處理態度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勉,一味的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能加深裂痕。

我們父母要知道良好的溝通主要是取決於三個方面:

1) 善於傾聽。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試著把孩子的話聽完。

不要打斷孩子,正如我們在講事情時不喜歡被人打斷一樣,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也會認真聽我們講,我想這種雙向的尊重是能夠做下交流的基礎。

2) 理解。

小編認為理解最好是雙方互相的,父母的愛很無私,很偉大,但不被理解的痛苦卻跟愛沒有太大的關係。

做父母的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事情,這是老生常談的。

但是父母就是父母,雖然我們可以跟孩子平等的交流,但是我們要讓懂得我們在盡力理解他們的態度,讓他們知道理解父母同樣也是他們的責任。

孩子還很單純,有些東西他不懂的,我們父母要讓他們懂得我們的苦心。

3) 建議。

再多的建議都是蒼白的,每一個家庭都不可複製,我們只能留心生活中的細節,從點滴小事裡教會孩子傾聽的重要。

這種財富才是我們應該留給孩子的,而不是在他經歷過失敗和痛苦後才懂得。

6.好的人生是「靜」出來的

我們父母都是希望還能能夠成龍成鳳,能夠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最真切希望的還是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平平安安的人生。

好的人生是每一個人所熱衷的,嚮往的。

但是無論父母還是孩子,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一種覺得很累的感覺。

社會的快節奏發展,使我們人一直不停的前行,很難靜下心來想些東西。

《大學》開篇就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我們想要得到,就要學會思考,學會滿足,但都要我們能夠靜心守一,去感悟,體會我們經歷的人或事,從中吸取教訓,從而提高我們的幸福滿意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聖人仍需每日自省,何況我們芸芸眾生?我想我們不說能夠每日自省,但也要抽出時間理理頭緒,想想家庭,想想親人,我想這是比工作更重要的事。

孩子需要我們去理解和關懷,這是我們家長的責任,他們也會學習我們的生活態度,他們以後的人生會因為我們的言傳身教而更加美滿幸福。

小編心想這樣的人生才是我們所想要的吧!

小編最後想說一點,給所有的父母們,多讓孩子看些好書,人生的哲理在學校書本里是很難得到了。

我們應當知道讀史以明智,讀詩以養氣,多讀好書氣自華,我想我們也想孩子更有修養,更加懂禮,這是人生財富,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能夠開心快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