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體罰孩子,該如何懲罰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在學校發現一個既有趣又遺憾的現象 ( 相信很多學校也有類似情況 )。

遇到那些成績落後、行為不端的學生,老師幾次三番努力幫助不見效,常常要和家長聯繫,商討教育方法,取得家長配合。

這些家長很多都會說:「孩子不聽話,老師你給我打!我不會怪你的。

」 而有些孩子成績好、習慣好,與他們的家長接觸就會發現,這些家長很少有打孩子的。

這個事實雖不足以說明孩子的問題一定是打出來的,但至少能說明,靠打孩子不能把孩子教好。

專家學者進行的種種調查結果也表明,被體罰的兒童日後產生焦慮症、反社會行為傾向和抑鬱的可能性更大,他們的人生往往因小時候挨打蒙上很深的陰影。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

打孩子一般沒有用。

你用暴力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你認為的),如果沒有充分地說明道理,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明白這是錯的,那他只是屈從於暴力而收斂。

大人在場時,孩子會服從 ; 大人不在場時,孩子就會再犯,甚至更厲害。

打,只能讓孩子學會逃避被打,而不能學會明辨是非善惡。

打孩子一定能使一些孩子變乖嗎?不一定。

只有少部分能乖一些,大部分還是沒有用,還有一部分甚至會變得更壞。

為什麼會更壞?一旦孩子發現打了也不過如此,他可以承受,而且做壞事可以通過挨打得到心理平衡,那他壞起來就更肆無忌憚了。

父母常常會發現,一開始用打罵手段的確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長久下來,孩子並不一定變得更好,有的甚至更壞了,尤其是只用打罵這種方式來管教孩子,更是惡果纍纍。

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錯,並且打了也產生效果了,打孩子還是有種種惡果和後遺症。

沒有人會甘心被打,難保孩子內心不會怨恨和不滿,漸漸失去自尊、自愛和自信,同時他也可能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模式。

我們一方面說愛孩子,一方面卻缺乏耐心,訴諸暴力,不願嘗試更有效、更溫和、更尊重人的方法,我們的愛就值得懷疑。

即使一些挨打的孩子長大了、有了成就,也明白大人當時打得有理,但他們仍然會為小時候挨打感到痛心。

因為暴力拉遠了親子距離,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快樂,多年之後親子感情會難以真正地親密、融洽、和諧,這就是打孩子的惡果。

孩子犯錯,並不是除了打就沒有其他辦法解決,其實有許多好的方法,可以用來對待孩子犯錯。

那麼,怎樣處罰才能使孩子真正地改過向善,又沒有後遺症呢?

孩子犯的一般的、不是很惡性的錯誤,只需認真提醒、勸說,嚴肅而堅定地引導。

隨著孩子的成長,通常孩子都能漸漸改變過來。

對較嚴重的錯誤,勸說就沒有什麼效果了。

在初次提醒警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再犯,就跟孩子商量再犯的處罰方法,這樣的處罰方法最好由孩子自己提出並接受。

下次再犯時,就照此方法處罰孩子。

這樣孩子就會心服口服,逐漸改變不良行為。

還有一種很好的處罰方法:自然懲罰法。

這種方法是讓孩子自己承擔他的錯誤造成的後果,例如,他弄壞了電腦,就讓他有一段時間用不了電腦。

例如你叫他,他不搭理你。

下次,你也用類似的方法對他,並提醒他,這是跟他學的(當然,這種做法要適可而止)。

這種處罰方法既能讓孩子明白錯誤所在,又能很好地幫助他改正。

「暫時隔離法」也是可行的辦法,就是在孩子犯錯時,讓他暫時不和別人接觸,坐在角落的一張椅子上,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

當然,不能把很小的孩子關進廁所或單獨的小房間,那會造成孩子的恐懼,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

這樣的處罰,就是要讓孩子冷靜思考,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孩子如果不明白自己為何受罰,那麼處罰就沒有意義。

懲罰不是目的,懲罰是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懲罰達到了改正錯誤的目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不當的處罰,不僅效果不佳,還會有種種惡果。

合理的處罰,可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惡,形成良好習慣,健康成長。

這需要父母的尊重、耐心、愛心,也需要方法和技巧。

文章摘自《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王修文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童書進店購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忍無可忍了,能不能打孩子

當父母的總是會遇到下面這樣的場景:帶著孩子逛街,看到玩具就走不動,什麼都想買,怎麼說都不肯走,急了說他幾句,直接就撒潑耍賴就地打滾;約定好只看半個小時的電視,看了40分鐘還不願意關電視,說好多遍...

如果孩子一定要挨打,請選擇這種方式

一位媽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