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也養娃,憑啥要比別人差?育兒消費攀比是你甜蜜的負擔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進口奶粉 200多元一罐、安全桌椅 2000 多元一套、環保積木 700 元一罐……面對琳琅滿目的嬰幼兒用品,年輕的爸爸媽媽出手越來越闊綽。

據 2011 年發布的《第二屆中國家庭育兒方式研究報告》顯示:零歲至1 歲和1 歲至 3 歲的孩子,每月平均花費高達 1572元和 1691 元。

3 歲以前的寶寶主要花費在奶粉輔食、營養品、車、床、汽車安全座椅上,1 歲以後孩子的早教及餵養用品支出則更為突出。

育兒消費攀比成為很多父母甜蜜的負擔

越貴越吃香

「吃穿用玩樂,越貴越吃香。

」 一句話概括了當下很多年輕父母在選購兒童用品時的現狀。

在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後,吃成為頭等大事。

「一歲前,寶寶每月的奶粉開銷將近 1500 元。

」年輕媽媽王女士雖然抱怨進口奶粉太貴,卻又不甘心換成國內品牌。

像王女士樣的年輕父母不在少數。

近幾年連續發生的「毒奶粉」事件令他們心有餘悸,食品安全成為他們最關心的事,年輕父母不惜重金買貴奶粉以求心理安慰。

「剛發的獎金還不夠買 3 件衣服。

」李女士看著手機上 600 元獎金到帳的銀行簡訊,不禁感嘆。

李女士對兩歲兒子的穿著很講究,衣服首選新款好看,打不打折在其次。

品牌童裝專賣店嬰兒服一般都是套裝,即使店家打出 5 折的優惠,便宜一點的 200 元左右,貴一點的三四百元。

撫養一個小孩,除了必要的吃穿外,玩具、出行用品也必不可少。

在各大母嬰超市商場內,小到環保積木,大到雙語智能娃娃、兒童玩具車、安全座椅都能找到。

一輛紅色 MINI 縮小版的電動童車頗引人眼球,價格不打折 1499 元一輛。

同品牌的安全座椅也同樣不打折,最低價1999 元,僅僅適合 0-4 歲的寶寶。

一罐環保積木價格高達 699 元,插 U 盤可以雙語對話的智能玩具娃娃768元、遙控直升機打折後價格仍高達800元……

高價不等於高品質

嬰幼兒用品價格如此之貴,品質又如何呢?剛當上媽媽 4 個月的小徐搖了搖頭,她拿著一個奶瓶說:「我不知道這近 200 元錢的奶瓶好在哪,不保溫還有一股塑料味。

」 「一條品牌的公主裙打完折 320 元,還不是『童裝新國標』里的 A 類產品。

」市民劉女士給1 歲的女兒選衣服時很無奈。

全國強制執行了「童裝新國標」,對於甲醛含量、PH 值和異味等相關指標作出了 A、B、C 三類嚴格界定,其中 3 歲以下的兒童服裝必須符合 A 類標準。

大量嬰幼兒服裝標籤仍然較混亂,基本未見「新國標」中 A類標準產品,很多不合規的 B 類、C類童裝很暢銷。

上點檔次的童裝價格離譜,且沒有嚴格的質量保證,而批發市場裡的衣服有的連標籤都沒有,多數消費者只能選擇高價貨,以達到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安慰。

越貴越吃香 的育兒用品

「必須」與「需要」錯位

二十幾年前,「80 後」還是嬰孩時,嬰兒用品無非是奶瓶、尿布、痱子粉等「老三樣」。

而現在供年輕父母選擇的東西越來越潮:吸鼻器、暖奶器、音樂坐便器、測溫報警湯匙、嬰幼兒可攜式無線監視器等都大有市場。

張晶晶是年輕媽媽們的典型代表:只要看到好玩好看的東西就買給寶寶,孩子不到一歲已有一堆用品。

擺在家裡的大小圍嘴二十條,還有點讀筆、消毒鍋等,而這些東西中大部分不好用,有的根本用不上。

現在不少廠商抓住家長想給孩子使用最好用品的心理,推出一些不是很必要但很貴的產品。

其實一般來說,嬰幼兒必備的有乾濕紙巾、尿布、奶瓶、奶粉和柔軟舒適的衣物。

育兒消費攀比成為很多父母甜蜜的負擔

小提醒:

育兒 的「必須」與「需要」的消費攀比心理錯位,增加了家長們甜蜜的負擔。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為孩子購物無可厚非,但要理性消費。

從教育孩子的角度而言,家長應當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消費理念,教育孩子勤儉節約。

其實家長在挑選品牌的同時,會讓孩子耳濡目染,長此以往,容易讓孩子養成攀比心理。

追求高價、盲目消費甚至過度消費的方式不可取,年輕父母育兒消費應理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