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狼爸」的嚴厲教育是最危險的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是脆弱的,成長需要鼓勵,一切嚴厲的對待都可能隱藏著某種傷害。
大部分父母同意「棍棒」教育有害,克制自己放下手中的棍棒,那心中的棍棒呢?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情。
飽含真誠的寬容教育,才是最美、最動人,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的。
「嚴厲教育」,指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為主要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
雖然目標指向是好的,是希望孩子能夠做的更好。
但由於「嚴厲教育」不尊重孩子,不體恤孩子身心發育特點,不符合人性的本質,實際上並無教育要素,只是一種對孩子發展的破壞力。
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則。
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
所以嚴厲教育就是一種是危險的教育。
在很多家長的教育共識中,人們往往談規矩勝於談自由。
哪個孩子出了問題,歸結為家長管教不嚴,過分溺愛;相反,如果哪個孩子成長得比較優秀,尤其在某個方面做得特別出色,就會順理成章的歸功為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和打罵。
這樣的歸結非常簡單,也非常浮淺,但越是簡單浮淺的東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
於是,可以得出結論,「要麼好好彈琴,要麼跳樓去死」的威脅可以讓孩子成為鋼琴家;高舉一根雞毛撣子可以讓孩子上北大,一通把孩子罵作「垃圾」的污辱可以逼孩子考進哈佛……
人們若肯往深處想一想,嚴厲教育如果真能讓孩子優秀,天下將儘是英才。
成年人想收拾教育一個孩子還容易嗎?誰都會!
既威脅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後算帳」的事,雖然兒童的緩慢成長給了一些人以暫時的幻覺,但栽下罌粟不會結出櫻桃,惡果不知會在哪個枝條上結出。
兒童天性都是溫柔善良的,如果說一個孩子表現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太多的冷酷無情。
-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
-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
-
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
-
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
「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事件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
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平和呢?
尹建莉老師曾說過,教育中任何粗暴嚴厲的做法都是沒來由的,它在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教育智慧中沒有任何根基和來源,在現實生活中也沒有任何道德基礎。
「棍棒教育」不過是一種精神底層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
可以這樣定義:打罵孩子是無能教育的體現。
近年有人把「虎媽」、「狼爸」式的嚴厲教育當作中國傳統教育來炒作,這除了給中國傳統教育抹黑,坑了小部分糊塗家長,傷害一部分孩子,對人類進步沒有任何正面貢獻。
低俗的街頭雜耍即便搬進最有名的劇院,也不可能真正贏得觀眾,粗陋的表演只配得到片刻稀疏的掌聲,被拋棄是必然的結果。
不美的東西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放不下嚴厲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潛意識放不下莫名的恨意。
這就是為什麼從小經歷了打罵教育的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經常嚴厲對待孩子的老師或家長,他們自以為在「教育」孩子,其實也只是在發泄自己從童年積澱的恨意。
像一位網友說的:有些人小時候常挨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長大了發誓絕對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還是會打小孩。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樣的。
推翻父母不難,但修補父母刻在自己童年裡的缺陷,非常不易。
所以,根本地說,所謂「嚴厲教育」,其實和教育無關,不過是成年人某種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
比如有位家長,他聽到自己年僅3歲的孩子說了一句髒話,抬手就給孩子一個嘴巴子,其理由是要把孩子的壞毛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只能說,道德偽君子往往就這樣,是道德潔癖的重症患者,在面對孩子時,內心既不誠實又苛刻。
家長需要知曉,人生萬事,得體的手段能才產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如此,沒有一種錯誤的手段可以達到正面效果。
嚴厲教育的目標期望再美好,不以尊重孩子為前提的錯誤手段,只會讓孩子陷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
父母怎樣取代打罵的教育方式
-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父母一定要儘可能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
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孩子內心深層的需求,知道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
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
此時,父母應該先冷靜下來,嘗試來傾聽孩子,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當父母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
父母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
對孩子放下身段
有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對此教育專家建議,父母要對孩子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作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父母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所以,當父母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父母要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心。
想當個負責任的好父母,究竟怎麼做?
首先要清楚三點:
-
1.家法懲戒是可以被其他方式代替的,但絕不是家暴或暴力的變種(直接肢體侵犯侮辱);
-
2.當一個孩子在犯錯後,有顯著的悔改表現,此時沒有必要懲戒,而是採取積極的激勵舉措。
-
3.暴力≠體罰,體罰也有不同的體罰,比如做勞動、打掃衛生等相對更積極且不傷害個體的。
懲戒需要建立在合法且具有契約性的條框內,在不以傷害身心的底線上可以採取其他相對更好的手段。
可以嘗試這樣做:
實踐性教育
-
1.實踐性教育是比較常用的方法,通過讓孩子親身感受到一件事而產生的落差感和挫敗感,讓他明白犯錯的代價。
-
2.多看一些教育意義的書籍和影視作品。
比如《變形計》中就有很多去暴力化而採用實踐性教育的實例,這些是有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的。
啟發式教育
-
1.這種方式在很多人看來是雞湯式教育,其實,啟發式教育是相對於實踐性教育更簡單也更可能有效果的教育方式。
優點就是快速有效,但缺點就是效果退散可能很快,不如實踐性教育來的刻骨銘心。 -
2.啟發式教育的核心在於社交與心理對弈,需要我們更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問題根源。
比如學生早戀耽誤學業,就可以以同輩身份去分享自身當年的早戀感受,通過同理心的介入,從而更好的啟發開導學生,讓他明白早戀的利弊,以及學業的利弊。
-
3、啟發式教育往往都是針對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明顯的叛逆心理,對你的思想觀念有牴觸感。
但啟發式教育方法恰恰就是通過平等社交來構造溝通橋樑,通過交流來探索問題根源,逐步的消除對方的不信任,直至達到接近信任和彼此信任的狀態。
信任是影響受教育者的最大砝碼,但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啟發式教育需要足夠的耐心。
如果這些還不夠讓你停止對孩子的過多責備與埋怨,看看這張家庭教育對照表,進行對照和自查。
孩子的表現 | 家庭 |
---|---|
自備、懦弱 | 父母其中必有一人是苛求之人(干涉家庭教育結果) |
喜歡暴力或奴性十足 | 有一個喜歡打罵的家長(干涉型家庭教育結果) |
膽小害羞 | 管得過多,時常責怪,包辦代替 |
不善良 | 父母必有一人缺乏同情心(暴力型家庭教育結果) |
不懂是非 | 必有一個專制,喜歡替孩子做決定的家長。 或是一個不明事理的家長。 (干涉型家庭或溺愛型家庭結果) |
小心眼 | 缺乏寬容的家庭環境,指責是這個家庭的主基調(干涉型家庭結果) |
不上進 | 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或父母對自己要求過低(干涉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
懶惰 | 父母替孩子做太多(干涉型家庭或溺愛型家庭) |
喜歡埋怨 | 必有一個負面思維的家長(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
脾氣暴躁 | 必然有一個家長脾氣不好,習慣通過發火這種不良方式與人溝通(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
自以為是 | 父母溺愛的必然結局(溺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
不會關心人 | 父母寵愛過度,不讓孩子表現(溺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
不快樂整天板著臉 | 夫妻不和或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
過度敏感、多疑 | 家庭不包容,缺乏溫暖(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
不喜歡學習 | 家長不愛學習或不認為學習有多重要 |
冷酷、孤僻 | 必然有一個放任不管或喜歡暴力的家長(放任型或暴力型) |
自私 | 必然有一個溺愛的父母(溺愛型家庭) |
-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
你今天對孩子喊,就別怪他明天對你叫
-
你今天對孩子沒耐心,就別怪他明天對你不耐煩;
-
你今天訓孩子不如別人優秀,就別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別人爹媽有權勢;
-
你處處苛求孩子完美,就別怪他自卑懦弱;
-
你習慣打罵孩子,就別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
-
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別怪他不負責任。
所以,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歷程。
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把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
希望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在教育的過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注新東方繪本館微信公眾帳號:xdf-hbg,有海量學習資源可以免費領取哦!
麻麻自測:你是哪種類型母親?羋月還是姝妹?
【麻麻自測】你是哪種類型母親?羋月還是姝妹?最近朋友圈都在熱談羋月和姝妹兩姐妹,一個天生手中獲得好牌,卻將牌打爛了,一個卻將爛牌達成好牌,他們孩子的命運也各不相同,不得不說母親的自身修養與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