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平」了,孩子才能「氣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期嘉賓:

王俊波老師,擅長兒童青少年因情緒問題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和抽動以及多動行為,成年人的親密關係探索、調整,各類身心症狀、強迫、恐懼、焦慮、抑鬱傾向等心理困擾。

家長困惑

女孩11歲,上五年級,現在特別有主意,聽不進去勸,耍性子。

上課時,喜歡的老師她就聽課,不喜歡的老師她就不聽課。

她還磨磨蹭蹭,挑歪理,和她講道理也不聽,還跟我們瞪眼睛,氣得就是想揍她。

她想考高分,但學習上還不努力,彈琴也彈得亂七八糟的,每天也不好好練琴,不踏實,不動腦。

打過一次,哭得可傷心了,可過後也沒看出多少改變。

她很喜歡3歲的弟弟,可還是會和弟弟爭東西,像酸臉猴子。

不知道該如何管教這個孩子。

專家解答

11歲的女孩,應該是處於青春期開始、馬上要上初中的孩子。

這麼大的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想法,但還不成熟,需要家長和老師給她建議和意見,她對自己的想法並不清晰,對自己生理和心理都不是很清楚,許多行動沒法跟上想法。

其實她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聯繫起來做得更好,但她現在還處於孩子階段,能力還沒有完善,經驗遠沒有成熟。

這時,對父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家長非常細心地看到孩子所有這些隨性的背後,都是有情緒和很多需求存在的。

家長此時除了看到這種糟糕的狀態外,還要看到這背後一定有她的心理動力。

她需要有人來尊重她,尊重她有了自己的想法。

以前可能她特別聽話,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但現在她有了一些獨立不同於老師和家長的想法,她想按自己的感覺來,只是她沒明白規則,她也不知道什麼是對的或是不對的,就會出現偏頗,這時家長和老師不能打壓孩子,也不能完全否定她的想法和行為。

家長對孩子此時的想法和行為完全否定,可能會打擊到她,她想發展起來的動力就會退縮,這種退縮會影響到將來對自己的接納和認同,以及她對世界的看法。

最近我接待了一些厭學的學生,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初高中的,許多厭學的孩子都說,他們(厭學)的想法是在小學五年級時就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這時家長沒有看到,只單純認為孩子不聽話,而沒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我覺得任何一個人,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如果有人可以配合完成他(她)的需要,達到目的,實現他(她)想要的一些目標,這個人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一定很高。

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對自己是有要求的,要被別人認可、認同。

有一些孩子開始有像哲學一樣的思想,他要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自己是誰,能做什麼,這些都需要去體會。

家長一定要多從心理層面了解孩子,多看看書,多聽一些相關課程,多和其他同學交流,多和其他家長交流,了解是不是這麼大的孩子都有類似的想法。

孩子的這些行為一定不是個別行為,是許多孩子都有的共性行為。

她心理年齡發展到這個階段,當她出現這些想法、行為時,我們就去了解她的需要,和她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實她許多想法和行為確實是錯誤的,比如上鋼琴課,鋼琴老師覺得她這兒彈得不對,但她就覺得自己彈得對,這就是錯誤的行為。

但她不太能識別出自己哪部分對,哪部分不對,這時需要有人指導她,但這個人一定要非常有耐心,要有知識的力量,給她指導和修正,不可以帶有非常強烈的打壓感、攻擊感。

建議孩子的媽媽和爸爸一起多關注這個孩子的情緒,我的感覺這個孩子特別需要有人關注她的情緒,一定不是隨性子,她就是想表達一些東西。

這麼大的孩子有這麼多的情緒很正常,為什麼?就是因為她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獨立的想法,因為她要長大了,要我看來這是一件好事。

對於她喜歡的老師就聽,不喜歡的老師就不聽,家長應該和她聊,學習對她來講意義在哪裡,她是去學知識了,不是去和老師對抗。

不喜歡的老師她可以表達一些情緒,究竟不喜歡在哪裡,看看老師講課講得怎麼樣?對於她學習知識有什麼幫助?如何讓她和學習發生真正的連接。

這部分需要家長幫孩子建立起來,學習上有興趣,逐漸地不喜歡的老師也會喜歡上,這都是好的感覺,一點一點積累的,負性的情緒自然就少了。

關於她做事磨蹭,這個明顯就是情緒沒疏導,導致她的一種行為。

許多人,當你的情緒被別人接納時,你的心情會非常好,做起事來也願意做。

就像我們平時不願意做的事,可能因為心情好就做了,也不覺得累。

但心裡有情緒時,有些事情就不想做。

其實孩子和我們大人是一模一樣的,但比我們還要嚴重一些,因為他們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沒有成年人這麼強。

家長要幫著孩子一點點建立起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

這個能力建立好,她自然就會像爸媽那樣,可以慢慢好好地對自己。

如果家長要給孩子講道理,她不聽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她還有情緒,情緒在這兒堵著呢,你的道理是進不來的。

打她的方法我是非常不贊同,因為打了她之後交流就不會起作用了,她都這麼大了,會特別傷心,覺得爸媽是不是不愛她。

包括她學習想考高分,一定要去肯定,她彈琴想彈好,學習想學好,一定有好的動機,這塊兒我們要幫她看到。

但她可能堅持得不好,因為她還小,連續性的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這時就要父母陪著她一點點把習慣養好。

人的一生就是習慣性的行為,各種各樣習慣的重複,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壞習慣太影響自己,想改變修正到好的習慣,可能以後的習慣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模式。

孩子還小,家長要幫她養成好習慣,以前有壞習慣沒關係,才五年級,一切都有希望,只要你不打壓她,不覺得她是糟糕的孩子,那她就會養成好的習慣。

在一個月或是兩個月期間,家長要多陪孩子,幫她建立這種好的習慣。

當然在建立過程中會有各種衝突,這時需要家長非常寬容,當她懈怠沒辦法堅持的時候,我們要堅持,我們不能像她一樣也亂了。

她看到你亂了,這個習慣就不容易養成了。

無論孩子怎樣,家長都保持一種狀態,對孩子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好的。

她和弟弟爭的就是愛的感覺,雖然她11歲,和弟弟差了8歲,但都是孩子,生活在一個家庭里,她會特別羨慕弟弟躺在床上,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用學習。

3歲的小孩多招人喜歡,家人可能特別喜歡他。

她很羨慕甚至嫉妒弟弟,當然會和弟弟爭各種各樣的東西。

當她爭的時候,家長可以這樣和她描述:我看到你和弟弟在爭什麼。

家長可以表達對她的愛,其實是和對弟弟一模一樣的,要表達因為有了這兩個孩子,會覺得特別幸福,雖然有壓力和困難,但有一天孩子們長大了,兩個孩子帶來的快樂一定比一個孩子多,一定是雙倍的,有時可能比雙倍還要高。

我們要相信,她現在只是這種狀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只要家長先把心態調整過來,相信她現在只是暫時的現象,給她空間允許她一點點長大,她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