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這些小事成為你母乳路上的絆腳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不知道寫出了多少新手媽媽的心聲,絕對受益匪淺,強烈建議准媽媽們好好看看。
只要相信自己,別讓寶寶啼哭假象或家人的嘮叨改變自己母乳餵養的初衷。
別讓這些小事成為你母乳路上的絆腳石 在上一屆國際母乳會活動中,討論的主題是「怎樣克服母乳餵養中的困難」,尤其是當孩子啼哭不已、頻繁吃奶時,媽媽應該怎麼辦。
主持人說,「餵母奶的媽媽好象總是面對著很多的質疑,每當寶寶頻繁啼哭時,總有人立刻說,那是因為你的奶有問題,寶寶不夠吃,應該加奶粉。
可是當餵奶粉的孩子出現同樣現象時,卻沒有人去懷疑是不是他的飲食方面有問題。
」
其實,你根本不必擔心的一件事,就是你的母乳的質量。
你的奶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絕對能夠滿足你的寶寶的需要。
除非你自己患有極度營養不良,那時你的奶才可能出現「質量」問題。
人類幼兒的生存是如此地重要,大自然已經做好特殊安排,確保你的奶的質量。
比如,你在孕期所增加的脂肪,就是為了寶寶出生後給你的母乳添燃料。
另外還有研究發現,為保證嬰兒攝取的營養量,母乳製造過程有時會剝奪母親自身的營養而滿足母乳的養分。
因此餵母乳的媽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和休息,多吃營養豐富的食品,尤其是鈣的補充。
至於寶寶突然比以前更加頻繁地哺乳,很多新媽媽都有類似的抱怨:「他怎麼除了吃奶就是吃奶!」
在《育嬰手冊》里,作者西爾斯醫生說,新生兒頭幾個月里,總有頻繁哺乳的時候,他將這樣的孩子暱稱為「馬拉松運動員」。
這是因為他正在經歷一個「猛長期」。
一般來說,「猛長期」出現在三個星期、六個星期、三個月和六個月左右。
這時嬰兒所需要的養分比較多,他就通過頻繁吸吮來刺激母親製造更多的乳汁。
在這種時候,堅持勤餵幾天,一旦乳汁分泌量達到寶寶的要求,他的吸吮自然會降低頻繁程度。
「猛長期」這個詞彙,對於中國媽媽來說相對比較陌生,卻是國外育兒領域裡耳熟能詳的一個普遍概念。
在《第一年都應該期待些什麼》一書中,幾位身為兒科專家的作者不無幽默地比方道,「母乳跟水井可不一樣,不會因為過分抽取而乾涸。
事實上,恰恰相反,你的寶寶吃的越多,你的乳房就會生產越多的奶。
」接下來,作者也解釋了嬰兒「猛長期」現象,並總結道,「在這種情況下,寶寶的大飯量不過是大自然保證母親身體增加母乳分泌量以滿足孩子生長需求的手段。
」
那麼,新媽媽們該怎麼辦呢?
「放鬆一些,把你的乳房放在垂手可及之處,」這本書的語氣總是令人忍俊不禁,「別沉不住氣,慌忙給孩子補奶粉(甚至更糟糕地去添輔食)以滿足他的胃口,因為哺乳頻率的降低,會導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而這和寶寶想要的恰恰相反。
這樣的行為模式—以寶寶需要頻繁哺乳開始,引發母親對於自己乳汁供應量的焦慮並給孩子補充奶粉,跟著就是母乳分泌下降—是提早放棄母乳餵養的一大起因。
」
縱觀新手媽媽們的困惑,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
1、她們在哺乳之初,一般都經歷過下奶的困難;
2、看到她們「沒有」奶,孩子餓的直哭,家人(一般是孩子的姥姥或者奶奶)就來干預,給孩子直接餵奶粉;
3、即使乳汁分泌正常,仍然會出現餵奶後孩子哭鬧的情況,家人便說這是因為媽媽的奶「不夠」、或者是奶「不好」,孩子沒有吃飽,繼續給孩子添加奶粉;
4、有些嬰兒睡眠時間不長,一兩個小時就醒,有些嬰兒的體重增長不如其他嬰兒迅猛,這些都被怪罪到母乳質量上,不僅家裡人,就連一些醫生都勸告媽媽不要繼續哺乳,改餵奶粉吧;
5、這些寶寶們每次吃完母乳後,都能再吃一些奶粉,被大家判斷為母奶沒有吃飽,需要奶粉。
如果母親不主張餵奶粉,家人會批評她是餓著寶寶了。
迫於這樣的壓力,也因為沒有經驗,心裡沒有底兒,媽媽們屈從了,餵了奶粉,從而導致母乳真正分泌不足。
堅持母乳餵養,有時候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情。
最大的困難,其實不在於乳汁分泌不足,反倒是其他因素的干擾,尤其來自外界的壓力。
最大的干擾和壓力,來自於一些對於母乳餵養有很深的誤解的家人或者知識老化的醫生。
中國有老人幫助照看第三代的傳統,對於新生兒的看護,餵養是最重要的活動內容。
但是如果母親選擇餵母乳,每一次的餵養僅僅需要嬰兒的母親參與,勢必將其他人排除在外。
有些老人會感到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感到不安和焦慮,因而會抓住母乳餵養一開始都會產生的困難和問題,有意無意地將其誇大,試圖阻攔母親在哺餵母乳方面進行努力。
她們往往明明知道母乳餵養的巨大好處,內心深處卻悄悄盼望孩子吃奶粉,因為這樣她們就能夠為孩子的餵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人的心情我們固然能夠理解,但是她們的行為卻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因為她們的地位和權威,新手媽媽們往往迫於壓力,不敢違抗,匆忙地添加奶粉,釀成惡果:孩子出現「乳頭錯覺」,偏向於容易得到奶水的奶瓶,不願意費力吸吮母乳,甚至拒絕乳頭;吸吮頻率的降低,導致乳汁分泌量急劇下降,最後真的沒有奶了。
另外,新手媽媽由於沒有經驗,容易偏聽偏信一些老人的老觀念,比如一位媽媽曾說,她不想給孩子加奶粉,家裡老人就指責她會把孩子「餓細了腸子」。
這是一種毫無科學道理的說法,卻會產生足夠的壓力,讓媽媽屈服。
老人的說三道四,會讓媽媽心裡產生焦慮,這種焦慮情緒所產生的荷爾蒙,導致媽媽的身體即使有豐盛的乳汁,卻不會分泌出來。
越是擔心、著急、心虛的母親,乳汁分泌越有困難。
母乳最無辜,卻又最冤枉。
人們對母乳的偏見十分深重,無論孩子出現怎樣的問題,人們首先要怪罪母乳。
孩子哭鬧、睡眠不良、煩躁不安、體重增長看似緩慢,等等、等等,人們第一要批評的,就是母乳。
很多人說這樣的話往往不假思索:「是不是奶不夠、或者奶不好?斷了奶,吃奶粉吧!」
其實這樣的思維缺乏邏輯。
吃奶粉的孩子也經常出現以上的問題,而且機率絕對不亞於吃母乳的孩子,為什麼人們不首先怪罪奶粉呢?為什麼沒有人說,「是不是奶粉不好?斷了奶粉,改吃母乳吧!」
儘管很多人都明白,母乳大大優於奶粉。
母乳不是萬能的,不是吃了母乳就萬事大吉了。
嬰兒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況」,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細心觀察、耐心體察、開動腦筋想辦法。
不能夠什麼都一古腦推諉到母乳身上,仿佛母乳要為孩子養育的一切承擔責任。
新生兒從溫暖舒適封閉的子宮中,猛然來到一個開放寬敞冷風颼颼的陌生世界,會經歷焦慮、煩躁和恐懼等心理,有時身體也會有一些不適,比如吃奶時吞咽的空氣讓小肚子感到不舒服。
不會說話的寶寶,這時對於任何不滿意的表達都是哭泣。
這就需要我們做母親的有一顆特別敏感的心,同時也需要耐心,來觀察寶寶,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覺得委屈。
而且,有些新生兒,天生就是愛哭,無論大人窮盡任何辦法,都不能有效地止住他的哭鬧。
這種現象,叫做「夜哭郎」,因為這樣的孩子一般從下午開始哭鬧,一直延續到夜裡,有時甚至整夜。
做父母的無比煩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往往首先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哺乳的母親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是不是自己的奶有問題。
其實,這種哭鬧現象,醫學上也沒有什麼確切的解釋,是一個謎。
一般到了四、五個月時,哭鬧就會自行消失。
新手媽媽們一定要切記,孩子哭,或者頻繁地尋找奶頭,並不一定就是因為餓了。
新生兒對於一切需求和不滿的表示,只有一哭。
所以當孩子哭起來時,別急著下結論,認定是飢餓導致,還可以從以下原因中找一找:
1、寶寶需要母親的懷抱,需要滿足額外的吸吮要求;
2、尿布髒了,或者小屁屁上長了尿布疹;
3、穿的太多,感覺太熱;或者相反,感覺冷;
4、吃奶時肚子裡進了氣,感覺不舒服;
5、媽媽吃了某種孩子過敏的食物,比如芥藍、蔥蒜、辣椒、酒等刺激物,或者乳製品;
6、媽媽心情過於焦慮,導致孩子煩躁不安;
7、其他身體或者心情方面的不適。
很多人不了解的一個事實是,母乳餵養的孩子,即使吃飽了母乳,還能夠再吃下去50到100毫升的奶粉。
這並不表明他們仍然餓,而是新生兒的一種天性。
有些孩子吃完奶粉就安靜了,家人誤以為這是因為母乳沒吃飽,奶粉餵飽了。
實際上孩子只是需要額外的吸吮,奶粉不過是滿足了這個吸吮要求,所以孩子安靜下來,孩子其實並不需要這些額外的卡路里。
最好的滿足,依然是媽媽的奶頭。
另外,有些孩子睡眠時間長,有些短。
母乳本來就比奶粉容易消化,一兩個小時吃一次是很正常的。
國際母乳會的權威建議那些奶水不足的母親,無論孩子多大,都可以採用以下辦法:
1、像餵新生兒那樣頻繁哺喂,24小時之內餵12次以上;
2、如果有條件,安排幾天時間,讓孩子不離自己身體,把孩子整天抱在懷裡,一有機會就餵奶;這樣堅持三天,肯定見效;
3、餵完一邊乳房,如果孩子哭鬧,不要急著給奶粉,而是換一邊繼續餵。
一次餵奶可以更換乳房數次,乳汁不會被吃乾的,而是越吃越多;
4、如果已經混合餵養,逐漸減少奶粉次數,而且不要先餵母乳、再餵奶粉,而是在確認母乳不足的情況下,另外加一頓奶粉。
要讓孩子有幾頓純粹吃母乳,不期待著奶粉。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媽媽們要頂住壓力,相信自己,放鬆心情,保證乳汁順利分泌。
如果覺得有用,記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關於柚柚育兒:
柚柚育兒是一款專門為辣媽們設計的軟體,還有資深育兒專家定期分享各類育兒知識哦~快來與千萬媽媽一起育兒吧~
歡迎點擊文章下方「相關連結」,下載柚柚育兒應用——有醫生的專業母嬰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