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完美,我很挫敗|女兒給我丟臉了,我忍不住罵了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童樂會」吧!

前些天在網易看到了一則圖片新聞,新聞的大概內容是:

女孩克勞蒂和家人獲邀出席在白宮舉行的逾越節(Passover Seder)晚宴,結果她很不給面子,竟當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面大發脾氣,並死命地趴在地上。

但站在旁邊的歐巴馬不僅沒有任何不開心,還做足表情舉起雙手擺POSE和小女孩合照,米歇爾則在一旁笑。

讓我又一次感慨中西教育理念的不同。

如果按照中國父母的思維定式來看這則新聞,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個小女孩任性並且目無尊長。

敢在這樣的場合做出這種「無禮」的舉動,實在太沒有教養了。

如果換成中國家長,也許會對孩子來一場「暴風驟雨」式的批評教育。

想想我自己,就曾經因為覺得女兒待人無禮而虎媽發威,狠狠地把女兒批評了一頓。

女兒有一個階段,大約四五歲的時候,每次和我在路上或小區里遇到認識的人,我讓她跟人家打招呼,叫一聲「阿姨」「叔叔」,她都不大情願,都不肯開口和人家打招呼。

一開始我也沒往心裡去,覺得孩子還小,而且那時候女兒有些怕生,可能她以為自己不認識這些大人就不想和他們打招呼吧。

後來有一次我從這鄰居的表情和眼神感到了她對我女兒的某種看法:這孩子真沒禮貌,說嚴重一點就是沒教養。

而那一刻我也想起鄰居的十多歲的女兒嘴巴倒是很甜,每次見到我都很熱情地跟我打招呼。

這麼一想,我一下子就火了,一進家門,就怒不可遏地訓起女兒,女兒被這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嚇怕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我厲聲問她為什麼不肯叫聲「阿姨」,女兒哭著說:「不知為什麼我就是不想開口,這位阿姨我又不認識。

」在當時女兒的認知里,所謂的「認識」,應該是平時和我們有交往的親戚朋友之類的,而這位鄰居和我也就是見面打個招呼寒暄幾句的那種,平時都不來往的。

最後我下了「死命令」:以後不管遇到你認識還是不認識的大人,只要我讓你跟他們打招呼,你都必須叫他們。

女兒流著淚默默地點頭。

後來我反思自己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才發覺自己通過女兒來衡量自己是不是個好媽媽。

這感覺很符合邏輯,你想:「如果我的女兒成績很好,而且在家很尊敬父母,我就是個好媽媽。

如果她一門考試不及格或者情緒波動巨大,那麼在媽媽的成績單上,我的成績就是F。

」這就是問題,你一天之中能看到女兒處在很多情況里,每次互動都變成一種邀請,邀請你評判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

但是,不管是當眾發脾氣、不肯跟別人打招呼,還是不願意分享以及其它種種在大人看來不合情理甚至無理取鬧的表現,說到底都是孩子在成長中必然會經歷的過程,大人都會有失去理智或不夠得體的種種表現,更何況我們的孩子?而家長首先應該做的便是接納和理解,然後因勢利導,以更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作為成熟的父母,你不能讓自己的自我價值依賴於女兒的表現或者心情,如果你這樣做,她的成功和失敗就都和你有關。

從來沒有什麼完美女兒,她根本不存在。

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天生就是不完美的,因為她心理上沒有發育完全,這也是為什麼她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她需要引導和保護。

她的自尊來源於她知道自己是被愛的。

愛就是激勵,那些美好的東西——原諒、真實、慈悲、同情、關懷和理解——都來源於愛。

知道媽媽站在自己這邊、信任自己,女兒能從跌倒的地方再站起來。

當某個人知道我們所有的缺點還仍然愛著並且信任著我們的時候,就能讓我們無堅不摧。

我們從來不是完美的人,我們的孩子也不是。

「我們的目標不是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擁有一個完美的女兒,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即使我們的女兒不完美,也要愛她們,相信她們。

作為家長的我們厭倦了完美帶來的壓力。

我們要學會對自己友善一點,愛自己,放棄成為一個完美媽媽的目標,就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女兒的不完美。

這會使母女關係更加和諧,更加能了解女兒真實的一面。

長按二維碼發現驚喜

免費、專業、有公信力,你的育兒隨身顧問和兒童閱讀指導!

每天早八點,童樂會和你相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點擊右上角朋友圈吧!

點擊「閱讀原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