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不哭不鬧自願分房睡,我只用了3條錦囊妙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朋友給我打了通電話。

倒不是什麼日常的八卦閒談,而是想讓我給她支個招。

原來是關於她家寶貝要不要分房睡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一場不小的「世界大戰」。

她婆婆堅持孩子還小,今年還不到三周歲,現在說要分房睡還太早,萬一半夜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不能及早發現;

朋友則聽網上專家說,孩子剛出生就要分床睡,等到了三歲左右就可以分房睡了,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性。

「我跟我婆婆現在誰都說服不了誰,我老公都被吵吵得寧願在公司加班也不願意回來了,你是學心理學的,告訴我該怎麼辦啊?」朋友在電話那頭苦惱不已。

類似朋友這樣困惑的媽媽肯定有不少。

馬伊琍曾發微博感嘆,表示不能和孩子太早分房睡,畢竟能和孩子在一起睡覺的日子也沒有多久。

而網上也曾頻頻爆出一些負面新聞,讓做父母的憂心不已:

前段時間有個報導,說的是一個13歲的男孩經常對著姐姐的內褲「搞破壞」,手機里還存有大量不雅視頻,10歲那年還因為偷看女鄰居洗澡挨了打。

而究其原因,其實是這個男孩一直到10歲才和父母分開睡,沒有形成良好的性別區分。


隨便上網搜索,不難發現,許多寶爸寶媽們都有過「分房睡」的困擾:

「倒是想和孩子分房睡,但我家閨女怕黑,怎麼說都不願意自己一個人睡,語氣稍微重了點,她一哭我們全家就全都沒轍了。

」「兒子三歲的時候他爸爸就張羅著要分房睡了,兒子很不習慣,在床上賴著不走,他爸爸脾氣又爆,揍了一頓,兒子就哭著一個人睡了,可是孩子變得很敏感,也不愛笑了,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我買的育兒書上說,孩子到了3~6歲就該分房睡了,因為到了弗洛伊德說的『性蕾期』,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有了最初的性意識,萬一搞不好就會產生『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的。


一段段文字的背後折射的是中國父母養娃的焦慮。


到底該不該跟孩子分房睡?幾歲分才合適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心理學上一個非常著名的「哈落恆河猴實驗」。

20世紀50年代末,心理學家哈落做了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哈落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從母親身邊帶走,並為它準備了兩個假媽媽。

這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堅硬的鐵絲做成,但是胸前有奶瓶,可以為小猴子提供奶水,另一個是用柔軟的絨布做成,但是沒有奶水。

一般我們都會說「有奶便是娘」。

但是實驗中的小猴子是怎麼做的呢?

除了在飢餓的時候它才會到鐵絲媽媽那裡去,剩下的絕大多數時間它都會選擇那個「絨布媽媽」,緊緊地抱住,依偎在這個媽媽身邊。

後來哈落會故意造成巨大聲響,讓小猴子產生恐懼,想看看它究竟會選擇哪個媽媽。

小猴子在受到驚嚇後,毫不猶豫地奔向了那個「絨布媽媽」,用盡力氣抱緊,慢慢地就會平靜下來。

最後哈落繼續了這個「喪心病狂」的實驗,他把小猴子從母親那裡帶走,食物供應充足,但沒有為它準備任何一個媽媽,它從出生的時候就孤獨地活在鐵籠里。

一段時間後,當哈落把兩個假媽媽放進鐵籠里並再次製造巨大的聲響,可是這一次小猴子哪個都沒有選擇,它只會絕望地抱住自己,尖叫不已,不知道怎麼辦才能緩解這種恐懼。

這些小猴子長大以後的樣子我們也可以想像了,它們幾乎不能正常地生活,無法融入猴群,膽小怯懦,甚至在被其他猴子欺負後會選擇自殘。

這個依戀實驗告訴我們,媽媽對於孩子而言絕對不僅僅是食物的提供者,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孩子安全感。

所以「分房睡」也是一樣的,不要盲目聽從在什麼年齡段該和孩子分房睡,畢竟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

要和孩子分房睡,那就要問問自己給夠孩子需要的安全感了嗎?

聽完以後朋友沉默了許久,最終嘆口氣說「我明白了」。


從來都沒有什麼該分房睡的年齡,只有該不該分房睡的孩子。

這世上沒有一本無所不能的育兒「聖經」,孩子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最了解。

更重要的是,安全感可不是靠和父母在一間房睡才有的。

著名的兒童睡眠專家理察•法伯曾寫過一本書,這本在美國暢銷了30年的《法伯睡眠寶典:如何順利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中,他指出孩子不會因為自己一個人睡而變得沒有安全感,也不會因為跟父母一起睡而變得缺乏獨立性。

不過當孩子出現下面這些信號時,你就可以著手考慮分房睡的問題了。

①可以獨處

獨處是一種能力,當孩子可以自己一個人待著並且享受自己的個人時光,在自己專屬的「領地」愉快地玩耍,甚至會和他的玩具「朋友們」嘰嘰咕咕說著悄悄話。

這個時候,父母們就需要「該放手時且放手」,適時引導,給孩子一個專屬空間。




②性別「拷問」

當家長的幾乎都遇到過以下場景。

給寶寶洗澡時,孩子會突然指著自己的身體疑惑發問。

「為什麼媽媽(爸爸)跟我長得不一樣?」

面對這樣直擊靈魂的「拷問」,說明孩子已經有了最初的性別意識。

父母在給孩子著手準備房間的同時,也要注意「隱私」保護,比如孩子洗澡由同性父母來,平日裡換衣服也要格外注意。

那新問題又來了,當孩子有了分房睡的信號,又該怎麼引導孩子自己睡呢?

其實,這也不難。

引導孩子自己睡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閨蜜卿卿家有個女兒,家裡頭都當成寶貝,他們家的家庭氛圍非常好。

小姑娘長得玉雪可愛,乖巧知禮,每次帶出去都讓她倍有面子,可唯一讓她頭疼的是,女兒都讀小學了,卻還是不肯分房睡。

她先生也很苦惱,畢竟年輕小夫妻,魚水之歡還是必要的,但每一次都搞得好像地下黨接頭一樣。

為此,她也專門來找過我談過這個問題。

我笑了一下:「這有何難?」

然後給了她三條錦囊妙計,果然,兩周後就聽到了她的好消息。

第一條妙計:尋求外援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就能分床睡成的。

對待這個問題,當媽的可不能心急,你得把心態穩住,徐徐圖之,不要給孩子暴露你內心的想法,但可以時不時給孩子看些與之有關的動畫片或繪本。

然後,你可以給孩子的老師建議,這個星期班會的主題可不可以是「長大與獨立」。

有的時候,在班級這個集體環境中,老師出馬,一個頂倆。


這一點,家長不得不承認,畢竟,這個年紀的孩子對老師都有一種「迷之崇拜」,更何況周遭還有這麼多小夥伴。

從眾有時未必是件壞事。

於是,你就可以坐等孩子回家主動跟你說要「分房睡」的事情了。

第二條妙計:借力使力

孩子有了「想分房睡」的苗頭時,當父母的請一定要hold住,抑制住你上揚的嘴角,可千萬別一副恨不得立馬就分,普天同慶的模樣。

你要循循善誘,適時鼓勵,「不經意」地提及和孩子玩得好的那個誰誰也是自己睡的,看來好朋友之間也是「心有靈犀」的。

孩子都是喜歡「比較趨同」的,接下來,你要和孩子一起布置房間,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喜好,給孩子一個「伴兒」,比如娃娃之類的。

布置好了,擇一「良辰吉日」再入住,給孩子營造儀式感,並且要告訴孩子,從今天起,你就長大了,這是專屬於你的空間,連爸爸媽媽也不能隨便進入。

第三條妙計:代幣製法

剛開始睡的時候,孩子肯定不習慣,有時候甚至會反悔,再跑到父母的房間。

這個時候,考驗的就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行為療法中有個代幣製法,是一種利用強化原理促進更多的適應性行為出現的方法。

具體操作為,首先,你要確定孩子近期有什麼願望。

大到假期去哪兒旅遊,小到今天可不可以多看15分鐘動畫片。

孩子獨立分房睡一天,就在第二天早上給她一朵小紅花,注意要有言語和動作上的鼓勵讚美。

如此累加到一定程度,可以讓孩子兌換願望。



養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房睡」絕不僅僅是「分開睡」那樣簡單。

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會懼怕分離,畢竟孩子總是在一次次的分離中成長,做父母的也得「該放手時且放手」。

就像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那樣。

「真正的愛,母愛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母親和孩子的分離。


與每一位為人父母者共勉。


親寶寶APP:一家人的親子空間,千萬家庭的選擇。

懷孕、育兒必備,輕鬆記錄寶寶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