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他的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

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另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您的孩子也曾經問過這些問題嗎?當時是怎麼回答的呢?大家覺得上述這兩個小朋友長大後,會怎麼樣?他們誰會更富有?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析:

第一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明白,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是爸爸通過努力得來的回報,如果我想有錢,也要通過努力和勞動獲得。

爸爸的回答不僅讓孩子獲得了一份精神財富,更讓孩子今後的人生擁有更多期許。

第二個小孩聽了爸爸的回答會認為,爸爸是有錢人,爸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於是,當孩子長大接手父親的財富以後,便不會知道珍惜和努力,應了古語的「富不過三代」!

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國人自身的財富管理意識談不上根深蒂固,所以在孩子的財商教育上面也做的不甚到位。

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啦,給小孩子消費的同時,更是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最佳時機。

今天,我們就來一同看看其他國家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理財?我們在財商教育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有哪些簡單、快樂、易上手的財商滿分技能?

四國父母的頂級財商培養法

因為國情不同,在金錢的觀念上或許沒有可比性,但其他國家父母教育孩子理財的方式中,還是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精髓。

美國:鼓勵打工,號召孩子存錢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

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

由美國教育部資助,全國34個州的3000所中小學生參加了一項儲蓄計劃——「為美國而儲蓄」計劃。

不過,美國兒童理財教育最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和學校。

美國父母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

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英國:1/3兒童有銀行帳戶

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並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

在英國,兒童儲蓄帳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帳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英國兒童事務大臣保爾斯說,兒童從5歲開始就要接受理財教育,搞清楚硬幣和紙幣的區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到11歲的學生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銀行和儲蓄帳戶,如何做預算

日本:金錢要通過勞動獲得

日本人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利用課餘時間在外打工掙錢。

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孩子的理財觀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家庭的經濟水平,二是父母的消費方式,這兩者是潛移默化,無可避免的。

德國: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

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麼:「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

嘗試是一種藉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

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

」「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

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

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會從中學到很多人生道理。

對比國外的財商教育方式,2條實操建議

延遲滿足,培養感恩的心

面對子女提出的物質要求,父母心存「又不貴,買就買吧」的想法十分正常。

然而,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這種想法潛在很大的隱憂:父母讓孩子產生「資源無限,慾望有限」的錯覺。

孩子的物慾,2歲時是一罐飲品,6歲時是一個名牌書包,10歲時是一雙名牌球鞋,到14歲時是一台時尚手機,到18歲時是一台最新款手提電腦……這些都是父母能力範圍以內,予以滿足看似沒什麼大不了。

但從小就養成一種習慣,任何物慾也能得到滿足,慾望持續增大終有一天會超出父母能力範圍,到時孩子的物慾得不到滿足了,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延遲滿足是兒童財商教育中第一個關鍵詞,而另一個關鍵詞是感恩,能做到這兩大關鍵詞,財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由於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加上財商教育的缺失,缺乏感恩心已經是十分普遍和突出的問題。

家長不妨可以這樣做:

不妨讓孩子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讓兒童參與捐款,獻愛心等活動,讓孩子體會錢除了可以帶給自己物質享受,還可以用一些錢幫助有需要的人,快樂會增加數倍。

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日的時候或「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時,我們可以適時地讓孩子用一點零花錢送給長輩一件小小的禮物,培養孩子一顆孝敬、感恩的心。

「哭窮」式教育不可取

有一些家長為了杜絕孩子養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窮」。

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在短期收到良好效果,可長此以往,很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比例孩子逐漸變得「摳門」,不願意與人分享。

所以,這種做法需要適度。

此外,大家想一想,一個整日看著父母為錢發愁、抱怨的孩子,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嗎?內心會自信嗎?

家長不妨可以這樣做:

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長要以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

但長大了你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這種承諾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不同年齡段孩子財商晉階分步走

財商本質上就是「金融智商」,良好的財商包括兩個方面:認識金錢的能力和駕馭金錢的能力。

而不同年齡的孩子,財商教育的重點是不同的。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跟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他們進行適當的財商教育。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小玩具、小食品。

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通過簡單的勞動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正如美國國家個人理財專家Erica Sandberg所說的,「我們要牢記,每個孩子成長成熟的節奏都不同,但你只要把握住基本的時間線,你就會擁有一個極好的開始,同時也不會錯過每一個培養孩子財商的最佳時機。

最後強調的一點是,趁著六一兒童節和即將到來的周末,各位家長不妨擠出一點時間,積極參與孩子的理財活動。

比如,財富管理機構定期舉辦的理財沙龍活動,財商教育講座都是不錯的選擇,既能在「身體力行」中提升父母與子女的親密度,又逐步培養了孩子對理財和投資的認識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本文由微信訂閱號鵲說財金編輯整理,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

請讀者僅作參考,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涉及其他問題,請立即告知,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