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誇獎≠賞識教育 你可以這樣夸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語有言:「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

」棍棒教育是我國非常傳統的教育方式,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文化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拋棄棍棒教育,轉而向賞識教育發展,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欣賞孩子、表揚孩子代替了批評孩子、棒打孩子。

甚至有老師反映,部分家長會要求老師多表揚自己的孩子。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雖然表揚是一種賞識,但若運用不當也會成為一種愛的負擔。

□本報記者 胡文娟 文/圖

放學後,孩子在開心地摺紙飛機。

A

正確認識賞識教育

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明白一個道理:孩子不是打出來的。

於是很多家長選擇了用表揚孩子來代替打罵孩子,而一種叫賞識教育的出現更強化了家長的這種選擇。

但一味地表揚就是賞識教育嗎?其實也未必。

據省內知名的心理教育特級教師、海師附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惠君老師介紹,賞識教育不僅僅是表揚加鼓勵。

賞識教育是指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孩子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李惠君老師進一步解釋道,賞識教育首先符合腦科學的規律。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當人的行為得到誇獎的時候,大腦會刺激多巴胺釋放,激活大腦的智能中樞額頁,從而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

其次,賞識教育滿足了人心理的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

」在教育過程中,表揚比批評的效果好,而批評比無評價的效果好。

這也說明,沒有關注就談不上賞識,關注其實是賞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賞識教育只是眾多教育形式之一,不能也不應該全部代替其他的教育形式。

」李惠君老師說,「批評也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賞識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這也是提高學生抗挫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必修課。

B

家長要求老師多表揚自己的孩子

記者在教學一線採訪時,不時會聽到老師們的「訴苦」,其中就包括有家長會悄悄地跟老師交待「我孩子比較自卑,請多多表揚他一下。

」對這種現象,海師附中初中部語文組科組長藍茂福老師表達了自己的見解,藍老師從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對學生德育工作也頗為熟悉。

「孩子陽光不陽光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學校教育在這方面只是起到輔助性作用,家長對老師有這方面要求其實是在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藍老師說,「有些家長在家會經常因為小事而訓斥、打罵孩子,或者家長過分強勢,給孩子限制的條條框框過多,造成孩子膽小、自卑,等孩子長大了,家長意識到孩子不陽光了,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彌補這種不足,其實是本末倒置。

藍老師呼籲,家長應該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關心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創造陽光成長的環境。

C

不要輕易用「你真棒」

「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誇獎孩子了,就是在賞識孩子,其實不是這樣的,過度的誇獎是一種『偽誇獎』,起不到賞識教育的作用。

只有掌握誇獎的度,正確地表揚孩子,才能真正激發孩子成長。

」藍茂福老師說。

「最正確的誇獎是他做了超乎他能力範圍的、通過努力才能實現的好事時才表揚,如果他做了本該做的事情時可以不表揚。

比如一位初中生自己拿碗吃飯就不值得表揚,表揚過多的孩子,家長就不敢批評了,孩子抗挫能力差。

孩子做錯了事,該批評時還是要批評,要因人因事而異。

」藍老師說。

「誇獎孩子是門藝術,具體到操作層面,表揚孩子要具體表揚、分開表揚,表揚的角度要准,不要輕易用『你真棒』來表揚一切。

」藍老師舉例說,「比如孩子第一次下廚做飯,你就要具體表揚他能替父母分憂,敢於大膽嘗試。

但若孩子飯煮糊了,你就不要不實事求是地表揚飯好香,而要說『雖然飯糊了,但精神可嘉,爸爸媽媽還很愛吃。

』同時趁此機會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煮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