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種表現都說明你家寶寶身體有濕氣了,家長們一定要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於天氣悶熱,不僅大人心浮氣躁「火氣沖天」,許多孩子更易遭到「濕氣」的困擾,在各大醫院兒科門診部接診的寶寶中,就有不少「火娃」就由於身體有後未及時治療,引發了如上呼吸道感染而產生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還有因抵抗力下降而產生的感冒、發燒等病症。

寶寶有這4種表現,該祛濕啦!

1、睡不著睡不香

寶寶睡不著或睡不踏實,從中醫角度看,主要是肝火太盛。

0-6歲的嬰若出現「心火肝熱」,會在睡眠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入睡難、入睡後多汗、睡不安寧、易驚醒等。

小孩肝火盛,排除感冒、發燒等疾病因素外,還有生理和心理兩種因素造成,一是飲食燥熱,這是最常見的;另一個是孩子心情郁滯,像有的寶寶願望不能實現、想要的東西爸爸媽媽不讓買等,都會導致他們心情鬱悶,從而引起肝火旺盛。

2、大便干小便黃

寶寶便秘與不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中醫認為,寶寶因為過量食用辛辣、燥熱食品,導致腸胃積熱,而身體的內熱容易引起腸道乾涸、大便乾結,小便因身體水分缺失而分量減少,從而顏色變黃。

這時家長因控制孩子的飲食,以清淡降火食品為主,以免長時間的便秘導致寶寶長期被毒素侵害,引起免疫力下降,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和身體發育。

3、手心腳心愛發熱

孩子手心發熱出汗,往往是由於體內溫火過剩、內熱上火。

孩子的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身體產熱增加而需要通過體表散熱,可感覺體溫偏高和手心溫暖偏高。

平時孩子手心發熱,並不會感覺到其他不適,若孩子正處於發燒的狀態,則這種手心發熱的情況會更明顯。

家長應該注意讓孩子多喝水,多吃清熱去火的食品,同時保持室內的溫度和濕度,不要讓屋內太熱,並適時給寶寶添減衣服。

4、口臭、眼屎增多

若寶寶出現眼內分泌物增多的現象,媽媽們不要大意,若排除眼部疾病,一般是寶寶肝火引起的。

而寶寶有口氣,也預示著寶寶體質偏燥熱。

值得引起重視的是,若寶寶長期有眼屎過多的情況,容易引起病菌入侵,引發麥粒腫(寶寶常見的眼病),所以媽媽應該注意讓寶寶多食用去火食品,改善濕熱體質。

家長們容易走進的下火誤區

1、寶寶濕氣,光靠喝水吃蔬果遠遠不夠

很多媽媽以為,讓寶寶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可以給寶寶祛濕了。

但其實,這樣的飲食只會對消化和飲食紊亂所造成的胃火有效,而像心火、肝火、脾火過盛的問題就不會有明顯的效果。

2、給寶寶降火,中醫提倡「少辛增酸」

辛辣的食物會消耗人體大量體液,令體內乾熱,火上加火。

「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起到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胃腸道蠕動,對於多汗症及腹瀉不止、尿頻等的治療有明顯效果。

孩子消化好,則排除積熱、毒素也更容易,所以能夠助孩子更好地「滅火」。

3、寶寶身體有濕氣,切忌「進補」

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多吃補品能夠強壯體質,提高免疫力。

事實卻剛剛相反。

孩子屬於純陽之體,不論男女,體質本就偏熱,加上孩子年幼,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不宜食用大冷大熱的食物,若過度給孩子「進補」,容易出現陽盛火旺的現象,甚至導致孩子出現流鼻血、發熱等濕氣症狀。

應急預案,有效防治兒童「濕氣」

在「濕氣」高發的季節里,建議家長們選擇一個適合孩子的「應急預案」,讓減少「濕氣」給孩子們造成的傷害。

針對寶寶夏季易上火的特點,除了飲食調整,家長們還應該常備一些適合兒童食用的去火類藥物,以起到預防和治療寶寶祛濕的作用,例如「三公仔」牌小兒七星茶就是不錯的選擇,其成份中含有薏苡仁、淡竹葉、山楂、稻芽、蟬蛻、鉤藤、甘草七味中藥,組方科學合理,有效預防和治療寶寶濕氣!

目前最有效,最便捷的去濕方式就是穴位貼敷

春秋戰國時期,對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和療效已有一定的認識逐步運用於臨床。

在《靈樞·經脈篇》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有寒,則急引頰日移口,有熱則筋緩,不勝收放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被後世譽為膏藥之治,開創了現代膏藥之先河。

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

若以此方常貼湧泉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濕、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排毒養顏,延年益壽。

更多濕氣問題請關注小編,關注七點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